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夢醒時分94310417

    朝堂上眾志誠成,上下同俞一至開戰,中堂拼盡全力死諫皇帝不為所動,言北洋威武養軍千日,用軍一時,如若不戰備軍何用,中堂知敵方實力,和己方弱點,知將領多不堪重用,他為北洋大臣名譽司令,大勝則如日中天,敗則一臭萬年,,。。

  • 2 # 陳悅漫步海邊

    有關甲午戰爭的問題問我就對了。

    甲午戰爭在旅順失守之前,基本上只是李鴻章在具體指揮前敵作戰,所動用的軍隊也多是李鴻章節制下的海陸軍,因而給人以各省都在騎牆觀望、只有直隸在和日本作戰的“以北洋一隅,博日本全國之師”的印象。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並不像現代一些人理解的那樣屬於派系鬥爭陰謀。其實最本質的還是清王朝的政治體制處在落後的中古狀態,還不具備現代國家的舉國動員等知識和概念。更為重要的則是,按照清王朝的官職設定,實際上這場戰爭本來就是李鴻章應該負責指揮的,而且清王朝從向日本宣戰伊始,就再次明確了這一點。這種模式的不合理性,就是體制問題。

    (李鴻章身上肩負北洋大臣職務,是甲午戰爭的指揮責任落到他頭上的主要原因)

    要理解李鴻章身上的這種責任,可以從李鴻章當時的職務去分析。

    甲午戰爭時,李鴻章貴為文華殿大學士、一等肅毅伯,但真正的實職主要是兩個,就是直隸總督和北洋通商事務大臣。

    直隸總督

    先說直隸總督。

    清代的總督,現代很多人習慣理解為是省長。實際上,總督不僅是地方最高的民政長官,同時也是地方最高的軍事長官,綜理所轄地區(一省,或數省)的軍政事務。可以理解為類似現代的省長+戰區司令。具體到李鴻章的直隸總督一職,不僅管理直隸的民政,也透過直隸提督等高階軍事長官統管著直隸的綠營、練軍、勇營等部隊,負責直隸的邊防以及內衛。

    僅從直隸總督這個職務看,與直接指揮對日本的戰爭還並沒有必然的關聯。

    導致李鴻章走上對日戰爭前線的,主要是他的另外一個職務,就是北洋通商事務大臣。

    北洋通商事務大臣

    北洋通商事務大臣,簡稱北洋大臣,駐節於天津。

    這個官職是從鴉片戰爭之後的三口通商大臣演變而來,初期主要負責國內北方地區(今天的遼寧、山東、河北、天津沿海)對外開放口岸的涉外事務,以及監督北洋地區相應的各海關。

    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事件後,北洋大臣被賦予了全新的使命,即辦理海防、籌建海軍,從此,北洋地區的海防軍務也成為李鴻章的責任。由此,不僅直隸省的軍隊,其他山東、盛京重要海口的海防軍隊也歸李鴻章管轄,新建的北洋海軍也成為李鴻章節制的軍隊,而與北洋海軍有關、但並不在直隸省範圍內的山東威海衛、盛京旅順口、大連灣的防務,也成為了李鴻章的責任所在。

    更為重要的是,1884年北韓甲申事變後,清政府感覺到日本對北韓圖謀不軌。為了強化清王朝對北韓的控制,鞏固雙方間的宗藩關係。清政府改變以往透過禮部管轄、處理屬國北韓事務的模式,將對北韓的管理權從禮部移出,移交給北洋大臣。事實上就是把北韓的外交、軍務等事務都移置李鴻章的監督下,而李鴻章又據此向北韓派出了專門的主管官員,即袁世凱。

    理解了李鴻章的官職許可權,就不難理解為什麼1894年春天北韓發生東學農民起義後,會是直隸省向北韓派出軍隊幫助鎮壓。

    而當日本在北韓挑起事端後,按照職守,就理應是北洋大臣李鴻章負責處理這一危機。

    另外還需要注意的,就是清政府1894年8月1日對日本的宣戰詔書,明確宣告對日戰爭由李鴻章指揮北洋地區的海陸軍進行,其他各省沒有相應責任。

    詔書相關部分如下:

    “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進發,以拯韓民於塗炭。

    並著沿江、沿海各將軍督撫及統兵大臣,整飭戎行,遇有倭人輪船駛入各口,即行迎頭痛擊,悉數殲除,毋得稍有退縮,致於罪戾。”

    即,李鴻章負責排程他能管轄的軍隊(直隸省軍隊,以及北洋海防陸軍和海軍)和日本作戰。而其他沿江、沿海各省,只負責防範好本省沿海,不要讓日本艦船進入。

    據此,李鴻章“一人戰一國”,其他各省坐視觀望。其實是源自清王朝的官職設定的正常現象,而且根據清王朝的宣戰上諭,又進一步作了明確。還賦予了李鴻章臨時的職務,即督辦北洋軍務大臣。

    不過,在甲午戰爭進行過程中,隨著李鴻章指揮的軍隊在北韓潰敗,一直到旅順口失守,戰局已經潰爛,以直隸省和北洋地區的一己之力根本無法擋住日軍的入寇。這時清王朝才逐漸醒悟,把甲午戰爭上升到國家戰爭的層面,在中央設立由恭親王為首的督辦軍務處,直接排程全國資源和日本作戰,只是為時已晚。

  • 3 # 沒好好上學挖煤中

    謝謝邀請,這段歷史我還真不太清楚,不過個人認為,在當時是歷史條件下,一個人真的無法改變什麼,將戰爭的失利和條約簽訂的過錯都怪罪到他一人頭上,大概也是不可取的,誠然他接住政府的力量,開辦了很多工廠,謀取了大量的個人財產,但他主持開展了近30年的洋務運動,還是有很多功勞的,眼看要功成身退了,趕上戰爭,我想他也是無力的。

  • 4 # 毒刺劍客

    謝謝悟空邀請。李鴻章是有名的晚清重臣,作為當時的清政府來講,李鴻章算是比較開明的大臣了。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就開始了一系列的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行為,雖然都不徹底,比如說洋務運動,但還是引進了一些技術,比如組建三支海軍,搞了幾個兵工廠,這些大部分都是李鴻章在具體負責。

    甲午中日戰爭,李鴻章是極力反對的,他知道,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已經六年沒得到軍餉,亞洲第一是浪得虛名。但是事情並不會按照李鴻章的意願發展,中日甲午戰爭還是爆發了,參戰的大部分都是李鴻章統帥的部隊。

  • 5 # 密探零零發

    甲午海戰之所以說是李鴻章一個人的戰爭,既有北洋水師是李鴻章一手創辦並管理,另一方面北洋水師一直被滿清朝廷的頑固派,看成是李鴻章的私兵,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朝中大臣不僅不幫助李鴻章,而且還落井下石,導致甲午海戰成為李鴻章一個人的戰爭,北洋水師更是成為滿清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甲午中日戰爭是決定中日國運之戰,而滿清政府腐敗無能,無心作戰,朝廷上下一心為慈禧祝壽,最後落得被動作戰。甲午海戰作為甲午中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北洋水師是李鴻章在洋務運動時期一首創辦,並且他作為北洋大臣,是北洋水師的實際掌控人,因此甲午海戰實際上是由李鴻章遠端指揮,下達相關指揮命令;

    同時,在滿清的頑固派眼中,北洋水師是李鴻章的私兵,在甲午海戰前,他們處處為難北洋水師,特別是光緒的老師翁同為更是處處與李鴻章作對,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北洋水師軍艦的跟新換代。而在甲午海戰發生後,這些頑固大臣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僅不支援,而且還趁機落井下石,趁機指責李鴻章作戰不力,甲午海戰真的就是李鴻章一個人的戰爭,而北洋水師成為滿清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甲午海戰之所以成為李鴻章一個人的戰爭,既有李鴻章將北洋水師看做自己的政治籌碼的因素,更有朝臣自私自利,為了私慾,袖手旁觀,甚至落井下石的因素。一場國運之戰,滿清無心作戰,朝堂又內鬥不斷,焉能不敗?國家之不幸,民族之不幸,勿忘歷史,自強不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建設工程一般包括幾個階段?在這幾個階段中,有哪一些重要的時間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