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七省書友同盟扛把子

    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分開來答,因為明朝和清朝對於閉關鎖國來說有本質區別。

    明朝後期,倭寇兼海盜氾濫成災,給沿海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禁海政策應該是為了應付當時的嚴重情勢而產生的,和現在緊急狀況發生時的戒嚴類似。所以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閉關鎖國政策,只是臨時性質的海禁。

    而清朝有兩大原因:

    1.清朝前期封建的自然經濟比較穩定,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2.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到外國侵犯,又擔心沿海人民同外華人交往,會危及到自己的統治。

  • 2 # 東白啟明

    對外開放是我們的國策,尤其是一路一帶戰略的實施,使中國與世界上的國家聯絡更加緊密,促進了各國的發展和貿易往來。然而,在我們的印象中,明清兩朝實行了 “閉關鎖國”政策,從而導致了中國與世隔絕,錯失了發展的良機,最終落後於西方國家,在清朝末期被西方列強欺壓。但是當我們真正瞭解了歷史,就會發現歷史書上說的與現實有很大的出入。首先是概念上的,閉關鎖國其實是兩個概念。閉關就是關閉海關,主要是指民間海上貿易。鎖國就是不與外界接觸的一種國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義。兩個概念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明朝為什麼要閉關,說起來這都是日本惹得禍。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伐。在戰爭中失敗了的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掠騷擾。對此,洪武年間,朱元璋為防沿海軍閥餘黨與海盜滋擾,下令實施自元朝開始的海禁政策。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撤銷了自唐朝起就存在的負責海外貿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今寧波)、廣東廣州三處市舶司。明朝海禁時期規定人民不但“片板不許入海”, 甚至民船造得稍大一些就是違法。明永樂年間,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只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而後隨著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嚴格。到了隆慶年間,明政府調整政策,允許民間赴海外通商,史稱隆慶開關。東南沿海各地的民間海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明朝出現一個比較全面的開放局面。當時明朝的絲織品、瓷器、茶葉、鐵器等,廣受世界各國歡迎,而許多國家以白銀支付所購明朝商品,引致白銀大量流入明朝。

    清朝前期閉關的目的主要在於隔絕大陸人民與臺灣鄭氏抗清力量交通,防範反清人員集聚海上。之後向著防禁“民夷交錯”發展,針對外國商人,以條規立法形式,嚴加限制對外貿易。 順治初年,清廷對來華貿易的外國商船,沿襲明朝成規,不許進入廣州,只准於澳門交易。隨後,由於東南海上鄭成功抗清力量的存在,清廷愈嚴出海之禁。順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閩浙總督屯泰請於沿海省份立嚴禁,“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禁海令”和“遷海令”使沿海居民流離失所,謀生無路,並嚴重地影響了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這種狀況,直到發生了鴉片戰爭之後。

    據歷史資料顯示,明朝雖然在前期至隆慶開關時期近乎全面海禁,但仍然在隆慶開關時開放了漳州月港一處口岸。明代禁海時期約佔75%,開海時期約佔25%。在鴉片戰爭前的清代,禁海時期約佔15%,開海時期約佔85%。這一資料,肯定讓許多人大吃一驚,說明明清兩朝並不是閉關鎖國,尤其是清朝。

  • 3 # 王榮聯1

    不能因為明朝有過鄭和下西洋,就說明朝沒有閉關鎖國。也不能說因為明朝時期的福建沿海有過走私抗倭,就說明朝早已對外開放。同樣,清朝也如此。明朝和清朝,雖都曾有過開放的文字記載,但就二個王朝各近三百年的統治時間來考量,其開放的時間都非常短暫,而且都是區域性的。換言之,明清二個王朝的絕大部份時間是閉關鎖國的。那明清時期為何閉關鎖國呢?筆者認為原因有二個,其一是擔心開放會引狼入室。以明朝為例,明朝之前深受北方蒙族侵擾,元朝統治近百年。清朝是典型的外族進入中原的統治者,他們比明朝統治者更加懼怕外族,怎麼會主動開放呢?第二個原因是,經過工業革命的洗禮,西方列強帶上先進武器來到中國,強買強賣鴉片,清朝統治者是既驚又怕,以為不開放可以免除外族入侵和捱打。或許,這就是明清閉關鎖國的理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士香水推薦幾款味道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