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生道一

    凡外周血液中自細胞數持續低於4×109/L時,統稱白細胞減少症,若白細胞總數明顯減少,低於2x109/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於0.5×109/L,甚至消失者,稱為粒細胞缺乏症。本病可發於任何年齡。粒細胞缺乏症為白細胞減少症發展至嚴重階段的表現,兩者病因和發病機理基本相同,故一併論述。

    白細胞減少臨床縮減分為原因不明性和繼發性兩種。前者多見,後者多為化學因素、物理因素、藥物及某些疾病導致,或可見於各種實體腫瘤化療後、多種血液病、嚴重感染誘發,亦有原因不明者。粒細胞缺乏症患者如果治療不及時,年齡較大或有其他臟器疾患,病死率仍然較高。

    白細胞減少症在中醫學無此病名,其主症主要有乏力、頭暈、心悸、易外感發熱等。

    本病歸屬於中醫學“氣血虛”、“虛勞”、“溫病”、“諸虛不足”等範疇。

    一、病因病機本病致病因素中醫學認為諸如稟賦不足,後天失於調養,勞傷過度,飲食不節,失治誤治,病後失於調理或某些化學藥物中毒,導致脾腎虧損而氣血不足,正虛於內,衛外不顧而受邪,久不復則為虛勞。本病雖病機變化多端,但不外氣血虧損、陰陽失調,心、肝、腎、脾機能受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腎精虧損和氣血不足。

    (1)感染性粒細胞減少症:常見於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麻疹、流感、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細菌感染性疾病,如傷寒、副傷寒、布氏桿菌、粟粒型肺結核、重症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症;原蟲以瘧疾合併脾大者為多見。

    (3)放射線性粒細胞減少症:從事放射線工作或接觸放射物質,可導致白細胞減少。

    (4)獲得性免疫性粒細胞減少症:結締組織病及慢性活動性肝炎等可於血清中查到抗白細胞抗體。

    (5)骨髓病性粒細胞減少症: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骨髓轉移癌等部分患者可出現粒細胞減少。

    (6)嬰幼兒可見遺傳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新生兒同種免疫性粒細胞減少症,週期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臨床表現白細胞減少症病因雖不同,但其臨床症狀相似。單純粒細胞減少者,起病多緩慢,症狀較輕,常見乏力、心悸、頭暈、低熱、咽炎或黏膜潰瘍等;若白細胞減少症由感染所致者,則見高熱,惡寒,周身痠痛;若為粒細胞缺乏症,則起病急,可突然畏寒或寒戰,高熱,頭痛,關節痛,極度乏力,嚴重者有吞嚥困難,譫語或昏迷,可在數日內死亡。體檢早期示扁桃體紅腫,咽部黏膜潰瘍,稍後可見壞死、水腫,黏膜潮紅充血以及頸部淋巴結腫大等體徵。因其病因不同,臨床表現亦不同。

    2.診斷

    (1)白細胞減少症:由各種原因導致外周血白細胞數(成人)低於4.0×109/L時,稱白細胞減少症。兒童則參考不同年齡正常值定為:>10歲低於4.5×109/L;<10歲低於5.0×109/L。且無出血時,稱白細胞減少症。

    (2)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當外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在成人低於2.0×109/L時,稱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在兒童≥10歲低於1.5×109/L,

    (3)粒細胞缺乏症:當粒細胞嚴重減少,低於0.5×109/L時,稱粒細胞缺乏症。

    (4)鑑別診斷:應與低增生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相鑑別。

    三、辨證施治

    1.氣虛型

    【辨證】血液中白細胞下降,伴面色蒼白,胸悶氣促,心慌肢軟,納呆泛惡,口渴不欲飲,便溏,時有面浮肢腫,自汗。脈細小,舌胖或有齒印,苔薄白或白膩。

    【施治】益氣和胃,溫補脾腎。

    【方藥】益氣煎:黨參、白朮、白芍、茯苓、當歸、生地、熟地、補骨脂、木香、鹿角膠、龍眼肉、枸杞子、陳皮各9g,黃芪12g。

    2.氣虛血弱型

    【辨證】血液中白細胞下降,伴頭暈目眩,神疲乏力,面色萎黃或灰滯,納谷不香,小便頻長,大便不實。舌淡不華,苔薄,脈細軟。

    【施治】益氣養血。

    【方藥】當歸補血湯合補中益氣東加減:當歸、人參、白朮各10g,甘草、陳皮、升麻、柴胡各6g,黃芪15g。

    3.陰虛內熱型

    【辨證】血液中自細胞下降,伴頭暈失眠,心煩口渴喜冷飲,時有牙齦出血,鼻衄,尿赤,便結,燥熱盜汗,納少。脈細小,舌紅絳,苔薄或光剝。

    【施治】養陰生津,清熱安神。

    【方藥】育陰煎:生地、白芍、天冬、麥冬、玄參、當歸、丹皮、枸杞子、沙參、地骨皮、黨參各9g,天花粉、旱蓮草各15g,五味子5g。

    4.肝腎虧損型

    【辨證】血液中白細胞下降,伴頭暈耳鳴,腰脊酸楚,心煩易怒,夜寐不安,口乾欲飲。舌紅少津,脈細澀。

    【施治】滋補肝腎,益氣養血。

    【方藥】當歸補血湯合六味地黃丸加減: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當歸各10g,黃芪15g,甘草6g。

    5.脾腎陽虛型

    【辨證】血液中自細胞下降,伴腰膝痛軟,形寒肢冷,面白神疲,便溏納少。舌淡胖或有齒印,脈沉弱。

    【施治】補腎健脾,益精養血。

    【方藥】附子5g,鹿角膠、巴戟天、仙靈脾、茜草各9g,補骨脂12g,肉桂3g,黃芪15g,當歸、雞血藤、桑椹子各12g,甘草6g。

    四、輔助治療

    1.成藥方康血寧、自立升、黃芪注射液、血美安膠囊、升白寶。

    2.驗方

    (1)雞血藤、炙黃芪各30g,大熟地、枸杞子、山萸肉各24g,杭芍18g,當歸、巴戟天、補骨脂各12g,鎖陽9g。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2)生黃芪、黨參、柏子仁、狗脊、當歸、白朮各15g,山藥30g,茯苓、砂仁、遠志、枸杞子各12g,炒酸棗仁、菟絲子各25g,丹參18g。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3)大黃(先下)6g,地鱉蟲4.5~6g,黃芪、白朮、甘草、茯苓各15g,香附10g,生地30g,紅參(嚼碎吞服)3g,水煎服。

    (4)淫羊藿、補骨脂、淮山藥、雞血藤、黃芪各30g,茯苓18g,菟絲子、枸杞各12g,當歸9g,官桂6g,炙甘草12g,水煎服。

    (5)女貞子、旱蓮草、制首烏、雞血藤、淮山藥各30g,當歸9g,生地、丹參各15g,陳皮、炙甘草各12g,水煎服。

    五、調護

    (1)注意氣候的變化,及時增減衣被,防止感受外邪而發病。

    (2)慎重接觸可能引起骨髓抑制的各種理化因素(放射線、烷化劑等)。

    (3)避免過度勞累。

    (4)飲食宜清淡而富於營養,忌肥甘厚膩,以防溼生困脾。急性粒細胞缺乏的感染期,要慎食溫補的食物,如辛辣、羊肉、蝦、蟹等發物。

    (5)臨床上處在慢性白細胞減少期應進食補益脾、腎、血、氣、陰之品,不宜進食生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回憶可以組什麼,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