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oh芥末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楊永信”這個名字。

    他曾經被稱為戒網癮專家,號稱能使用電擊療法治癒青少年的網癮。

    2009年被扒出以極端方式對待孩子們之後,他看似銷聲匿跡。但這麼多年過去了,他還在“幫孩子們戒網癮”。直到今年八月被幾個網友在微博上曝光。

    我們今天要說,就是這個被楊永信和所謂家長們奉若神靈的電擊療法(更科學的稱呼應該是“電休克療法”)。

    上世紀30年代,現代醫學起步不久,人們對人類大腦運作機制的認知還處在一片空白的階段,也不能正確認知精神疾病的發病原理。

    對精神病人的治療方法更是有限——不是找人做法驅魔,就是送到精神醫院。

    而當時的精神醫生,則幾乎是在病人身上做實驗,為了鎮住狂暴的患者,他們先後發明出了各種不靠譜的療法。比如著名的冰錐療法,是拿一根鋼針插入患者眼眶,搗碎患者的前腦葉。

    接受了這一療法後,患者們往往都會變得極為平靜麻木,如同行屍走肉——這是當然的,前腦葉掌控著記憶、判斷、分析、思考、操作等等的功能。破壞了這一塊區域,也就等於摧毀了患者的大半人格,他們的餘生都將無法完整。

    而傳統的電擊療法ECT(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也做電休克療法),也出現在這一時期。

    治療時,醫生透過電休克機,用適量的電流刺激患者大腦,從而誘發腦部類癲癇樣放電,使患者意識喪失和全身抽搐發作,達到控制精神症狀的目的。

    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大腦好像有一些毛病,雖然我們(上世紀的醫生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但是強行電擊重啟一下總是沒問題的。來,1、2、3……

    而電休克療法的緣起,最早要從1934年說起。

    1934年,30出頭的梅德納醫生(Ladislas Joseph Meduna)在匈牙利布達佩斯大學從事精神醫學研究。某天,他翻閱文獻時看到了癲癇可以預防精神病的說法,隨即有了一個不成熟的猜想:“人工誘發的癲癇大發作能不能改善精神病症狀呢?”

    他開始尋找實驗體和能誘發癲癇的藥物,並最終決定使用樟腦油在做實驗。1934年1月2日,第一次實驗進行,11名患者中的3名出現了癲癇症狀,這大大增強了這位醫生的信心。

    接下來,他為一位33歲的男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注射了濃度25%樟腦油,併成功誘發了癲癇,反覆5次之後,這位患者的木僵改善了(木僵:一種重症精神病人會出現的高度精神運動性抑制狀態)。

    這一實驗轟動了當時的精神醫學界。

    醫生們對誘發癲癇改善精神疾病的療法非常熱衷,但不是所有人都想走藥物誘發一條路。梅德納在匈牙利埋頭苦幹的時候,他的同行切萊蒂(Ugo Cerletti)和比尼(Lucio Bini)則在羅馬研究電刺激和神經運動的關係。這一系列研究的靈感來自於某次觀看屠宰場將豬電暈後宰殺。

    兩位醫生們猜想,若是在精神病人頭部兩側通入電流,也許可以矯正其瘋狂,或者至少會比較順從。

    他們研製出來的裝置就是這個↓

    即:將兩個電擊分別放到患者大腦兩側,釋放電流,使電流直接經過大腦,引起癲癇。

    1938年,第一次實驗開始,治療物件是一名重症的精神病患者。治療時病人首次被通電80V電壓,0.1秒後僅有短暫意識喪失。再次通電90V電壓,0.1秒後病人出現癲癇小發作樣抽搐。第3次更強的電刺激後,這名病人全身抽搐大發作,意識完全喪失。(注:中國家庭電路電壓是220V,美國及日本的電壓標準則為110V)

    電擊開始的時候,患者會被捆綁在床上,套上牙套防止他們因為太過痛苦而咬斷自己的舌頭。電擊本身帶來的痛感不言而喻,許多患者還會因為癲癇帶來的肌肉強直、抽搐而骨折。被捆在床上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絕望感,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為了減輕患者痛苦,在ECT療法推廣之後不久,上世紀40年代開始,醫生們開始在電擊的同時使用肌肉鬆弛劑,力求讓患者們肌肉放鬆,避免二次傷害。

    1955年,薩爾茲曼將靜脈誘導麻醉藥引入ECT,病人可以在麻醉狀態下接受ECT,從而避免了不必要的痛苦。電休克療法自此開始逐漸人道而正規。

    那麼,針對精神病人而使用的,在尊重了病人自身意願才執行的電休克療法,有用嗎?

    有用,但並不萬能,而且還有大量副作用。

    文獻表明,ECT治療對約50%的難治性重度抑鬱症患者有效,關於後續隨訪的研究還很少,但大約一半的患者在一年內有復發的情況。另外,它對木僵、軀體疾病、精神分裂症急性加重期有特效,很適用於那些有自殺傾向或傷人傾向的重症精神病患者。

    與此同時,它也會引發包括智商降低、腦部功能障礙和學習障礙在內的許多後遺症,最明顯的症狀之一就是記憶喪失。

    Helen Crane在90年代末接受了兩次ECT治療,抹除了她包括海外旅行和重大家庭事件在內的數年的記憶:“ECT檢查之後,我忽然有關於我母親的不祥的預感。我問我的丈夫我母親怎麼了,他告訴我我母親大概兩年前就去世了。”

    也正因此,ECT療法已被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列入三級(高風險)目錄中。僅當醫生在得到同意的情況下,才能被作為精神干預的最後防線,用於重度抑鬱症,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而美國的數個州,至今仍因為太不人道而禁止這種療法的實施。

    然後,讓我們的話題回到楊永信。

    這些所謂的“網癮少年”,是重症精神病嗎?不是。很多連有網癮都算不上,無非是不聽父母的話。

    楊永信在對他們進行電擊的時候,有遵守ECT標準進行麻醉,減輕病人痛苦嗎?沒有。

    楊永信電擊的治療方法為了引發大腦癲癇還是利用恐懼和痛苦使人屈服?是後者。

    他也不是世界上第一個對孩子下手的精神科醫生。從1940年代初,世界知名的兒科神經心理醫生Lauretta Bender對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兒童很感興趣,於是她在紐約Bellevue醫院內對至少100名 3~12 歲的兒童做了電擊實驗她有時會每天兩次電擊精神分裂症的兒童(有些小於3歲),連續20天,有些被實驗的兒童因此變得暴力和想要自殺。

    可把這些孩子和少年送去給這兩位“醫生”的是誰呢?

    是家長啊。

    當孩子的教育出了問題,沉迷於網路,或者變得叛逆不聽話的時候,他們心想“電一電就好了”。喜歡打遊戲,早戀,不聽話,“電一電就好了”。

    絲毫不反思自己的問題。

    09年,柴靜揭露楊永信電擊療法的那個影片裡,她問了這些家長和孩子很多問題。

    電休克療法只是精神醫學史上頗有爭議的一頁。但怎麼使用它,為了什麼而使用它,都有非常明確具體的限制。

    而可笑的是,楊永信和家長們,明顯不覺得自己做了多麼過分的事。

    他們不一定都能等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劇信義劇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