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昆成

    一場戰鬥的勝敗具有偶然性,一場戰役的勝敗卻是有其必然性的!戰爭表面是人、武器以及人與武器結合程度的較量,其背後卻是兩國綜合國力的全面角逐!當時的日本舉國備戰,國家領袖削衣儉食支援戰爭,軍隊大刀闊斧改革新技術!反觀清朝政府,皇族奢靡,軍隊腐敗,民心思離!天時地利人和均落下乘,特別是人這個關鍵核心無力支撐大廈將傾!失敗是必然,關鍵在時間長短而已!

  • 2 # 狼煙火燎

    北洋水師的失敗主要還是領導層的決策失敗,總想儲存實力,總想著以夷制夷的什麼高明政策,總希望沙俄能出手干預,也不想想沙俄的目的就是吞併我們的東北呢?因此在沙俄沒有干預的情況下,即使當時大清北洋水師再裝備在好一些,再買幾艘德國的鐵甲艦,失敗基本也是註定的,因為我們北洋艦隊並不是被消滅在海洋上,並不是與日本海軍作戰中被消滅的,而是被我們自己的岸基大炮給消滅的。

    在甲午戰爭時期,我們自身的裝備的軍艦並不比日本差,而且裝備水平還有一定的優勢。訓練水平據說也不錯,實戰經驗大家都沒有,但是日本的優勢是炮彈質量比我們好,大炮射速比我們的快!綜合性來說我們是有一定的裝備優勢的。

    日本有很多贏得甲午海戰的理由,但是如果當時日本甲午戰爭輸了,這些理由原封不動用在大清身上也是同樣成立的。但是略微想一想就基本知道,大清在這場中 日第一場較量中,基本是必敗,與裝備的水平、與訓練水平沒有任何關係。

    首先就是日本為了富強眾志成城,非常團結。但是反觀當時的大清,各種不團結,各種意見不一。首先就是大清高層對戰爭的意見就不一致,戰與不戰可以說是吵得不可開交,而且各自心懷鬼胎,北洋水師是大清的水師嗎?更多的感覺像李鴻章的私家海軍,於是李鴻章想保住自己的實力,根本不想參戰,統帥都沒有戰鬥意志,那麼軍心就不穩了。

    還有就是在日本佔領威海衛炮臺,直接將我們的大炮對準威海衛海軍基地進行開炮的時候,我們的海軍將領們在幹什麼?集體逼著北洋水師統帥丁汝昌投降,最後逼得丁汝昌服毒自殺,大敵面前自求自保的一群海軍將領們,拉出處能打勝仗?

    還有就是李鴻章作為北洋水師的最高統帥,整天想著儲存自己的實力,自認為高明的以夷制夷方針,希望拉沙俄介入引狼驅虎。而且在甲午海戰已經爆發,戰爭已經開打還不放棄,命令北洋水師不得出海作戰,將整個制海權白白的讓給了日本,本來登陸作戰都是高風險的,但是看看甲午戰爭時期的日本,想在北韓登陸就在北韓登陸,想在旅順登陸就在旅順登陸,想在山東登陸就在山東登陸,結果日本陸軍輕易的佔領了保衛威海衛的陸基炮臺,調轉方向直接攻擊北洋水師軍艦,你有再先進的軍艦有什麼用呢?全部都是被消滅在我們的軍港裡了。

    還有就是李鴻章的以夷制夷的方針就好嗎?沙俄什麼人啊,霸佔的大清土地還少嗎?別人就是盯著我們的東北,希望佔為己有,李鴻章還去求別人那不是自找死路嗎?如果當時讓李鴻章成功了,很大的可能從此東北易手,要麼成為沙俄的土地,要麼成為第二個蒙古國,這是多麼可怕的結果啊!

  • 3 # 清水龍一

    甲午海戰,大清失敗,作為華人應從此戰中吸取教訓,這一場海戰折射出多重視角解讀中日海戰成敗因素,失敗不是偶然,是有原因的,中日兩國對比,一目瞭然,一個舉國上下一片迷茫,各自為己,民眾沒有看到外面世界之變化,沒有進去開拓雄心,安於現狀,仍然認為是天朝上國,卻不知危機已然逼近,待戰端一開,原形畢露,縱然有前方誌士奮力殺敵,也難敵大廈根基腐朽,血液供養不足,未及時更新,讓後人感慨,再看日本,改革之後,國力上升,舉國上下,積極進取,上層帶領開拓進取,所以戰爭機器開始就意味著千載難逢,日本抓住了機會進而對中國大肆侵略,給中國造成了後來一些列的災難後果。

  • 4 # 深度工場

    北洋水師最大的問題就是外行指揮內行。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是一個老式軍隊的騎兵出身,最主要的外國軍事顧問,北洋水師副提督德華人漢納根是一個陸軍大尉出身。

    一個騎兵當提督,一個工兵當副提督來指揮1個艦隊。日本聯隊艦隊司令伊東佑亨則是一個老海軍,從艦長、造船所所長一直還幹過海軍學校校長。另外部下還有秋山真之、加藤友三郎、上村彥之丞、東鄉平八郎、島村速雄。

    我們是1個騎兵,1個步兵管理一群留學英國或者從中國海軍學校畢業的劉步蟾,鄧世昌,林泰曾,葉祖珪,林永升。

    艦隊主要基地所在地,山東的海岸警備部隊司令李秉衡是一個知縣出身,因為清廉當了知府,最後就成為甲午戰爭時期,統領山東海防部隊的司令官。最後是整個山東有60個營,其中4個老營,其他都是新兵。

    從國外訂購的步槍都還沒有到貨,所有營幾乎是平均分配到整個山東海岸線上。煙臺以東300多里,平均分配了43個營。處處防守,結果就是哪裡都不是重點,無法在任何地方進行反擊。

    日本山東作戰軍司令是大山岩,討幕戰爭和西南戰爭的主力戰將,日本陸軍的建立者,這個人也是後來日俄戰爭時期,日軍所謂滿洲軍總司令,最終打敗俄軍。北洋水師從提督,副提督,一直到海岸警備司令,全部都是外行,然後湊在一起瞎指揮,戰爭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 5 # 宇澤歷史

    其次,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並不是北洋水師的官兵由於實戰經驗和訓練不足導致的。可能有很多人會質疑,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這樣強大的實力為何能輸給日本海軍?其實這個排名是在甲午戰爭之前的1889年,由時任美國海軍部長本傑明提出來的,根據當時清朝海軍的實力是排在英國、法國、俄國、德國、荷蘭、西班牙、義大利、土耳其之後的,而排在美國、日本之前,位居世界第九位。

    但是這個排名資料是在1889年列出來的,而甲午黃海海戰爆發於1894年七月,這中間已經過去了多長時間?況且北洋海軍的大部分軍艦都是在1876年至甲午戰爭前夕向英、德等國訂購的,但是從1888年北洋艦隊正式成軍之後,清政府就不再購買艦艇,導致北洋水師成軍之後未增添一船一炮。再加之清政府的昏庸無能,站前的北洋水師各艦船裝備都落後於日本海軍,不僅僅是速射炮,各艦船鍋爐也隨之老化,得不到任何維修與保障,航速也根本達不上預定的標準,也沒有儲備大量高爆開花彈,連最基本的燃煤也都是劣質的煤渣煤粉,這樣一直艦隊的裝備能說不差嗎?

    再者,北洋水師中除了廣東水師的三艘軍艦以及福州船政局製造的一艘平遠級岸防鐵甲艦,其他的多為國外進口,也就是說當時的清政府除了從國外購進新式艦船,自己並沒有能力去研發造船。當然,這不是說福州船政局的造船技術不行,而是朝廷根本就不給船政局撥款,以至於船政局最後到了快要倒閉的局面。

    反觀日本,從1888年—1890年期間,先後實施購買和自造排水量2439噸的千代田號、4216噸的吉野號、3150噸的秋津洲號等三艘巡洋艦以及1609噸的八重山號通報艦,日本聯合艦隊本隊“三景艦”中的橋立號則是在日本橫須賀造船部製造的。至甲午戰爭前,日本海軍就擁有軍艦31艘,魚雷艇37艘,總排水量六萬噸。

    而當年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在缺乏改善和提高的情況下,已宛如一個老人,面對興起的日本海軍,差距一目瞭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多國要求調查臉書後,德媒表示其要麼退出歐洲要麼接受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