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月男神

    請聽我一一道來:

    中國有句古語“文官治理天下,武將稱霸一方”

    1、武將造反

    武將出身的獨裁者,因為南征北戰,刀槍劍雨,功高蓋主,勢力逐漸擴大,在加上古代交通不便,訊息閉塞,缺乏監管,武將我行我素,偷偷發展自己的勢力!一但中央對自己下手,便馬上造反!比較有名的有唐朝安祿山“安史之亂”。三國中董卓入京,民國軍閥混戰等等!

    2、外戚干政

    外戚指的是皇帝的親戚,一般是皇后的孃家兄弟,皇帝的老丈人,小舅子,國舅等人!歷史上比較有名的有漢朝呂后,唐朝武側天,清朝慈禧太后!外戚干政對皇帝本人是非常危險的,這樣等於架空了皇帝,間接的統治國家!這種亂像,歷來不被人接受,顧不能長久!

    3、宦官弄權

    宦官簡單說,就是皇帝身邊的一些太監,公公,他們有的資格老,得到皇帝的寵幸,飛揚跋扈,無惡不作!宦官弄權是一個朝代非常危險的事件,歷史上發生過謀害皇帝,假傳聖旨,廢立冊封,等重大事件!比較有名的有三國十常侍,魏忠賢,李蓮英等等!

    4、文官們一般透過科舉考試,就像我們今天考名牌大學,一步一步走上政治舞臺,他們重視的是道德,而不是法律;是理念,而不是技術。“皇帝以一人而君臨天下,具有最高的權威,實因天意之所歸。天意必須透過億萬臣民的信念而體現出來。皇帝和他的大臣,經常以莊嚴美觀的形式舉行各式各樣的禮儀,又為鞏固這種信念不可或缺。無數次的磕頭加強了皇帝神聖不可侵犯的意義;而他親自主持各種禮儀,更表明他也同樣受上天的節制,即受傳統的道德的節制。”在這樣一個以文官治國的農業國,皇帝即使是“天意之所歸”,也受道德的節制,這就是為何有“替天行道”一說的原因。“以熟讀詩書的文人治理農民,他們不可能改進這個司法制度,更談不上保障人權。”文官們心中的“普世的道德”,是隻能遵守而不能改變的,更是不容逾越的。他們不容許“離經叛道”,違背了他們的“道德”,也就違背了天意,即逆天而行。對於離經叛道者,文官們會以天的名義來懲罰,會讓他們萬劫不復。治理國家,管理民眾,最直接的工具,應當是法律。誠然,法律的效果,離不開道德,但是,道德的作用,在於威懾,而不是應用。法律只有具有了道德上的威懾力,才能真正被民眾所遵守。而將道德直接應用到管理民眾,起到的確不是治理的作用,而是遏制,遏制了思想,遏制了制度的完善。 文官推崇的道德治國,說到底,是一種人治,一種以文官們的道德感化天下的治國方式。這種人治的弊端,已不必多說,以史為鑑,法治天下,才是出路之所在!

  • 2 # 黑水布衣

    縱觀歷史,武官、外戚、宦官專權確實都是禍害。秦朝時,始皇駕崩、趙高弄權,加速了秦朝滅亡;漢時,外戚王氏控制朝政幾十年,最終由王莽篡漢;東漢時,外戚與宦官爭權,武官董卓趁機入京,開啟了魏晉南北朝幾百年的血雨腥風時代,鮮明的體現了前杆子裡出政權;唐朝時,從黃巢那發跡的藩鎮朱溫,手握兵權,結束李唐,導致另一個大亂世出現,武裝力量紛紛割據。而文官勢力真正的崛起,其實是從宋明時期開始的,眾多出身普通的讀書人走上仕途,亮相於歷史的舞臺,而到了清朝,君主集權達到了巔峰,文官勢力被打壓。至於說文官集團專權下政治清明,這個可不敢說,專權體制下,很難真正的政治清明,最多也就是比外戚、宦官、武官專權要好一些而已。

    簡單說一下古代統治階級的變化:先秦時期,國家實行封建制度,天子只是名義的象徵,天下諸侯,基本都是國姓姬(晉、燕、鄭等國家)的親戚、有功之臣的封地(姜子牙的齊國等),可以統稱他們為貴族勢力,算是祖宗是貴族,我也是貴族。春秋戰國時期,凡是有點名氣的人,都能查出點貴族血統,戰國四公子有三個是貴族,管仲出身貧苦,那也是周穆王後代(姬姓管氏),樂毅先祖是子姓(殷商後裔),為秦國最後統一立下赫赫功勳的商鞅那是衛國貴族(姬姓公孫氏),而我們的萬世師表、讀書人的偶像孔夫子那也是子姓孔氏(殷商後裔)。

    隨著亭長劉邦戰勝了貴族項羽,貴族勢力逐漸消退,劉邦信不著異性諸侯,也開過歷史倒車,大封劉氏諸王,鬧過七國之亂,不過隨著漢武帝推恩令的實行,貴族們徹底走下歷史舞臺。新上臺的是氏族勢力,這些人血統不是天潢貴胄,但基本都是功臣之後,這期間,他們有的和皇家結親成了外戚,有的自成勢力雄踞一方,曹魏時期九品中正制的推出,氏族勢力達到了巔峰。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東晉朝廷基本依靠王氏與謝氏才穩住腳跟。

    氏族勢力到了唐的中期,還很興盛,那時選個后妃都得有頭有臉的人家的姑娘,不過隨著科舉的興起,新的勢力慢慢崛起——庶族勢力,高宗武周時期,為了對抗氏族勢力對朝政的干預,皇帝啟用了不少沒有背景的小人物,讓他們與氏族對抗,但那時的科舉對應試者的身份有限制,社會的人才還不能廣泛的被發現啟用(據說李白因為是商人之子沒法考科舉),不過進入到安史之亂後,李唐王朝進入了150年的藩鎮割據的時代,一直持續到五代十國,近200年,畢竟是有槍就是草頭王的時代,期間氏族勢力基本被耗盡。

    來到兩宋,科舉範圍放開,趙宋朝廷寬待讀書人,恩科很多,來自普通家庭的讀書人們走向權利中心,庶族勢力不斷擴大,由於兩宋重文輕武,文官勢力成為了庶族勢力的主流。到了明代,文官勢力基本達到了巔峰,雖然期間不少人被打了屁股,但能與皇權制衡的文官們確實可敬。到了滿清,文官勢力逐漸衰落,一是話語權在滿族官吏手上,二是皇權集中到了巔峰。即使是中晚清時代的“曾左李胡”中興名臣,手握重兵,都有沒有一個敢造反的,對於朝事基本都是聽慈禧的。而逼清帝退位的是那個只有個捐的功名的、手握北洋重兵的袁世凱。

    而對於所謂的文官勢力專權,我不覺得哪個朝代是有真正意義的文官專權的,最多就是文官掌權,還達不到文官專權。文官多出於科舉,受儒學思想較多,講究忠君愛國,仁義禮智信,但自古文人相輕,文官時代說的最多的就是黨爭,都說華人善於窩裡鬥,文人尤甚!北宋著名的王安石變法,最後就演變成一場政治站隊的黨爭。類似的還有唐代的牛李黨爭,明代末期的東林黨與閹黨。

    一個真正政治清明的國家,是不能有任何一方專權的,絕對的權利必然導致絕對的腐敗,古代王朝的滅亡原因很多,但都有相同的一點,就是腐敗亡國。

  • 3 # 南朝居士

    文官的禍害,只要看了歷史的都知道,治國的基本都是文官,你說他們不是禍害?你看看明朝的文官,再看看東漢的文官,

    如果文官不禍國,就不會有外戚和宦官了,外戚和宦官的出現,就是因為文官禍國,威脅皇權了,皇帝才提拔外戚、宦官壓制文官。

    也因為外戚、宦官的出現是為了壓制文官,他們是天生的死敵,在寫歷史的時候,自然摸黑外戚、宦官了,這點只要看看《史記》就知道了,司馬遷是公認的歧視外戚、宦官的,雙標玩得好,

    滿清、兩宋基本上是沒有外戚和宦官專權,你覺得他們政治清明?怕是不見得吧?兩朝的腐敗不比其他朝代低吧?

    歷朝歷代的政治都是一樣,沒有清不清明、黑不黑暗的問題,都是一樣的,跟誰治國無關,都是同一塊土地,都是一樣的人種,上層社會哪來什麼高低之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問下什麼是動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