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azhu2

      一、寶寶入園後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對策

      (一)寶寶入園後可能出現的問題

      1、怕生。不願意與老師和生疏的小朋友交往,抵擋交往,躲避,縮在角落或沒有人的地方。

      2、強烈抵擋。表現為哭鬧打人、咬人、摔東西、搶玩具等。

      3、拒絕吃東西、喝水。有的家長平時在家裡使用不恰當的強化手段,讓孩子不能隨便吃生疏人的東西,這些孩子來園後,輕易表現為拒吃、拒喝。

      4、跑出教室一個人玩。

      5、說謊。如回家告訴父母“老師(小朋友)打我”、“沒有玩具”、“不給飯吃”等。

      6、階段性體質敏感。由於新環境使孩子情緒波動較大,加上哭鬧、緊張,體能消耗也較大,出現代謝紊亂,進而在一定階段內引起體質敏感、易生病。

      7、尿褲子、尿床。由於老師把握孩子的規律需要一定的時間,對於自立能力弱的孩子而言,來到一個新環境,有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只要家長多帶上幾套換洗衣褲就行。

      (二)對策分析

      1、充分信任老師

      寬容的家長往往能造就出一個精彩的教師。當您能包容老師的某些小弱點而充分信任他時,會促使他更有信心面對這份事業。

      2、及時與老師溝通,達成教育共識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教育特色。家長儘可能多抽時間和老師接觸,如實說明孩子的情況,讓老師和您共同制定教育方案。

      3、在心理上精心呵護,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

      多給孩子講一些幼兒園好玩的事情,激發孩子上幼兒園的願望。切勿在孩子不聽話時以“送你上幼兒園”、“讓老師來管你”之類的話來威脅孩子。教孩子學會自己吃飯、洗手、獨立上廁所等生活技能。孩子離園回家後,切勿太急切詢問他在幼兒園的生活,更不要一見面就問“今天有沒有孩子打你”之類的話,來加重孩子對焦急、恐驚情緒的重複體驗。回家後,多擁抱和撫摩孩子,這樣有助於幼兒減輕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4、在生活上細心體貼。

      二、寶寶入園後,家長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在入園初期,家長某些不自覺的行為並不利於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看看您是否有這樣的行為:

      行為一: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家人鄭重其事地將孩子送到幼兒園。

      分析:這種隆重的方式只會讓孩子產生緊張的情緒,當全家人都離開時,孩子感到更加孤獨、失落,不利於他們融入幼兒園的生活。

      建議:由一個家長送孩子為好,給孩子創設一個自然的入園氣氛。

      行為二: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你總是對老師反覆交待:“老師,寶寶早飯才吃了一點點。”“老師,他今天還沒有解過大便。”“老師,如果寶寶尿溼了,書包裡有褲子。”甚至走出教室後,忽然想起一些問題再回過頭和老師作個交待。

      分析:這些言行很容易給孩子一種消極暗示,使孩子覺得自己真的沒有能力做好諸如大便、小、吃飯之類的事情,產生焦慮情緒。

      建議:家長要信任孩子,這是對孩子的積極暗示,讓他覺得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對自己充滿信心。家長可以在上幼兒園前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也可以把特別要特別交待的問題以小紙條的方式告訴老師。

      行為三:您已經和自己的孩子說過再見了,但你又悄悄地回來,躲在教室外的角落裡想再看看孩子的情況。

      分析:很多家長在初入園時都有這樣的經歷,這一方面是由於對孩子的擔心引起的,另一方面,還潛在的含有一種特殊的心理——那就是家長有一種被需要的滿足感。孩子是自己一手帶大的,他需要我。但是,如果家長的偷看被孩子發現了,更引起他們更強烈的思想波動,這是最不必要的。

      建議:大大方方地和孩子老師說再見後,就大步離開教室,不逗留,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分離,但分離並不表示永遠見不到爸爸媽媽,而是一段時間的離開。

      行為四:為了讓孩子不哭,你會說:“寶寶,媽媽去買糖果,一會兒回來。”“吃完中飯媽媽就來接。”但事實您是離開孩子上班了,並且中午也不會來接。

      分析:家長的這種連哄帶騙的行為,只是讓孩子一時不哭,但是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的焦慮情緒更深,甚至會影響到孩子對成人的信任度。如果孩子相信家長所說的話,他就會不停地問老師:“媽媽怎麼還沒來。”這時候,老師的工作就更難做了。

      建議:家長不妨直接告訴孩子,媽媽必須要上班,而寶寶長大了必須要上幼兒園,下午睡好覺吃完點心,媽媽就能來接你了。媽媽也會想你的,但慢慢的,我們會越來越快樂。

      行為五:孩子在家吵鬧時,您說:“再不聽話,就告訴你們老師,讓老師來批評你。”“在家這麼不乖,把他送到幼兒園去。”

      分析:家長的話讓孩子感覺到幼兒園的老師都很兇,幼兒園是一個很不好的地方,因為只有不乖得孩子才會被送到那裡去,從而對幼兒園產生一種牴觸、害怕的情緒。

      建議:家長儘可能正面引導,告訴孩子幼兒園又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做遊戲,一起玩玩具,讓孩子感覺到幼兒園的生活是快樂的,對幼兒園生活產生嚮往,正面引導有利於孩子適應幼兒園。

      行為六:整整一天沒有見到孩子,您準備了許多飲料、糖果,急匆匆地趕到幼兒園,一見到孩子抱著親了又親,好象他受了很多委屈似的。

      分析:這種過於強烈的愛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委屈,而只有媽媽才是他的保護神,這也不利於孩子適應幼兒園。

      建議:儘量以平和地接孩子回家,可以和孩子有個溫情的擁抱,但是需要平靜與自然,讓孩子自己走著出幼兒園,而不要抱他。提示孩子高高興興地和老師再見。這時候,你可以告訴孩子:“看,媽媽來接你了。”讓孩子知道,上幼兒園並不是爸爸媽媽不要你了,而只是暫時的離開。

      行為七:孩子回家後,您反覆地問那些您所擔心的問題:“今天飯吃完了嗎,是老師喂的嗎?”“有沒有小朋友打你?”“睡覺有沒有尿褲子。”“阿姨有沒有給你換褲子,老師批評你了嗎?”等等。

      分析:這其實是家長一種焦慮情緒的體現,這種過多的提示不但不能給孩子帶來情感上的安慰和情緒上的緩解,而只會給孩子帶來不安,使孩子處於一種緊張狀態,使他更加不願意接納幼兒園。

      建議:但家長可以在接孩子的時候和老師作一個小小的交流,客觀地瞭解孩子在園的大概情況。可以以遊戲的方式,比如讓孩子當老師,爸爸媽媽當小寶寶的方式,讓孩子自然地表現出在幼兒園的一些表現。

      特別提醒

      要學會“狠心”

      有些父母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聽到孩子哭鬧聲很不放心,便躲在牆角、門後、窗外看,還有的中途來看望,這樣孩子的哭鬧時間會延長、次數會增多。父母不要因為孩子哭鬧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否則,孩子就會知道只要哭鬧就可以不去上幼兒園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巴列維王朝很發達,民眾為何還會選擇革命?不會過日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