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開水

    陸遜如果乘勝攻取益州,一是可能取不下來,陸遜雖然在夷陵獲勝,倒也是強弩之末了,雖然劉備兵敗,但是諸葛亮還在,憑藉益州的地形優勢,陸遜基本上也無法再次取勝。二是如果陸遜去攻打益州,曹丕會坐視不理嗎,如果曹魏南下,東吳就會反勝為敗。所以陸遜見好就收是正確的選擇!

  • 2 # 斯幽故事會

    公元219年,孫權取得了荊州,關羽也死在了東吳的手上,之後張飛又被部下範強、張達所殺,而這二人也跑到了東吳。

    稱帝后的劉備,決定打蜀漢的第一戰,而戰爭就要師出有名,劉備就以為關羽和張飛報仇在名義,對曾經的盟友孫權下手。

    公元222年,劉備在夷陵被陸遜大敗,那麼陸遜為何不乘勝追擊奪取益州呢?

    第一,劉備雖敗,但益州無損。(劉備劇照)

    劉備當初帶著黃忠等人去攻打東吳,而留下看家的正是諸葛亮。《三國志》中說諸葛亮不善戰,但是卻善於養兵,在劉備征戰期間,諸葛亮也沒有鬆懈,他在益州招兵買馬,幫劉備練兵。

    劉備當時帶去攻打東吳的人可以說是死傷殆盡,《三國志》記載劉備“僅以身免”,就是說劉備僥倖保住了性命。不過劉備帶去的只是部分兵力,大部分兵力還是留在益州的,畢竟他還要防著北方的曹操。

    雖然東吳勝了,但是起初富池口之戰,東吳也是損失慘重,所以此時東吳也不具備討伐益州的能力。

    第二,師出無名,不得民心。(陸遜劇照)

    古人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戰爭的勝敗很大程度上是要看得不得人心。夷陵之戰對於東吳,劉備是侵略者,所以東吳人都會拼死守護自己的家園。

    可是陸遜如果要想對益州用兵,總要有一個合理的理由,才能讓天下人信服,人家劉備是來給關羽和張飛報仇,結果還被大敗,陸遜再出擊益州,恐怕真的是師出無名了。

    第三,東吳內部矛盾。(劉備和張飛劇照)

    孫家父子在東吳經營多年,東吳的很多將領和謀士都是孫堅和孫策留給孫權的,這些人可都是朝中老臣,而孫權後來也培養了一些新人,這兩撥人總是不和。

    當劉備大軍來犯時,東吳就有人認為不應該戰,而是向曹操投降,或者與劉備談判。當然東吳也有不少人要與劉備決一死戰,這樣東吳的內部矛盾就躍然紙上。

    所以此時,大敵一退,孫權就忙著緩和東吳內部關係了。

    第四,曹魏獨大,孫劉聯盟不可破。(劉備劇照)

    在三國鼎力時,曹操是最大的霸主,孫權和劉備是比較弱的。當初赤壁之戰,也是孫權和劉備聯盟,才打敗了曹操,要知道當時的曹操剛經歷過官渡之戰不久,並不十分強大,而孫權經營江東多年,尚且無法獨自戰勝曹操。

    夷陵之戰後,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勢力比赤壁之戰時大多了,而孫權還只是獨佔江東,此時無論是少了劉備,還是少了孫權,那麼曹魏都會實現大一統。

    孫權不對益州用兵,其實也是在保護自己的幫手。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當初的東吳是不適合對劉備窮追猛打的。

  • 3 # 香茗史館

    夷陵之戰,劉備所率領的蜀軍損失慘重,面對這樣一個滅蜀的大好時機,為何東吳沒有乘勝追擊,滅掉蜀漢呢?事實上,當時東吳的確展開了追擊,奈何由於兩大原因,最終以失敗告終。一是劉備逃走之後,將所過之處的棧道全部焚燬,加之地形複雜,東吳行軍甚是不便。二是曹魏虎視眈眈,必然不會坐視東吳吞併益州,吳軍也不敢追擊過甚。

    △孫權

    劉備焚燬棧道,吳軍追擊困難

    在《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中有“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也就是說,為了阻止吳軍追擊,劉備早逃走之後,將入川的棧道全部給焚燬了。

    △劉備

    我們知道,蜀道那是極難行走的,否則古人也不會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感嘆了。我們再來看看夷陵附近的地形(如下圖),全都是崎嶇難行的山道,本就不適合大軍同行,如今棧道被焚燬,吳軍就算想要追擊,也根本無法快速行軍。

    △夷陵附近地形

    另外一點,劉備雖然戰敗了,已經難以和吳軍正面對抗,可一旦退入益州境內,蜀軍卻佔據著地利。而根據《三國志·先主傳》的記載,劉備敗退之後,“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劉備並不是一味的敗退,而是一邊收攏殘軍一邊撤退,且在退至永安之後便不再撤退。

    此外,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在劉備收攏殘兵的同時,趙雲的後軍也已經前來支援。劉備此時已經暫且恢復了一戰之力。

    △趙雲的後軍已經趕到

    吳軍如果貿然追擊,劉備憑藉手中兩萬多兵馬,再加上地利的優勢,未必便沒有和吳軍一戰之力,如果再利用地利在沿途設伏,吳軍不說能否滅掉蜀漢,想要全身而退都很難。

    曹魏虎視眈眈,東吳不得不防

    在當時三國鼎立的情況下,東吳和蜀漢交戰,兩敗俱傷自然符合曹魏的利益,但他們卻絕對不會坐視一方吞併掉另外一方。這一點孫權早有預料,因此在奪取荊州,殺死關羽之後,孫權便一直想和曹魏修好,甚至表示願意向曹魏稱臣,而曹丕也已經加封孫權為吳王,即使曹丕要求孫權以長子孫登為人質,孫權都在表面上同意了。

    △曹丕不會坐視吳蜀任何一方崛起

    在夷陵之戰爆發後,曹丕甚至還作了篇《報吳王孫權書》,鼓勵孫權奮勇殺敵。不過,曹魏方面卻也在暗中調兵遣將,雖然聲稱是要幫助孫權討伐劉備,但實際上卻是在做著應變準備,如果某一方戰敗,另一方將必然成為曹魏攻擊的物件。

    夷陵之戰後,東吳在蜀漢威脅已經消除的情況下,孫權立即拒絕了曹魏以孫登為人質的要求。孫權的“背信棄義”顯然給了曹魏出兵的理由。果然,就在同年九月,即黃初三年(222年)九月,曹魏立即兵分三路向東吳發動了進攻,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

    △陸遜

    面對曹魏的大舉進攻,東吳哪裡還顧得上繼續追擊劉備,孫權連忙派遣使臣一邊向劉備道歉請和,另一面則抽調大軍沿長江部署防線,準備應對曹魏的進攻。

    然而就是在東吳沒有追擊劉備,且應對還算及時的情況下,曹魏方面曹真、張郃、曹休等路大軍仍然取得了大捷,擊敗孫盛、大破呂範、火燒諸葛瑾,幾乎攻下江陵,幾乎導致孫權的長江防線全面潰敗,如果不是曹軍突然爆發瘟疫,東吳便已經危險了。

    △一個較弱的盟友符合東吳利益

    此外,夷陵之戰東吳可以說已經達到了戰略目的,夷陵之戰作為荊州之戰的後續,此戰過後東吳已經牢牢把荊州掌握在了手中,而丟失荊州的蜀漢等於徹底斷絕了東出之路,將被鎖死在益州之地。而蜀漢雖然戰敗,但鎮守漢中的魏延、馬超還有至少兩萬多人馬,成都等地也擁有一定兵力,東吳想要徹底吞併益州並不簡單。

    在蜀漢已經元氣大傷的情況下,在曹魏虎視眈眈的情況下,東吳完全可以接受蜀漢這個較弱的盟友,這也是此戰過後雙方能夠迅速恢復結盟關係的原因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哥斯拉怪獸行星中男主的衣服叫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