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紫琦小仙女
-
2 # 棋不成局
神經外科專家指出:痙攣性斜頸的主要併發症有以下幾種: 1、痙攣性斜頸至今原因不明,治療方法也比較侷限,對家庭是一個很大的負擔。由於此病在精神緊張或壓力過大症狀更明顯,所以往往會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患者由於自身的原因不願意和別人交流,甚至不願意工作,逐漸脫離社會。 2、痙攣性斜頸的程度可分輕、中、重三度。輕型者肌痙攣的範圍較小,僅有單側發作,無肌痛;中型者雙側發作,有輕度肌痛;重型者不僅雙側頸肌受到連累,並有向鄰近肌群,如肩部、顏面、胸肌及背部長肌群蔓延的趨勢,且有嚴重肌痛。
-
3 # DOC董大夫醫學小助手
一般來講本病極少發生併發症,但有1/3病人有合併其他部位張力障礙的表現,如眼瞼,面部,頜或手等,不自主運動(如痙攣)在睡眠狀態時可消失,患者還可以合併疼痛,這在痙攣性斜頸中發生率較高,而且與功能障礙相關,還與頭部的持續痙攣轉動及旋轉程度相關,功能障礙也常由於異常頭頸姿勢而回避社會交往引起,另有研究表明,本病的患者大部份還合併有抑鬱的表現。
-
4 # 醫者榮耀
很多人應該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睡覺的姿勢不正確,從而導致第二天起床的時候,發現脖子僵硬,而且還不能動彈,這是落枕的現象。其實,對於斜頸的外在情形,跟落枕的表現差不多,不過後者所表現出來的伴隨問題,卻是比前者要多很多。那麼,對於痙攣性斜頸出現以後,身體到底會出現哪些併發症呢?
一、面部肌肉活動障礙
在所有的肌肉當中,面部的肌肉是最具表現力的,因為我們的表情,幾乎都得依靠這些肌肉去調節,所以堪稱是面部的表情肌肉,一點兒也沒有錯。然而,當痙攣性斜頸出現以後,這種面部的肌肉也就會受到牽連,特別是一段時間的面部表情,會顯得比較僵硬,這是因為頸部和麵部的肌肉,看似不相連,其實是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的。所以,由頸部的肌肉痙攣,帶動面部肌肉的癱瘓,從而引發了面部的表情出現問題。
二、頭部供血不足
因為頭部的血液來源,是從頸部的血管延伸而去的,所以當頸部的肌肉發生痙攣以後,與之相行的血管也可能會受到影響,尤其是肌肉的緊張度出現一時的增加,那麼相應的血管也可能隨時受到壓迫,這個時候若是不加以干涉,那麼很有可能將血管推擠至一邊,從而造成了頭部的血液不能及時進行交換,最終導致頭部的血供不足,出現了相應的問題。尤其是腦組織,若是在短時間內缺血,那麼導致的後果可以說是相當嚴重的了。
三、神經調控受影響
肌肉和神經,看似是兩者互不干擾,其實是相互發揮作用的,因為神經可以對肌肉進行調節,同樣反過來也成立,一方面,當肌肉痙攣之後,神經可以發揮錯誤的訊號,從而將肌肉的張力調節的更加厲害;另一方面,這樣的模式一旦被開啟,最後帶來的後果就是,導致了神經也會受到壓迫,從而給全身,尤其是頭部的正常活動,帶來更加嚴重的結局。
-
5 # 剪遍巴爾坦
痙攣性斜頸是指原發性頸部肌肉不隨意收縮引起的頭頸扭轉和轉動為表現的症侯群,尤其會在患者處於公眾場合或緊張繁忙時加重,使患者的工作無法正常進行,該疾病會引發能哪些併發症,又該怎麼治療呢?
痙攣性斜頸是指原發性頸部肌肉不隨意收縮引起的頭頸扭轉和轉動為表現的症侯群,以成人肌張力障礙侷限性發作最為常見。稱之為特發性頸肌張力障礙更確切,這種頸部肌肉不自主的異常運動,尤其會在患者處於公眾場合或緊張繁忙時加重,使患者的工作無法正常進行,該疾病會引發能哪些併發症,又該怎麼治療呢?
痙攣性斜頸有哪些併發症?
對於痙攣性斜頸的併發症,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王學廉教授介紹到,本病極少發生併發症,但有1/3的患者有合併其他部位張力障礙的表現,如眼瞼、面部、頜或手等不自主運動(如痙攣),在睡眠狀態時可消失,患者還可以合併疼痛,這在痙攣性斜頸中發生率較高,而且與功能障礙相關,還與頭部的持續痙攣轉動及旋轉程度相關,功能障礙也常由於異常頭頸姿勢而回避社會交往引起,另有研究表明,本病的患者大部份還合併有抑鬱的表現。
在瞭解痙攣性斜頸的併發症後,患者應該多瞭解痙攣性斜頸的治療方法,因為該疾病對患者形象、健康的危害是很大的,不及時治療將可能伴隨終生,那麼痙攣性斜頸的治療方法都有哪些呢?
專家解讀:痙攣性斜頸的治療方法
王學廉教授介紹到,痙攣性斜頸的治療,應首先進行藥物治療。當症狀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或保守治療效果越來越差時,可選擇手術治療,手術治療至今尚處於發展階段,尚無標準的手術方式。手術治療的關鍵是建立在對痙攣肌群的認識,目前國際上流行的外科治療方式中,選擇性周圍神經切斷術最為流行,雙側頸神經根切斷術和副神經微血管減壓術仍在被某些醫院使用。下面就對兩種常見的手術做以詳細介紹。
雙側頸神經切斷術 不同型別痙攣性斜頸的頭部姿勢是各相關肌肉收縮構成的,而不是頸部全部肌肉參與的結果。手術治療只需針對這些主要肌肉,沒有必要切斷雙側頸神經根和副神經根,以避免不必要的併發症。
副神經根顯微血管減壓術 開啟枕大孔及上頸段椎管。在手術顯微鏡下觀察雙側副神經根周圍有無血管對其壓迫,通常壓迫神經的血管是椎動脈、小腦後下動脈或脊髓後動脈,確認後切斷該處齒狀韌帶,在神經與壓迫血管之間墊入墊片,使之隔開。手術近期有一定效果,長期療效尚待觀察。
關注胸毛哥,給你不一樣的呵護
回覆列表
痙攣性斜頸是一種以頸肌扭轉或陣攣性傾斜為特徵的錐體外系器質性疾患。臨床表現起病緩慢,頭部不隨意的向一側旋轉,頸部則向另一側屈曲,可因情緒激動而加重。病情多變,從輕度或偶爾發作至難於治療等不同程度。本病可持續終身,可導致限制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畸形。病程通常進展緩慢,1~5年後呈停滯狀態。部分患者發病後5年內可自發痊癒,通常為年輕發病,病情較輕。其發病率與性別和年齡相關,女性的發病率通常是男性的1.5~1.9倍。發病的高峰年齡為50~60歲。
症狀:痙攣性斜頸、頭頸部活動受限、頭部偏向一側做扭轉運動、不自主運動、頸背部肌肉痙攣、侷限性肌張力障礙、肌肉肥大、頸椎變形、肌陣攣、陣攣、肌肉萎縮、震顫
1.輕、中、重三度
輕型者肌痙攣的範圍較小,僅有單側發作,無肌痛;中型者雙側發作,有輕度肌痛;重型者不僅雙側頸肌受到連累,並有向鄰近肌群,如肩部、顏面、胸肌及背部長肌群蔓延的趨勢,且有嚴重肌痛。
2.主要表現
(1)旋轉型頭繞身體縱軸向一側做痙攣性或陣攣性旋轉。根據頭與縱軸有無傾斜,可以分為三種亞型:水平旋轉、後仰旋轉和前屈旋轉。旋轉型是本病最常見的一種,其中以後仰型略為多見,水平型次之,前屈型較少。此外根據肌肉收縮的情況,又可分為痙攣和陣攣兩種。前者患者頭部持久強直地旋向一側;後者則呈頻頻來回旋動。
(2)後仰型患者頭部痙攣性或陣攣性後仰,面部朝天。
(3)前屈型患者頭部向胸前做痙攣性或陣攣性前屈。
(4)側攣型患者頭部偏離縱軸向左或右側轉,重症患者的耳、顳部可與肩膀逼近或貼緊,並常伴同側肩膀上抬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