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
2 # 深圳美關係視覺婚紗攝影
一張照片背後攝影師需要付出多少,看得見的是攝影師拍攝時付出的勞動,看不見的是攝影師為拍好照片,運用自己的知識、技能進行的思考、選擇,怎麼能拍得更好,以及對拍攝時的相機、光線、拍攝物件等各種因素的調整、控制等。很多照片還需要運用技藝進行後期處理,才能得到一張滿意的照片。
除此之外,一張照片背後,是攝影師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內涵。一張好照片是會說話的,向你講述裡面的故事。
-
3 # 老馬檢視312
不同的人對這個問題可能有不同的回答。
第一,長期堅持才有可能實現。
第二,碰巧趕上了就實現了。
這種觀點也會被一些人拿出來說事兒。但實事求是的講,不打無準備之仗,即便是某一個恰巧的瞬間被你瞎貓逮住死耗子了,那也不可否認是長期技術積澱,知識積累的結果。
-
4 # 中國網文化
10月15日晚,中國攝影師鮑永清的作品《The Moment(瞬間)》榮獲第55屆年度野生動物攝影師獎,這是中國攝影師第一次獲得該獎項,該照片也被評為“2019年度野生動物照片”。鮑永清花了兩三個月時間在平均海拔3700米的青藏高原上耐心觀察照片裡的藏狐和喜馬拉雅旱獺,瞭解它們的生活習性與行為習慣。在一天下午抓拍到了這戲劇化的一幕,整張照片幽默與驚恐並存,十分吸引眼球。訊息傳回國內後,幽默的網友們看著照片,則腦補了更多畫面。
維利·羅尼 Willy Ronis / 攝
《紐約攝影教程》裡有一句說給職業攝影師的話很著名:“永遠不要讓客戶看到你選出來的照片之外的照片。”我理解,這是保證攝影師光輝形象的重要因素,因為商業攝影師要在客戶眼中樹立絕對權威和100%的信任。亂七八糟的廢片當然不可以暴露出來。
維利·羅尼 Willy Ronis
這些底片把關於拍攝現場一切有價值的資訊完整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一個有心人要做的只剩下:拋開干擾,集中視線,試圖從底片小樣中重新“端起”相機,眼睛貼近取景器,把你的心和若干年前那顆跳動的心結合在一起。
◣ ◢
/法國攝影家維利·羅尼[麥克斯酒館] 的底片小樣/
☟
◣ ◢
/美國著名女攝影家黛安·阿勃絲[中央公園手握玩具手榴彈的男孩]的底片小樣/
黛安·阿勃絲Diane Arbus在到紐約中央公園拍照時,照片中這個小男孩面對鏡頭時不停地擺姿勢讓阿勃絲拍攝,前8張的背景都有些雜亂,直到第9張照片,小男孩終於跑到了畫面右側的樹旁,背景簡潔起來,他也開始搞怪,阿勃絲抓住了這個機會拍了一張。
小男孩不是一個“醜陋孩子”,而只是個普通人,阿勃絲最終選擇的照片卻是不平凡的瞬間,這是由阿勃絲的審美決定的,這個拍攝過程讓我們很明顯的看到阿勃絲的想法:在尋常中尋找異常;在異常中尋找人類共有的真實。
☟
幾年前,美國Silverstein畫廊舉辦了一個展覽,名叫“第一印象:攝影師的寫生簿”(FirstContact: A Photographer’s Sketchbook),以對大師膠片小樣的懷念來紀念攝影的昔日輝煌,緬懷自己內心的感傷。
這個攝影展最獨特的地方在於展出了“決定性瞬間”以外被“刪掉”的膠片小樣,小樣裡的起承轉合是攝影師不斷轉換視點觀察過程中繪製的一幅幅草圖,接觸印像裡呈現出的是攝影者對世界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攝影師的寫生簿] 攝影展
“對於絕大多數使用35mm膠片的攝影師來說,影像的第一次真實展現不啻於一張密密排列整捲圖像的膠片小樣。這些小樣就如同畫家以及雕塑家的寫生本一樣,成為攝影師——尤其是新聞攝影記者們衡量曝光、快門、拍攝內容是否恰當的重要尺度。你往往可以在小樣上看到不少圈點和註解,這些塗鴉般的內容將決定圖片的去留以及裁剪。在這些‘寫生本’上,你能夠看到‘決定性瞬間’是如何成型的。”你會發現,即便是Elliot Erwitt,拍攝一個相同場景也要用掉好幾卷膠捲。
艾略特·厄威特 Elliot Erwitt 的著名攝影作品及膠片小樣
今天我也談談自己的拙作,給攝影愛好者們以真實的案例,看看普通攝影師的拍攝思路,而別光看著攝影大師的作品自己卻羞於下手實踐。
/黑白情結觸控朝天門和十八梯/
【路線】重慶朝天門碼頭——黃土坡——善果巷——瞿家溝——諸奇門——守備街
【相機】祿萊35RF旁軸相機 40mm松娜鏡頭
【膠捲】柯達T-MAX100 35mm膠捲
我經常去四川出差,決定去一下從未去過的重慶。由於時間緊,只有一天的拍攝時間。我很幸運地找到了兩個很有重慶山城特點的代表地區:渝中區的朝天門和十八梯。於是我暴走了一天,拍攝了8卷35mm膠捲,我選擇了其中兩卷——朝天門、十八梯地區和下面的守備街的底片,分析一下拍攝思路(分別是第1卷和第3卷)。
短短的旅行時間,重慶給我的最大印象就是:它是一座立體的城市,平面的地圖在這裡很難發揮作用——無數的上坡下樑,乘坐計程車的時候動不動就會體驗到失重、超重的感覺;縱橫交錯的高架橋,從上面往下看難免有恐懼感;路在盡頭突然消失,代之以一個長石臺階直通下面的江面。這種新奇的感覺在我一天的拍攝中總是存在,於是我拍攝的時候一直在下意識中試圖表現這種特殊的空間感。其結果直接導致:在兩卷底片中,有樓梯、臺階這個形象的畫面佔到近23%。我在拍攝中並沒有故意這樣取景,所以樓梯、臺階這個形象是“潛意識”形象。
另外,在朝天門碼頭,我的視角一開始被“豁然開朗”的視覺所牽制,背景一直是廣闊的,視角幾乎是俯視為主;後來透過環境肖像的幾張照片過渡,我下到河灘上,直接面對拍攝物件,用平視的角度拍攝遊戲攤位和人工水池。
進入十八梯地區(黃土坡)的前幾張,我一直在試圖表現上下關係的空間感,從進入善果巷開始,我才停止激動,把視角收回到普通百姓生活上來。接著,我開始關注某些符號,比如牆上的油漆、磚孔圖案、木梯、木盆等等;底片的最後,我開始靜下心來拍攝生活細節——倒水、擦鞋、晾衣服、寫作業、梳頭、做遊戲。
當然還有其他幾卷底片,這兩卷是挑選我拍攝的時候心理波動最明顯的。從一個攝影師的取景器裡面,你都可以看出很多東西——當我進入一個嶄新的環境的時候,有無數可以拍攝的東西充斥周圍的時候,我的拍攝興趣點的跳躍、我對於空間感的漸漸適應、與被攝人物的距離和溝通……何況大師呢?
在這個“機關槍”似的按快門時代,回頭去看看攝影師的底片,透過對不同的攝影師所拍攝的底片小樣的解讀、分析,儘量接近攝影師拍攝時的真實情景,走進攝影師的內心,分享他們的感動,閱讀他們的心靈,從而儘量揣摩他們當時的創作心態,還原他們真實的視角,以利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