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尋思去

    人之初,性本善。

    指人出生來到世間時,本性的是善良的。後期成長過程善惡是非,重在於父母、師長的言行教育。就如一塊陶泥,如何塑造成一件優秀的作品,重在於塑形者。

  • 2 # 鵬學天下

    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開頭兩句話,意思是: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

    其中初的意思是剛出生的嬰兒,人生命的開端。

    善的字面意思是指品質好,心質良好。

    在三字經中:善,就是主張人性的根源點是善的,有善的源端才會有善的行動。

    善是指人性的光輝點,人心的美好。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但是對剛出生的嬰兒上說,是無分善惡的。

    然而,最早提出人性本善的則是孟子,孟子明確提出人性本善說,出自《孟子·告子上》,大致內容是公都子詢問孟子關於人性論的觀點,孟子予以解答,具體提出人性善的觀點.依據是:1.性無善無不善也; 2.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3.有性善,有性不善;4.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也 ;5.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6.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7.或相倍蓰而無算嗜,不能盡其才者也; 8.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 3 # 言角度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語出南宋王應麟《三字經》,編撰之目的是為兒童識字所需,今與《百家姓》、《千字文》並列,俗稱“三百千”,是著名兒童啟蒙書目之一。

    意思是講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並沒有人一出生就是壞人,人之所以有善惡之分是因為後期成長環境所致。惡作為一種後期注入的外來物質,在出生之時是不具備的,人只有在成長過程中被教授或者習得了惡的時候才會有惡的一面。

  • 4 # 天津知心堂國學館

    人剛剛出生時,純淨純善,極富赤子之心,對天地萬物無有分別,“以萬物為芻狗”,是性善的本源,是靈魂與身體最合一的狀態。

    經歷了世事滄桑,依然可以守住赤子之心,沒有分別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必是使命之人,有大功德。

  • 5 # 下一秒轉身就跑029

    說到“人之初,性本善”,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這句話告訴我們,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蘊含勸人向善的意味在裡面,語出自《三字經》,雖然時至今日,《三字經》的作者到底是不是王應麟還存在爭論,但絲毫不影響它是一部被世人公認的經典傳統啟蒙讀物。

    “人之初,性本善”源自於孟子的“性善論”,作為與孔子並稱“孔孟”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亞聖”孟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可謂尊崇無比,他的名篇《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廣為熟知。

    因為孟子認為人的本性又或者是天性是善良的,因此才有了《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一說,其中“初”指的是剛出生的嬰兒,也就是人生命的開端,而“善”按字面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品質好,心地良好,若結合《三字經》來看,應該理解為指的是人性的光輝點,人心的美好,畢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嘛。

    而正是因為這句話的存在,一直以來給人造成一個誤區,以至於很多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善良的,沒有壞心眼,即便小的時候經常做出格的事,也不加以管教,反而是任其所為,總認為孩子還小,天性不壞,等長大了,自然就懂事了。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不然,可能很多人都只記住了“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卻忘了後面還有一句話—— “苟不教,性乃遷”,而這句話才是重點,那麼,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苟不教,性乃遷”的意思是說,如果孩子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因此而改變(壞),因此,“人之初,性本善”只是因,而“苟不教,性乃遷”才是果,一個人的本初雖然是善良的,但是如果後天不加以教育,再善良的天性,最終也難免會變成為非作惡的人,給自己,給家人乃至給社會帶來難以想象的傷害。

    不說遠的,可能很多人身邊的親戚朋友就有這樣的人,對孩子的溺愛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真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不管自家孩子做什麼令人討厭的事,從來不加以管教,反而是聽之任之,如果別人說兩句,還滿臉不樂意,總拿“他還是個孩子”當藉口,更有甚者從此和你恩斷義絕,老死不相往來。

    寵溺孩子到了這個地步,真是令人無語,不難想象,在這樣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日後會有什麼樣的是非觀,現實中的列子也比比皆是,比如前些日子網上報道的某位女星,對孩子便是從小溺愛的不得了,結果怎麼樣了呢?最後因為查出私藏數量驚人的軍火武器,被美國警方逮捕入獄,而在此之前,他更是揚言要射擊學校,給他人造成了極大的恐慌。

    由此不難看出,“人之初,性本善”真正的含義只是告訴我們,人與生俱來都帶有善的因子,但這並不代表一個人從此就會一直懷著善念成長,如果沒有後天正確的教導,再善良的孩子也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走向歧途,陷入萬劫不復之地,到時便悔之晚矣

  • 6 # zhgp8496841

    人剛出生,本性都是善良的,會根據不同的環境而改變性格,真正含義在於人的向善之心,人有善的慾望和力量,人性的趨勢永遠都是向善的.

  • 7 # 中外文化小講堂

    “人之初,性本善” 取自中國傳統啟蒙教材《三字經》。

    其基本釋義為“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其中“初”指的是一個人生命的開端;“善”指的是品質好,人性的美好。

    這句話符合戰國時期的儒學家孟子主張的“人性本善”觀點,同時也與中國歷史上的長期倡導的以教育社會中每一個人“仁義禮智信”為本的儒學思想相契合。因此這句話的深層的含義我們可以理解為“每個人都擁有向善之心,人性的趨勢永遠是追求美好與良善的”。

  • 8 # 靜靜地觀魚

    說的是人一開始的時候是單純的,這個單純的外在表現就是善,因為這時期的好惡都寫在臉上,因此別人很容易判斷你是否有攻擊性或危險性,因此很安全,所以就稱之為善。

    當一旦進入社會以後,一開始會吃很多虧,摔很多跟頭,。原因是這個社會的物資並非極大豐富,這就有一個你搶我奪的過程。輕則爾虞我詐,重則你死我活。從物質角度來說,人的體力相近,用動物的方法爭奪有一個兩敗的結果,所以就要用智慧。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智慧並不是一個褒義詞,反而是一個教你殺戮掠奪的代名詞。

    因為你剛進入社會,沒有防禦意識,也沒有攻擊力,所以就會成為被攻擊和被陰謀的物件,本質上就是掠奪你的物質資料。

    你如果能挺過一開始的掠奪,很快總結經驗教訓,那你就會收起你的單純,別人在外表也就不容易判斷你的實力,因此不敢輕易對你下手。這時你也就成為獵手中的一員,去尋找那些善人下手了。這就是一個從善入惡的一個大至過程。

    但人由善入惡是一個被動過程,是由於物質資料不足引起的自我保護機制,是一種競爭產物。人本身對這個副產品是憎惡的,因此,所有的時代都號召歌頌人們的善念,。

  • 9 # 李志勇LZY

    人之初,膚覺動,

    逐漸知,分好壞,

    學求識,明善惡,

    存續正,真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次WWE世界盃每個人的勝率有多少,誰最有可能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