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洋257307482

    真正的歷史,研究的不夠,胡說休怪,到乾隆的時候,張廷玉也許是要明哲保身,故意犯一些錯誤,天天央求皇帝,准許自己進入太廟,故意惹皇上煩,因為他知道,十幾個他的親屬,都已經進入了國家重要的崗位,他怕自己犯忌,犯點錯誤,保一家老小,張廷玉一代名臣,比那些所謂的忠誠要強很多

  • 2 # 正在南書房行走

    錯、錯、錯,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熟悉歷史,不要瞎提問題。

    張廷玉,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康熙時期的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次子。在清代安徽桐城張氏家族中,張英、張廷玉、張若靄,祖孫三代,封侯拜相,可謂“閤家頂戴,滿門朱紫”。

    張廷玉在康熙時期只做到了刑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士,雍正時期位極人臣,拜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而且雍正遺詔張廷玉配享太廟(整個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之所以乾隆時期仕途有變,其一乾隆需要培植自己的勢力來鞏固皇權,其二,當時張廷玉年齡太大,70多歲的老人了,實在沒有精力來處理軍國大事,才會傳出張廷玉在乾隆時期仕途受挫,但是張廷玉死後乾隆仍遵世宗遺詔,命其配享太廟,受後人拜祭。

  • 3 # 顧老師V5

    張廷玉是清朝康雍乾三朝元老,在雍正元年加官為太子太保,命為諸皇子師傅,所以他也就是乾隆帝的老師。作為典型的中國士大夫,做官做到如此也算是實現“兼濟天下”的夢想。最可貴的一點是,張廷玉為人謹小慎微,謹守黃庭堅的名言“萬言萬當,不如一默”。這也是他為官50年,歷三朝而不倒,最後成為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族大臣的原因。然而,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做到如此的張廷玉,最後竟然也難逃被皇帝治罪抄家的命運,而治罪的原因不僅僅是對皇帝不敬,更重要的是犯了中國古代廟堂之大忌——朋黨。

    張廷玉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官宦世家,張家在明朝時就世代為官。從張廷玉父親張英開始,家族更是人才輩出,家族六代共出進士十三人,其中入翰林者十二人。張英本身是康熙朝的大學士,張廷玉本人也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作為漢人的張廷玉奉旨習滿文,御試滿文一等第一,自稱“得清書奧妙,同習之人實無出餘右者”。

    到了雍正元年(1723年),張廷玉終於成為了清朝的省部級官員——禮部尚書,更重要的是他加官太子太保,命為諸皇子師傅。中國自古崇尚尊師重道,成為帝王師更是中國知識分子、大儒和士大夫無上的榮耀,可見雍正對張廷玉的看重。到後來雍正甚至離不開張廷玉,成為皇帝的左右手。

    例如,每當雍正身體不舒服時,凡有密旨,全都交給張廷玉處理,事後雍正說:“彼時在朝臣中只此一人。”張廷玉自己也說,雍正經常召見他,一天召見二、三次,習以為常。

    雍正五年,張廷玉生病在家,雍正對近侍說:“朕連日來臂痛,你們知道嗎?”近侍們吃驚。雍正則說:“大學士張廷玉患病,非朕臂病而何?”如此看來對其的器重,把他當做自己的左膀右臂。

    張廷玉深知當官不易,因此一生謹小慎微,恪守黃庭堅的名言“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在雍正十一年,他的長子張若靄曾高中一甲三名探花,張廷玉“驚懼失措”,怕被政敵以此為藉口誣告自己,便請求皇帝降低其子的名次,遂改為二甲一名。

    張廷玉年過花甲時,還要主持當時最浩大的文化工程:修《明史》。等到第三任老闆乾隆上臺的那一年,張老幹部已經64歲,《明史》也修完了,他認為自己辛苦一輩子,也該歇歇了。

    於是,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已經是76歲高齡的老張,終於給皇上遞交了離退休申請。依照情理來看,一個76歲的德高望重,任勞任怨的老幹部申請離退休,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儒家經典《禮記·曲禮上》早有明文規定:“大夫七十而致仕”,所謂“致仕”,就是退休。即從法定年齡來看,古代高階幹部的離退休年齡是70歲,他已經超過了6歲。但另張廷玉吃驚的是,乾隆拒絕了。

    乾隆說:“卿受三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一心想要告老還鄉的張廷玉失了方寸,回答說:“配享的大臣,不見得都得幹到死,比如明太祖就允許劉基回了老家。”

    張廷玉沒想到,他的這句觸動了乾隆的逆鱗。原來劉基是明初開國功臣,但後來朱元璋過河拆橋,讓他退休,後來又偷偷派人下毒,把他毒死了。乾隆認為,張廷玉分明是心懷不滿,用這個典故諷刺自己對功臣不夠意思。然而這僅僅是張廷玉錯誤的開始。

    隨著張廷玉年齡增長,說話經常顛三倒四,乾隆也終於答應讓他退休。然而當時的朝中形成了以鄂爾泰和張廷玉兩位顧命大臣為首的兩派。鄂黨的一位重要人物——大學士史貽直,在乾隆面前進讒言,說張廷玉這個人不夠忠誠,又沒有什麼豐功偉績,沒有資格配享太廟。配享太廟是雍正帝給予張廷玉的賞賜,張廷玉極為看重這個名譽,擔心在他退休之後,乾隆聽信諸如史貽的讒言撤銷這個賞賜,便做出了第二個昏庸的決定:讓乾隆寫保證書,保證不更改雍正的遺囑。

    乾隆帝對此十分不悅,認為這分明是在質疑自己的人品。然而乾隆看在是自己的老師的份上,打算送佛送上西,便答應了下來。這一下讓張廷玉大喜過望,也衝昏了他的頭腦。乾隆原以為,如此施與“特恩”,第二天一大早張廷玉肯定早早前來謝恩,便早早的等在那裡。然而張廷玉因為年老體弱,不便奔走便讓兒子第二天替他去謝恩。這一下,乾隆的怒火徹底被點燃了。這是張廷玉犯下的第三個錯誤。

    乾隆被“放鴿子”後,馬上命軍機大臣寫了一道聖旨,令張廷玉“明白回奏”!

    當天寫旨的軍機大臣恰好是張廷玉的門生,叫汪由敦。汪由敦知道張廷玉可能要倒大黴了,因此連忙派人跑到張府告密,讓張廷玉好有所準備。

    不料這事弄巧成拙,張廷玉看來是被嚇糊塗了,犯了第四個也是更大的錯誤:第二天一大早,天還沒亮,他就勉強支撐著,跑到了宮中,跑到乾隆面前,去叩頭請罪。

    這真是一個再愚蠢不過的舉動了。按常理,乾隆皇帝的諭旨第二天上午才能發到張家。張廷玉的這一舉動分明是告訴了皇帝,你身邊有我的人。乾隆對朋黨極為敏感,心想:軍機大臣當中,居然有人敢於洩露朝廷機密給你,我救不了老師你了。

    “殺意”已起只差由頭,恰在此時,張廷玉舉薦的官員朱荃犯了貪汙罪,正好給乾隆以把柄,便下旨收回了三代皇帝對張廷玉的一切賞賜物品,以示對張廷玉的懲罰。乾隆深知自己老師的清廉,便特別吩咐抄家的官員借這次沒收行動查張廷玉有沒有對本朝不利的言語和文字,好持以把柄判張廷玉重罪,但結果讓乾隆失望了。

    雖然這次沒有達成乾隆的心願,但這次“浩劫”相當於對張廷玉“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所謂張黨也樹倒猢猻散。然而歷史上確有張黨和鄂黨,還是帝王臆想出來的幻覺?這些都不重要,只要犯了龍顏,這忠貞的三朝元老,哪怕一生謹小慎微也難逃中國古代朋黨禁忌的牽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瞳度數應該怎麼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