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齡一般指裕德齡(1886~1944),筆名德齡公主。少年時隨父先後在日本和法國生活了六年,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精通多國語言。17歲時隨父回京,因通曉外文和西方禮儀,和妹妹裕容齡一同被慈禧招入宮中,成為紫禁城八女官之一。1905年因父病重離宮。後“應親友的要求和催促”,用英文寫下了她在宮廷內兩年生活的所見所聞——《清宮二年記》。她的眾多回憶性質的作品,因其親歷親見的特定身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了清宮生活珍貴的史料,為後世的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提供了佐證和參考。1944年在加拿大死於車禍。 人物生平 裕德齡(1886~1944),筆名德齡公主,旅美作家,滿州漢軍正白旗人,被封郡主,又稱德齡公主或德齡郡主。因曾擔任慈禧的御前女官並用英文寫作了這段經歷而聞名。她的親人有:大哥(名號不詳),二哥 勳齡,四弟馨齡,五妹容齡(山壽郡主)。滿族,1886年出生於武昌,後在荊州、沙市度過了童年及青少年時代。上世紀初,精通八國外語的漂亮、聰慧的德齡公主,走進了充滿神秘、詭異又異常險惡的皇宮,作為御前女官為慈禧太后做翻譯工作。1895年起,先後隨父親裕庚出使日本和法國。1903年春,17歲的德齡隨父回到北京,不久和妹妹容齡一起被慈禧太后詔進宮中充作“御前女官”。 1905年3月,因父病出宮赴滬。同年12月,其父在上海病逝,德齡以“百日孝”為由從此沒再回宮。1907年,德齡和美國駐滬領事館副領事(後改做報館記者)撒迪厄斯·懷特結婚,後隨夫去美國。1911年德齡的第一部英文著作《紫禁城兩年》出版,署名德齡公主,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辜鴻銘欣然為之撰寫英文書評,大為讚賞。1927-1928年間,德齡回國逗留,並親自扮演慈禧,演出英語清宮戲。同時找到小德張等人,進一步回憶收集清宮資料。此後,德齡先後用英文寫作出版了《清末政局回憶錄》、《御苑蘭馨記》、《瀛臺泣血記》、《御香縹緲錄》等反映晚清宮廷及社會政治生活的作品,一時間風靡海內外。德齡的清廷題材英文作品,是20世紀初中西文化交流肇興時期的特定產物,其最大的特色,是作者以親歷親見的特定身份,向西方人士介紹了中國高層統治者現實生活的實情,部分地澄清了帝國主義分子強加給西方讀者的傳聞和謊言,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了清宮生活珍貴的史料,為後世的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提供了佐證和參考。正基於此,這些作品至今仍擁有廣大的讀者。 早年 德齡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出生於武昌,後在荊州、沙市度過了童年及青少年時代。在兄妹五人中排行第三,其父裕庚為滿清貴族、外交官。當時,她的父親裕庚正受湖廣總督張之洞委派,主持沙市的釐稅榷關,兼辦洋務、教案。在其《清末政局回憶錄》一書中,德齡以卷首七章的篇幅,記敘了19世紀末葉沙市的市井民生,以及官府署衙的日常生活。 1895年,裕庚被清廷實授為出使日本的特命全權大臣,德齡全家人隨父親到日本東京赴任,在那裡度過了三年時光。裕庚在日任滿返國後,旋即派往巴黎,出任駐法使臣。這6年的國外生活,使德齡大開眼界,她不僅在對西方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廣泛接觸中增長了見聞,經受了歷練,同時還深入地領略了現代文明在各個領域對人類生活所帶來的深刻影響。德齡隨父在日本、法國生活六年,不但會外語,還具有開闊的視野和淵博的學識,精通各國國情,曾是現代舞蹈大師鄧肯的弟子。 女官生涯 1902年冬,裕庚任滿歸國,被賞給太僕寺卿銜,留京養病。17歲的德齡隨父回京。此時列強入侵,慈禧太后急欲討好各國使節和他們的夫人,她從慶親王口中得知裕庚的女兒通曉外文及西方禮儀,便下旨召裕庚夫人帶同德齡、容齡姊妹入宮覲見,後來德齡與妹妹容齡一起成為紫禁城八女官之一,為慈禧與西方國家使節夫人們交往擔任翻譯。直到1905年3月因父病才離宮到上海。期間慈禧曾有意將其許配給榮祿之子巴龍,但為光緒設計解脫。 出宮之後 1905年3月,裕庚因病到上海就醫,電召德齡姐妹赴滬。透過兩年的宮廷生活,也令德齡看清了宮闈之中冷漠、陰森、險惡的一面,“高處不勝寒”的顫慄感,也使她倆每每心懷餘悸。此番乘父親病重之機,德齡便向慈禧請求去上海,獲准後當即脫離宮廷。 裕庚去世後,德齡結識了美國駐滬領事館的副領事撤迪厄斯·懷特,旋即由戀愛而於1907年5月21日在上海結婚。此後,懷特從美領事館卸職,仍留駐中國改作新聞記者,德齡便“應親友的要求和催促”,寫下了她在宮廷內兩年生活的所見所聞。這即是她用英文寫作的第一部回憶錄《清宮二年記》。由此引起了西方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廣泛關注。 抗戰期間,宋慶齡在香港發起組織保衛中國同盟,發動海外華人、華僑同仇敵愾,共禦外侮。在保衛中國同盟舉辦的“中國之夜”和“一碗飯”運動中,德齡曾追隨於左右,為了給抗日軍民籌集經費和物資做出了貢獻。1944年11月22日,德齡在加拿大死於車禍,歿年58歲。 容齡一般指裕容齡,女,滿族,1889年出生,中國舞蹈家,1973年逝世,主要作品有《希臘舞》、《玫瑰與蝴蝶》、《清宮瑣記》、《扇子舞》等。 是中國近現代舞蹈史上第一個學習歐美和日本舞蹈的華人,也是唯一一個曾親自向現代舞蹈家鼻祖伊莎多拉·鄧肯(Isadora Duncan)學習過舞蹈的華人。 人物生平 裕容齡出生貴族,系滿族正白旗漢軍旗人。1895年其父裕庚(一品官員)出任駐日本公使,裕容齡母女隨行。在日本時她曾向紅葉館舞師學習日本舞,並向日本大禮官長崎學習外交禮節和音樂、古典舞、美術插花。裕庚後來調任駐法國公使,11歲的裕容齡隨父親到法國巴黎。在巴黎期間,裕容齡曾向鄧肯學習現代舞,她的舞蹈才華得到鄧肯的讚賞,並在鄧肯創編的古代希臘神話舞劇中扮演角色。鄧肯要求個性解放、追求自由的進步思想也深深地影響了她。後來裕容齡還向法國國立歌劇院的著名教授薩那夫尼學習芭蕾舞。 1902年,13歲的裕容齡在巴黎公開登臺表演了《希臘舞》《玫瑰與蝴蝶》《奧菲利亞》《水仙女》《西班牙舞》等舞劇,被巴黎觀眾譽為東方的“蝴蝶舞后”。 裕家1903回國,裕容齡入宮成為慈禧的御前女官,慈禧親賜封號為山壽郡主。從此,開始了她作為宮廷舞蹈家的生涯,也是她一生中從事舞蹈創作、表演活動最頻繁的時期。裕容齡從入宮到1907年出宮,在僅僅3年時間內,創作表演了約五六個具有中國風格的舞蹈作品,有《劍舞》《扇子舞》《菩薩舞》《荷花仙子舞》《如意舞》。她是一位宮廷舞蹈家,受過良好的舞蹈教育,對中國戲曲藝術頗有研究,知識淵博,善於廣納博採。 裕容齡的中國風格舞蹈作品,來源於中國的民間舞與京劇舞蹈。在她創作表演的《扇子舞》中,主要吸收了民間扇舞。她還創作表演了《菩薩舞》,服飾化妝,都參照了佛教藝術中的觀音塑像。 清王朝覆滅以後,裕容齡積極參加公益義演,表現了她的善良和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心,當時她已40多歲了,可見其舞蹈功底的深厚。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裕容齡被聘為國務院文史館館員,著有《清宮瑣記》等書。文革期間,她受到衝擊,折斷了雙腿,加上生活過得十分困苦,年邁的她承受不住,於1973年1月16日不幸病故,享年84歲。
德齡一般指裕德齡(1886~1944),筆名德齡公主。少年時隨父先後在日本和法國生活了六年,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精通多國語言。17歲時隨父回京,因通曉外文和西方禮儀,和妹妹裕容齡一同被慈禧招入宮中,成為紫禁城八女官之一。1905年因父病重離宮。後“應親友的要求和催促”,用英文寫下了她在宮廷內兩年生活的所見所聞——《清宮二年記》。她的眾多回憶性質的作品,因其親歷親見的特定身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了清宮生活珍貴的史料,為後世的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提供了佐證和參考。1944年在加拿大死於車禍。 人物生平 裕德齡(1886~1944),筆名德齡公主,旅美作家,滿州漢軍正白旗人,被封郡主,又稱德齡公主或德齡郡主。因曾擔任慈禧的御前女官並用英文寫作了這段經歷而聞名。她的親人有:大哥(名號不詳),二哥 勳齡,四弟馨齡,五妹容齡(山壽郡主)。滿族,1886年出生於武昌,後在荊州、沙市度過了童年及青少年時代。上世紀初,精通八國外語的漂亮、聰慧的德齡公主,走進了充滿神秘、詭異又異常險惡的皇宮,作為御前女官為慈禧太后做翻譯工作。1895年起,先後隨父親裕庚出使日本和法國。1903年春,17歲的德齡隨父回到北京,不久和妹妹容齡一起被慈禧太后詔進宮中充作“御前女官”。 1905年3月,因父病出宮赴滬。同年12月,其父在上海病逝,德齡以“百日孝”為由從此沒再回宮。1907年,德齡和美國駐滬領事館副領事(後改做報館記者)撒迪厄斯·懷特結婚,後隨夫去美國。1911年德齡的第一部英文著作《紫禁城兩年》出版,署名德齡公主,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辜鴻銘欣然為之撰寫英文書評,大為讚賞。1927-1928年間,德齡回國逗留,並親自扮演慈禧,演出英語清宮戲。同時找到小德張等人,進一步回憶收集清宮資料。此後,德齡先後用英文寫作出版了《清末政局回憶錄》、《御苑蘭馨記》、《瀛臺泣血記》、《御香縹緲錄》等反映晚清宮廷及社會政治生活的作品,一時間風靡海內外。德齡的清廷題材英文作品,是20世紀初中西文化交流肇興時期的特定產物,其最大的特色,是作者以親歷親見的特定身份,向西方人士介紹了中國高層統治者現實生活的實情,部分地澄清了帝國主義分子強加給西方讀者的傳聞和謊言,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了清宮生活珍貴的史料,為後世的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提供了佐證和參考。正基於此,這些作品至今仍擁有廣大的讀者。 早年 德齡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出生於武昌,後在荊州、沙市度過了童年及青少年時代。在兄妹五人中排行第三,其父裕庚為滿清貴族、外交官。當時,她的父親裕庚正受湖廣總督張之洞委派,主持沙市的釐稅榷關,兼辦洋務、教案。在其《清末政局回憶錄》一書中,德齡以卷首七章的篇幅,記敘了19世紀末葉沙市的市井民生,以及官府署衙的日常生活。 1895年,裕庚被清廷實授為出使日本的特命全權大臣,德齡全家人隨父親到日本東京赴任,在那裡度過了三年時光。裕庚在日任滿返國後,旋即派往巴黎,出任駐法使臣。這6年的國外生活,使德齡大開眼界,她不僅在對西方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廣泛接觸中增長了見聞,經受了歷練,同時還深入地領略了現代文明在各個領域對人類生活所帶來的深刻影響。德齡隨父在日本、法國生活六年,不但會外語,還具有開闊的視野和淵博的學識,精通各國國情,曾是現代舞蹈大師鄧肯的弟子。 女官生涯 1902年冬,裕庚任滿歸國,被賞給太僕寺卿銜,留京養病。17歲的德齡隨父回京。此時列強入侵,慈禧太后急欲討好各國使節和他們的夫人,她從慶親王口中得知裕庚的女兒通曉外文及西方禮儀,便下旨召裕庚夫人帶同德齡、容齡姊妹入宮覲見,後來德齡與妹妹容齡一起成為紫禁城八女官之一,為慈禧與西方國家使節夫人們交往擔任翻譯。直到1905年3月因父病才離宮到上海。期間慈禧曾有意將其許配給榮祿之子巴龍,但為光緒設計解脫。 出宮之後 1905年3月,裕庚因病到上海就醫,電召德齡姐妹赴滬。透過兩年的宮廷生活,也令德齡看清了宮闈之中冷漠、陰森、險惡的一面,“高處不勝寒”的顫慄感,也使她倆每每心懷餘悸。此番乘父親病重之機,德齡便向慈禧請求去上海,獲准後當即脫離宮廷。 裕庚去世後,德齡結識了美國駐滬領事館的副領事撤迪厄斯·懷特,旋即由戀愛而於1907年5月21日在上海結婚。此後,懷特從美領事館卸職,仍留駐中國改作新聞記者,德齡便“應親友的要求和催促”,寫下了她在宮廷內兩年生活的所見所聞。這即是她用英文寫作的第一部回憶錄《清宮二年記》。由此引起了西方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廣泛關注。 抗戰期間,宋慶齡在香港發起組織保衛中國同盟,發動海外華人、華僑同仇敵愾,共禦外侮。在保衛中國同盟舉辦的“中國之夜”和“一碗飯”運動中,德齡曾追隨於左右,為了給抗日軍民籌集經費和物資做出了貢獻。1944年11月22日,德齡在加拿大死於車禍,歿年58歲。 容齡一般指裕容齡,女,滿族,1889年出生,中國舞蹈家,1973年逝世,主要作品有《希臘舞》、《玫瑰與蝴蝶》、《清宮瑣記》、《扇子舞》等。 是中國近現代舞蹈史上第一個學習歐美和日本舞蹈的華人,也是唯一一個曾親自向現代舞蹈家鼻祖伊莎多拉·鄧肯(Isadora Duncan)學習過舞蹈的華人。 人物生平 裕容齡出生貴族,系滿族正白旗漢軍旗人。1895年其父裕庚(一品官員)出任駐日本公使,裕容齡母女隨行。在日本時她曾向紅葉館舞師學習日本舞,並向日本大禮官長崎學習外交禮節和音樂、古典舞、美術插花。裕庚後來調任駐法國公使,11歲的裕容齡隨父親到法國巴黎。在巴黎期間,裕容齡曾向鄧肯學習現代舞,她的舞蹈才華得到鄧肯的讚賞,並在鄧肯創編的古代希臘神話舞劇中扮演角色。鄧肯要求個性解放、追求自由的進步思想也深深地影響了她。後來裕容齡還向法國國立歌劇院的著名教授薩那夫尼學習芭蕾舞。 1902年,13歲的裕容齡在巴黎公開登臺表演了《希臘舞》《玫瑰與蝴蝶》《奧菲利亞》《水仙女》《西班牙舞》等舞劇,被巴黎觀眾譽為東方的“蝴蝶舞后”。 裕家1903回國,裕容齡入宮成為慈禧的御前女官,慈禧親賜封號為山壽郡主。從此,開始了她作為宮廷舞蹈家的生涯,也是她一生中從事舞蹈創作、表演活動最頻繁的時期。裕容齡從入宮到1907年出宮,在僅僅3年時間內,創作表演了約五六個具有中國風格的舞蹈作品,有《劍舞》《扇子舞》《菩薩舞》《荷花仙子舞》《如意舞》。她是一位宮廷舞蹈家,受過良好的舞蹈教育,對中國戲曲藝術頗有研究,知識淵博,善於廣納博採。 裕容齡的中國風格舞蹈作品,來源於中國的民間舞與京劇舞蹈。在她創作表演的《扇子舞》中,主要吸收了民間扇舞。她還創作表演了《菩薩舞》,服飾化妝,都參照了佛教藝術中的觀音塑像。 清王朝覆滅以後,裕容齡積極參加公益義演,表現了她的善良和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心,當時她已40多歲了,可見其舞蹈功底的深厚。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裕容齡被聘為國務院文史館館員,著有《清宮瑣記》等書。文革期間,她受到衝擊,折斷了雙腿,加上生活過得十分困苦,年邁的她承受不住,於1973年1月16日不幸病故,享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