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個人的歷史
-
2 # 君山話史
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堪稱大漢帝國之柱石,最終為何死於非命呢?
有以下幾個原因:
1、在七國之亂中,得罪梁王劉武
七國之亂爆發後,梁國首當其衝,是叛軍進攻的重點。梁王劉武面臨吳楚叛軍巨大的軍事壓力,倘若被叛軍攻破,自己肯定要死於非命,於是頻頻向朝廷告急,請求救援。梁王的告急書如雪片般地傳到京城,漢景帝下詔給周亞夫,要他立即解救梁國之圍。
然而,奉行“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原則的周亞夫不為所動,他並沒有前去救援梁國,而是屯兵在昌邑,按兵不動。在梁國遭到最嚴峻的軍事壓力時,周亞夫以梁國為誘餌,拖住吳楚叛軍的主力,從而完成切斷叛軍後勤補給線的計劃。應該說,這個戰略對叛軍是重大打擊,然而他卻因見死不救而遭到梁王劉武的忌恨。
得罪劉武可不是好玩的事。梁王劉武是漢景帝的弟弟,也是竇太后最疼愛的兒子,是皇位接班人的有力競爭者。後來,在周亞夫陷入困境時,劉武不失時宜地跳出來,在皇帝以及竇太后面前,極力詆譭周亞夫。後來周亞夫被害死,劉武可以說是個推波助瀾者。
2、支援太子劉榮,站錯立場
由於漢景帝的皇后薄夫人無人,慄姬的兒子劉榮被立為太子。然而,慄姬這個女人心胸狹窄,拒絕景帝姐姐劉嫖的聯姻。劉嫖轉而反對慄姬,扶持景帝另一位寵妃王娡上位。在劉嫖的一手策劃下,慄姬完全失寵,太子劉榮隨之被廢黜。
此時,擔任宰相的周亞夫沒有洞悉到廢立太子背後複雜的政治鬥爭,他懂得軍事,卻不諳政治。他只是以對帝國的忠誠之心,向漢景帝極力爭辯,企圖保全皇太子。周亞夫完全站錯了立場,此時的慄姬已經失寵,樹倒胡猻散,他的抗爭吃力不討好。漢景帝失去了耐心,他對周亞夫從信任轉而疏遠。
3、反對王信封侯,得罪太后與皇后
在廢立太子劉榮一事上,周亞夫完全站錯隊,已經被皇帝、太后以及新皇后王娡當作異端分子。然而,他在錯誤之路上越行越遠了。
由於梁王劉武不時詆譭周亞夫,漢景帝與竇太后對周亞夫的印象已經極為惡劣。在支援廢太子劉榮一事上,周亞夫又得罪了新皇后王娡。當時,竇太后親自向漢景帝提出,封王娡的哥哥王信為侯,周亞夫卻搬出漢高帝劉邦的規定:“非劉氏不可封王,非有功不可封侯。”進而諫道:“王信雖然是皇后的哥哥,但沒有功勞,封侯有違高帝的規定。”
作為帝國丞相,堅持原則是對的。只是這時的周亞夫沒有發現,自己已經是危若累卵了。政治鬥爭的殘酷性,一點也不亞於戰場。在漢景帝看來,你周亞夫反對王信封侯,就是反對新皇后王娡,就是反對新太子劉徹,就是把扶立廢太子劉榮。你周亞夫的手夠得太長,你的野心太大,你要動搖帝國根本。
4、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在多次得罪漢景帝后,公元前147年,他被免去丞相一職。
周亞夫退出政治漩渦,不問政事,他甚至為自己準備了後事,預先購買了五百件殉葬用的盔甲盾牌。但不曾想到,這居然成為謀反的罪名。
司法官員以謀反罪逮捕周亞夫,審問道:“你打算造反嗎?”周亞夫回答說:“我只不過買了一些殉葬品,怎麼說要造反?”該司法官員吼叫道:“你就算不在活著時造反,死了後也想造反吧。”
這是什麼荒唐的邏輯?這就是專制君主鷹犬們的邏輯,羅織罪狀,目的就是致周亞夫於死地。剛強的周亞夫豈能忍容筆刀吏的凌辱,他憤而絕食,五日後吐血身亡。這位一代名將,就這樣成為殘酷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了。
-
3 # 中孚鑑
漢景帝時期,為了解決諸侯們對朝廷的威脅,所以就採用了晁錯的建議,推行消藩令,但卻發生了七國之亂。漢景帝之後用周亞夫和竇嬰去平亂,最終周亞夫、竇嬰平定七國之亂。
平定七國之亂後的周亞夫也因為被封候拜相,位高權重。但周亞夫最終為什麼會在獄中絕食而亡呢?
周亞夫平定叛亂後,地位也變得很高,深受漢景帝的重用,漢景帝曾經也想讓周亞夫以後做託孤重臣。
但是後來周亞夫卻因為王家封候和匈奴降將封候之事和漢景帝意見不合,因此被漢景帝說周亞夫迂腐。
而周亞夫覺得自己地位高,功勞大,他自己也心高氣傲,所以就和漢景帝鬧脾氣,稱病不朝。
過了一段時間,漢景帝想看看周亞夫改了沒有,就讓周亞夫進宮來吃飯,但卻故意不給周亞夫筷子,周亞夫就生氣發脾氣,漢景帝當時是在場的,漢景帝看到周亞夫如此肯定是會生氣的,周亞夫忙去向漢景帝跪下請罪。
漢景帝出於客氣,準備說“請起”,但就只說一個“請”字時,周亞夫就站了起來,直接走了。漢景帝因此更加厭煩周亞夫,覺得周亞夫不能做人臣,如果讓他以後做託孤大臣,對於新君而言肯定是個麻煩的事。
同時在平定七國之亂的時候,周亞夫因為出於戰略的因素,所以就沒有去救當時受困的漢景帝之弟梁王。雖然最後勝利了,但梁王和周亞夫也有了嫌隙和矛盾,所以梁王也在竇太后面前詆譭周亞夫。
種種原因就導致了漢景帝對周亞夫越來越排斥和厭煩。
後來周亞夫的兒子因為周亞夫年老,周亞夫又是做過將軍的,所以就私自弄了些軍用物品,準備以後給周亞夫用來做喪葬品,當時周亞夫是不知道的。
但是這些軍用物品是禁止品,所以就有人告周亞夫謀反,所以就把周亞夫抓進大牢。
而周亞夫心高氣傲,不願受辱,所以就以死明志,最終曾平定七國之亂有功的周亞夫在獄中絕食而亡。
回覆列表
“成於能力,敗於性格”,周亞夫就是這方面典型的代表。周亞夫幾乎以一己之力平定了“七國之亂”,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個時候,他沒有選擇和“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一樣,功成身退、明哲保身,反而選擇了居功不謙、有名不隱,結局必然難以獨善其身。
具體來說,周亞夫的悲劇有以下幾個原因:
封侯之論,條侯之言竇太后想讓漢景帝封皇后的兄長為侯,周亞夫卻說:“漢高祖曾說非劉姓的異姓不得封王,沒有功勞的人不能封侯。”因此得罪了太后,觸怒天威難得善果,竇太后可不是吃素的。匈奴的將軍投靠大漢,漢景帝想封他們為侯,周亞夫又提出反對。漢景帝認為周亞夫迂腐,堅持自己的建議,結果周亞夫稱病不朝。
不忍不平,君心難安漢景帝本來打算讓周亞夫輔佐漢武帝劉徹,因此透過飲宴來考察周亞夫的脾氣秉性。漢景帝故意沒給周亞夫準備筷子,周亞夫十分氣憤,不等漢景帝同意就離開了。漢景帝說:“這樣的人怎麼能輔佐少主呢?”這個時候,周亞夫已經徹底失去了漢景帝對他的信任。
被誣難辯,絕食身亡失去了信任,就會讓誹謗大行其道。由於周亞夫的兒子沒有按照朝廷的規定,私自為父親購置甲盾,還沒有給傭工按時發放工資。傭工懷恨在心,誣告周亞夫有謀反之心,此時漢景帝對於周亞夫早已經失去了信任和耐心。周亞夫被漢景帝下令投入大牢,周亞夫不堪忍受如此屈辱,絕食五日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