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創新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我們可以把他分為“把事做對”和“做對的事”。
很多時候,我們都停留在一個印象:只要上司要求什麼,指定要做什麼,下屬就按著標準去做,做到目標就可以了,只要上司用的管理手段很“嚴厲”——透過罵來訓導下屬、設立比較重的罰款機制、更喜歡用控制下屬的行為來產生組織的結果,這會慢慢培養下屬的一個慣性思維:我只要聽上司的話,照他所說的做就可以了,其它的不用多想,就算自己按他這樣做,沒有結果,上司也不會怪我——畢竟我是按他的指示來做的,這能怪我嗎?而下屬也不會認真去想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做這樣的目的是什麼,這些執行在哪些條件下會產生效果,而在另一種條件下則無效。
如果我們還在一個並不是每個人都輕鬆找到工作的年代,那麼只要嚴師說的東西,我們自己想得開一些,只要忍受上司多一些,自己多做一些,自然工作到老,長期有穩定的收入,可以養家活口。但現在時代變化:可以選的工作太多,大家不一定一輩子只做一份工作,如果現在的年輕人物質經濟條件還可以的話,為什麼為了這點工資而長期忍受不能做自己呢?
站在另一個角度上看,這對嚴格的上司要求更高:
1.他必須很專業,又能看得懂形勢的發展和變化,知道怎樣與時俱進;
2.他又不得不花大部分的時間,指導下屬,用自己的大腦做整個團隊甚至組織的決策——資訊反饋給他的可能是片面的和部分的,必須一邊做決策,一邊幹,再一邊調整,這樣成本代價就更高了,另外就是一人計長,兩人計短,是不是大家都想辦法比一個人想辦法會更好?
3.他能擺脫對成功路徑的依賴嗎?很多時候,我們對舊的成功模式和做法,產生不同程度的依賴,總結出自己的一套打法,以為按這個打法來,一定又會做成的,所以必須讓下屬按要求這樣做,而隨著客戶需求、形勢、政策等不確定的因素出現,還有市場競爭對手的佈局,很多時候都是變化的,甚至變得跟原來的完全不一樣,面臨不確定性,你確實可以擺脫原有的成功路徑依賴嗎?
我們期望不一樣的明天,卻用同一種方法幹著同一件事,會有新的變化嗎?作夢吧!
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在2004年的首次公開募股公開信中是這樣解釋這個規定的:
“我們鼓勵員工在常規工作時間之內花20%的時間做他們認為能讓谷歌受益的專案。這能讓他們更加有創造力和創新能力。我們許多突出的成績都是以這種方式得到的。“
谷歌是一家以人為本的公司:它創造一個非常人性化和好的工作環境,鼓勵員工帶孩子或寵物來上班、甚至可以在家辦公,鼓勵員工之間可以多點交流和溝通,能釋放不同的火花。而在做事上,他們更以公司的使命和願景為根本,尋找既能客戶有利、又對公司有好處的專案,支援員工這樣做,公司評審過這專案後可以給他們資金和人員去啟動做,我們所知道的有谷歌眼睛、人工智慧阿爾法狗等這些專案,都是來自於員工們的創新,這他們的秘訣又在於哪裡?
公司在安排工作上,一定會用一些績效考核來管理員工,衡量員工的產出價值。而做了那麼多年的管理者,其實現在還是那個邏輯——你考核什麼,員工就做什麼,如果你不考核,那麼那些事可以不做,畢竟考核以結果為導向。
這讓管理者陷入了兩難:
1.是擔心員工失控,所以不得不要控制下屬的行為來達到結果的產出;
2.是總有那麼幾個“不聽話”的員工:他們太有想法,並且我行我素,這樣害怕自己的管理權威會受到威脅,其它聽話的員工也不聽我的話了,不好帶啊。
3.員工考核以結果為導向沒有錯,但管理者想員工多做一些的時候,多想一些大膽創新的想法是,下屬不是以“工作繁重,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為藉口,就是“說給的工資太低,要不你加點”,或者是“我完成這個績效就可以,為什麼還要做那麼多?”
1.管理者應注重戰略的方向,並且以公司的使命感為根本,不斷地給下屬強調公司發展的方向與使命。
創新並不是一個口號,也不是說到就做到,他應該是基於一種企業使命:企業在創造顧客的過程中,到底做對了什麼來交付客戶認可的價值,從而能從中受益?
像阿里巴巴公司一樣,圍繞著:“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個使命核心,不斷地推出賣家服務的工具,以及打造買家購物的良好體驗:從供應鏈管理、打造物流、影片賣貨、七天無理由退貨等手段,利用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的研發做到千人千面技術,不斷地分析消費者的需求,結合線下體驗店的開通,就意在商家的服務能跟上消費者的需求,從而生意不難做。
所以你要不斷地跟員工講,你們團隊的使命是什麼,我們會做些什麼,讓這個使命離我們更近,讓客戶感受到舒服滿意,讓你自己富有成就感。
2.選拔有責任心的人、追求卓越的人來做事,給他們空間和機會去做事,從幹中成長。
有責任心的人為什麼那麼重要,因為你不可能每時每刻來監督下屬做事吧,另外,就是你要明白一個人為什麼要積極去做事:
追求卓越的人就是為了自我實現,會達到一種心流的狀態
他們一直都是為自己而工作:追求卓越,不斷地提高自己做事的標準,不斷地改變自己做事的辦法,無非就一個目的:給他人帶來價值的同時,自己的努力達到一種心流的狀態:我努力的原因就是為了把使命變現實,給他人持續不斷地帶來價值,自己也得在做事中得到認可、尊重和成就感,慢慢發展成領域的專家級人物。
一定要給資源、給犯錯的機會成本和時間。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一步把事做對做好,並且如果都是直路,沒有挫折,其實成長的速度是非常有限的,而管理者給員工放手的原因是基於對該員工的信任,讓他們在實踐中快速成長,當然,並不是完全放手,需要是給一定的監督機制去檢查這員工做得怎樣,好的機會就是讓人沒有犯歪念上錯的機會。
上司一定要與員工多溝通,瞭解下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致於找到員工個人驅動力:他是為了什麼而在工作?是錢?尊重?社交?被需要?,而在上司要與下屬說企業的目標與方向,讓下屬根據你的方向去調整和分配自己的工作安排,另外在考核上可以多激發員工創新的方法,讓他們多提意見和想法,鼓勵他們去做去嘗試,從做中吸取有用的知識和經驗。
4.鼓勵員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建議——上司不一定就是對的,但上司一定要為下屬們服務。
上司做決策,但不定做的決策都是對的,這就要求員工要多提自己的想法和建議,讓上司收到更加全面的資訊,並且一起去員工商討更好的解決辦法,而上司應該時刻考慮自己能做些什麼,讓員工得到更好的發揮和提高效率,並且也能拿到企業想要的結果?我們要創造雙贏時,應該注重方法的引導:讓員工發開思路,大膽去幹,自己在公司的允許下給支援,甚至幫下屬把專案盤活它。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創新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我們可以把他分為“把事做對”和“做對的事”。
把事做對——嚴格的師傅才會有聽話高水平的員工?很多時候,我們都停留在一個印象:只要上司要求什麼,指定要做什麼,下屬就按著標準去做,做到目標就可以了,只要上司用的管理手段很“嚴厲”——透過罵來訓導下屬、設立比較重的罰款機制、更喜歡用控制下屬的行為來產生組織的結果,這會慢慢培養下屬的一個慣性思維:我只要聽上司的話,照他所說的做就可以了,其它的不用多想,就算自己按他這樣做,沒有結果,上司也不會怪我——畢竟我是按他的指示來做的,這能怪我嗎?而下屬也不會認真去想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做這樣的目的是什麼,這些執行在哪些條件下會產生效果,而在另一種條件下則無效。
如果我們還在一個並不是每個人都輕鬆找到工作的年代,那麼只要嚴師說的東西,我們自己想得開一些,只要忍受上司多一些,自己多做一些,自然工作到老,長期有穩定的收入,可以養家活口。但現在時代變化:可以選的工作太多,大家不一定一輩子只做一份工作,如果現在的年輕人物質經濟條件還可以的話,為什麼為了這點工資而長期忍受不能做自己呢?
站在另一個角度上看,這對嚴格的上司要求更高:
1.他必須很專業,又能看得懂形勢的發展和變化,知道怎樣與時俱進;
2.他又不得不花大部分的時間,指導下屬,用自己的大腦做整個團隊甚至組織的決策——資訊反饋給他的可能是片面的和部分的,必須一邊做決策,一邊幹,再一邊調整,這樣成本代價就更高了,另外就是一人計長,兩人計短,是不是大家都想辦法比一個人想辦法會更好?
3.他能擺脫對成功路徑的依賴嗎?很多時候,我們對舊的成功模式和做法,產生不同程度的依賴,總結出自己的一套打法,以為按這個打法來,一定又會做成的,所以必須讓下屬按要求這樣做,而隨著客戶需求、形勢、政策等不確定的因素出現,還有市場競爭對手的佈局,很多時候都是變化的,甚至變得跟原來的完全不一樣,面臨不確定性,你確實可以擺脫原有的成功路徑依賴嗎?
我們期望不一樣的明天,卻用同一種方法幹著同一件事,會有新的變化嗎?作夢吧!
我們應該提倡做對的事——關於嚴師的重新定義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在2004年的首次公開募股公開信中是這樣解釋這個規定的:
“我們鼓勵員工在常規工作時間之內花20%的時間做他們認為能讓谷歌受益的專案。這能讓他們更加有創造力和創新能力。我們許多突出的成績都是以這種方式得到的。“
谷歌是一家以人為本的公司:它創造一個非常人性化和好的工作環境,鼓勵員工帶孩子或寵物來上班、甚至可以在家辦公,鼓勵員工之間可以多點交流和溝通,能釋放不同的火花。而在做事上,他們更以公司的使命和願景為根本,尋找既能客戶有利、又對公司有好處的專案,支援員工這樣做,公司評審過這專案後可以給他們資金和人員去啟動做,我們所知道的有谷歌眼睛、人工智慧阿爾法狗等這些專案,都是來自於員工們的創新,這他們的秘訣又在於哪裡?
公司在安排工作上,一定會用一些績效考核來管理員工,衡量員工的產出價值。而做了那麼多年的管理者,其實現在還是那個邏輯——你考核什麼,員工就做什麼,如果你不考核,那麼那些事可以不做,畢竟考核以結果為導向。
這讓管理者陷入了兩難:
1.是擔心員工失控,所以不得不要控制下屬的行為來達到結果的產出;
2.是總有那麼幾個“不聽話”的員工:他們太有想法,並且我行我素,這樣害怕自己的管理權威會受到威脅,其它聽話的員工也不聽我的話了,不好帶啊。
3.員工考核以結果為導向沒有錯,但管理者想員工多做一些的時候,多想一些大膽創新的想法是,下屬不是以“工作繁重,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為藉口,就是“說給的工資太低,要不你加點”,或者是“我完成這個績效就可以,為什麼還要做那麼多?”
那就沒有辦法解決了嗎?1.管理者應注重戰略的方向,並且以公司的使命感為根本,不斷地給下屬強調公司發展的方向與使命。
創新並不是一個口號,也不是說到就做到,他應該是基於一種企業使命:企業在創造顧客的過程中,到底做對了什麼來交付客戶認可的價值,從而能從中受益?
像阿里巴巴公司一樣,圍繞著:“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個使命核心,不斷地推出賣家服務的工具,以及打造買家購物的良好體驗:從供應鏈管理、打造物流、影片賣貨、七天無理由退貨等手段,利用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的研發做到千人千面技術,不斷地分析消費者的需求,結合線下體驗店的開通,就意在商家的服務能跟上消費者的需求,從而生意不難做。
所以你要不斷地跟員工講,你們團隊的使命是什麼,我們會做些什麼,讓這個使命離我們更近,讓客戶感受到舒服滿意,讓你自己富有成就感。
2.選拔有責任心的人、追求卓越的人來做事,給他們空間和機會去做事,從幹中成長。
有責任心的人為什麼那麼重要,因為你不可能每時每刻來監督下屬做事吧,另外,就是你要明白一個人為什麼要積極去做事:
追求卓越的人就是為了自我實現,會達到一種心流的狀態
他們一直都是為自己而工作:追求卓越,不斷地提高自己做事的標準,不斷地改變自己做事的辦法,無非就一個目的:給他人帶來價值的同時,自己的努力達到一種心流的狀態:我努力的原因就是為了把使命變現實,給他人持續不斷地帶來價值,自己也得在做事中得到認可、尊重和成就感,慢慢發展成領域的專家級人物。
一定要給資源、給犯錯的機會成本和時間。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一步把事做對做好,並且如果都是直路,沒有挫折,其實成長的速度是非常有限的,而管理者給員工放手的原因是基於對該員工的信任,讓他們在實踐中快速成長,當然,並不是完全放手,需要是給一定的監督機制去檢查這員工做得怎樣,好的機會就是讓人沒有犯歪念上錯的機會。
上司一定要與員工多溝通,瞭解下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致於找到員工個人驅動力:他是為了什麼而在工作?是錢?尊重?社交?被需要?,而在上司要與下屬說企業的目標與方向,讓下屬根據你的方向去調整和分配自己的工作安排,另外在考核上可以多激發員工創新的方法,讓他們多提意見和想法,鼓勵他們去做去嘗試,從做中吸取有用的知識和經驗。
4.鼓勵員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建議——上司不一定就是對的,但上司一定要為下屬們服務。
上司做決策,但不定做的決策都是對的,這就要求員工要多提自己的想法和建議,讓上司收到更加全面的資訊,並且一起去員工商討更好的解決辦法,而上司應該時刻考慮自己能做些什麼,讓員工得到更好的發揮和提高效率,並且也能拿到企業想要的結果?我們要創造雙贏時,應該注重方法的引導:讓員工發開思路,大膽去幹,自己在公司的允許下給支援,甚至幫下屬把專案盤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