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曾師傅廚友匯

    冒菜是成都的特色菜,重慶學名叫麻辣燙,“冒”字在這裡是動詞。準備一鍋麻辣鮮香的湯汁,把菜用一個竹勺裝好,一般一勺就是一份。在鍋裡煮熟,然後盛到碗裡,順便再舀一勺湯汁。冒菜的原料不限,這點和串串香類似,什麼都可冒,什麼都可上桌。

    冒菜是成都的特色菜,也叫火鍋菜、麻辣燙,是一種燙煮的形式,不同的是冒菜底料的配置是秘訣,冒菜發源於四川成都的民間,近年來被個別地區複製,如果你到了成都去品嚐民間冒菜才知道什麼是冒菜,冒菜大致分為兩種:

    1、火鍋型冒菜: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火鍋菜,基本形式相同,不同的是在於底料配置,是一個人的火鍋。

    2、滷水型冒菜:是一種近似滷水的香料配置,這種冒菜在吃完之後,湯底可以喝,味道鮮美,不燥辣。

    麻辣燙:在四川部分地區以及四川省外一些地區稱冒菜為麻辣燙或串串香;主要經驗形式:將各種素菜、葷菜穿成籤,放在展示架或展示櫃供消費者選,選好之後老闆將各種素菜、葷菜分開在鍋裡燙熟將菜取下放進碗裡(也有部分地區不取客人邊吃邊取)加入各種調料、湯料加以調味即可食用;因其味道而得名“麻辣燙”。

    碗裝麻辣燙:在四川省外部分地區稱為碗裝麻辣燙;其經營形式和麻辣燙差不多,因味道和四川火鍋差不多麻麻辣辣,用碗裝著吃的而得名“碗裝麻辣燙”。

    冒菜雖然是從火鍋當中分離出來,但一樣需要先炒制好底料,然後再調製成湯鍋。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火鍋都是由食客自行燙食,而冒菜卻是由店方的人冒好後,再端給客人食用。

    冒菜基本上還是在繼承重慶火鍋的味道,只不過,在不斷的演繹當中,冒菜也逐漸形成了某些自身的特點。首先,兩者在口味的側重點上有所不同,火鍋側重於味厚油重,而冒菜則顯得要清淡一些。其次,在紅湯的基礎上,冒菜大體可以劃分成兩類,一類近似於火鍋風味,另一類則在口味上朝著滷水的方向演變。應該說這兩種口味的冒菜都各有千秋,並且都擁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首先是要炒製出一鍋火鍋老料,然後再用老料去調製冒菜的湯料。不過這裡的老料炒法與火鍋的相比,還是有些不同的,希望大家能夠自己去加以區別。

    冒菜鍋底的配方

    原料:牛油800克,郫縣豆瓣500克,白酒100克,啤酒1瓶,醪糟20克,餈粑海椒750克,生薑50克,紅花椒75克,豆豉15克,宜賓碎米芽菜15克,冰糖50克,色拉油1500克,大蒜、大蔥各適量。

    番料:白蔻5克,草果5克,山奈3克,丁香2克,砂仁5克,香果5克,桂皮15克,甘草5克,排草5克,老蔻20克,甘菘5克,陳皮5克,香茅草8克,八角15克,香葉5克,小茴香18克,香草15克

    製法:

    1、把各種香料用溫水泡約20分鐘後,撈出待用。另把紅花椒用白酒泡漲。

    2、淨鍋上火,注入色拉油和牛油燒熱,放入豆瓣、大蔥、生薑、醪糟、啤酒、大蒜、碎米芽菜和豆豉、冰糖翻炒,待小火炒至豆瓣水氣快乾時,下餈粑海椒並改用大火翻炒勻,見鍋裡的油沸騰時,再改小火熬約30分鐘,到時再下入泡好的香料繼續炒30分鐘以上,直到鍋裡的豆瓣和餈粑海椒有發酥的感覺時,把泡漲的紅花椒加進去續炒5~10分鐘,老料才算是炒好了。

    炒好的老料,最好是靜置兩天才使用,這樣效果會更好些。等到制冒菜鍋底時,取出來加湯調製湯鍋。

    一鍋上好的冒菜,重要的其實還不是老料炒得怎樣,也不是後面要談到的碗料配得多麼了不得,而是冒菜製作過程需要不斷新增的合格鮮湯—一鍋用清水兌制的冒菜湯料是永遠都不能與用鮮湯兌制的冒菜湯料相比的。

    冒菜的湯料應當選棒子骨、雞骨架等料去熬製。打去料渣再翻入冒菜鍋裡,上火燒開後,舀入炒好的老料。這裡的施放比例並沒有一個定數,而是要靠自己的感覺去把握,當你覺得湯中的鮮味辣味足夠了時,就可以了。需要提醒的是,在第一鍋湯料當中不需要加鹽,因為豆瓣等原料已經有足夠的鹹味。不過,因為冒菜出鍋時要舀很多湯汁在碗裡。所以在冒過10份左右以後,鍋裡就應當及時補充鮮湯和精鹽。至於是否要新增老料,則要視具體的情況去靈活把握。

    注:以上僅以火鍋味道的冒菜為例,不過滷水風味的冒菜湯料,也只需在此做法的基礎上加入滷水調製。

    冒菜的碗料

    冒菜之所以能脫離火鍋而另立門戶,有人說是因為冒菜的碗料風味獨特。在火鍋龐大的家族當中,分支品種似乎都非常注重碗料的配製,而傳統火鍋本身的碗料卻簡單,多半是香油、蒜茸和精鹽。比如在火鍋的延伸品種當中,冷鍋魚的碗料就是加了十餘種配料調製而成。再如眼下各地正流行的梭邊魚,其碗料中內容已變得十分豐富了。對於冒菜來說,碗料的作用則更是不可忽視。

    在我具體介紹碗料該怎麼配製之前,還想跟大家說說碗料的配製思路。也不知道廚師朋友是否想過什麼是冒菜?冒菜的碗料應該調成什麼味道?其實我對此也沒有固定的答案給大家,不過我可以套用一位美食愛好者的話來講出自己的觀點:世界上本來沒有冒菜,只是現在街上吃的人多了才“冒”出了冒菜。因此,冒菜不可能只存在某一種固定的味道。當我把這種思路再引入到碗料的兌制當中時,是否可以這麼理解:本來冒菜是不需要碗料的,用了也只是為了補充或豐富它的味道。

    好了,我下面言歸正傳說重點。

    我的冒菜的碗料內容有:蔥花8克、蒜茸5克、芹菜末15克、榨菜顆粒5克、青花椒油4克、味精4克、白糖3克、特製豆豉茸15克、香油10克。

    應該說蒜茸是火鍋系碗料隊伍當中的主力軍,因為它在任何一種碗料調製中都不可少,但用量也不能多。碗料中需要的芹菜,可以帶著葉子一起切碎,因為它有一種奇異的香氣,故其用量可以稍大一些。我在熬製湯料時,使用的是紅花椒,因為這種花椒味濃,且能經受住高溫的熬煮。可是青花椒就不一樣了,其味雖然清香淡雅,但它耐不住高溫,故一旦上火,短時間就得出鍋,不然會香氣全無。為了能體現出青花椒的香,我選擇了在碗料當中加入青花椒油的做法,而事實證明,這正是碗料的神來之筆。豆豉茸是我調製碗料的另一個重點。把豆豉剁成茸以後,加薑末、蒜末、幹蔥、金鉤、陳皮、蠔油等,待小火炒出香便好。炒時宜多加些油。

    冒菜的涮燙原料

    冒菜和火鍋,兩者在涮燙原料上幾乎沒什麼差別——從豬肉到海鮮,再到各種蔬素食原料,都可以下鍋燙食,只不過冒菜早已打上了平民烙印,它走的是低成本低價格的路子,所以,我會說凡是價格昂貴的原料,都不適合用來做冒菜。另外,由於冒菜一般都是小店經營,既沒有太多的冷藏保鮮裝置用於存放原料,也沒有配刀工精湛的廚師來切配,所以像腰片、胗花之類的原料也不適合做冒菜。我們在市場上常見的冒菜原料只有毛肚、黃喉、鴨腸、木耳、鴨血、魔芋、火鍋粉、涼粉、藕片、青筍、花菜、蘑菇、海白菜等十餘種。

    把這些原料改刀成小塊或小片,用水泡著擺出來,讓客人按自己的喜好點菜,隨後由店裡的人手抓原料放入竹簍,再轉入湯鍋,待上下提撈幾次(冒3~5分鐘)後,再倒入盛有配料的碗料當中,一份冒菜就算是做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重陽菌人工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