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火城逐月者

    因為蜀國本來就垃圾,三國演義把他神話了。魏國方面一堆跟姜維一樣的年輕人,夏侯霸,司馬昭,司馬師,鄧艾,鍾會,文鴛,郭淮,王基,諸葛誕。。姜維出道早期被夏侯霸壓著打,中期被鄧艾鍾會按著摩擦。後期陰死鄧艾,和鍾會共死。。。如果沒有諸葛亮,姜維真的不咋樣。

  • 2 # 穎潁影娛

    姜維實在是個被諸葛亮引導著走進死衚衕的漢朝的死忠粉,是個在蜀漢已滅亡的情況下,仍做垂死掙扎的悲劇人物。

    姜維起先在魏國鎮守邊界,只是個參軍,他的智商較高,曹魏沒有發現他是個人才是有原因的:一是離朝廷較遠,不出名;二是,他此時很年輕,才能也不是很突出。

    無疑,是諸葛亮發現了這個魏國的參軍的才能,設計讓他投降並培養了他,使他得以在三國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姜維經過諸葛亮的培養,其才能在蜀中非常突顯,沒一人能比得上。

    那麼,姜維有哪些才能讓他那麼出類拔萃,以至於蜀漢沒一個人能與其比肩呢?

    一、政治方面

    姜維深得諸葛亮器重,把他收為自己的弟子悉心培養,他繼承了諸葛亮忠於漢朝庭的遺志、為官清正廉潔。但是,身為魏國過來的降將,他在朝廷中言行必須謹慎,否則奸臣宦官黃皓會在劉禪面前讒害他的。

    二、軍事方面

    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承諸葛亮遺志率領蜀漢軍隊繼續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和魏國相比蜀漢國小力弱,做到這個程度很不簡單,可以說戰績很驕人了。而且當時蜀漢朝廷反對北伐呼聲一片,且劉禪又特別寵信宦官黃皓,黃皓在劉禪面前也是進言阻止北伐。所以,姜維北伐是獨力硬撐。

    三、個人際遇

    姜維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

    他有幸成為諸葛亮的學生,得到諸葛亮的真傳:人格影響、軍事計謀傳授、忠漢思想,諸葛亮對他的教導和影響深入骨髓,這從諸葛亮死後他堅持北伐,始終如一地忠心大漢可以看出。

    也正是這種我們現在所說的像諸葛亮一樣的“愚忠”,導致他雖時勢變異,連劉禪都投降了,他還死撐著抗魏,最終招致慘死!

  • 3 # 歷史檔案館

    我回答時,這個題目是這樣的:

    如何看待姜維只是曹魏邊境一參軍,蜀中俊傑無一人比得過他的觀點?

    知道這種提問法有多奇怪嗎?

    按這邏輯,可以提問:

    “如何看待諸葛亮只是南陽一農夫,卻能成為公元3世紀中國最傑出的人物之一?”

    “如何看待韓信只是項羽麾下一執戟,卻能在劉邦麾下當大將?”

    “如何看待公孫鞅只是魏國公叔門下,卻能在秦國當宰相?”

    “如何看待___在民國只是圖書管理員,卻能在新的共和國力壓群雄當領袖?”

    許多人都知道最後這個答案:因為___在民國當圖書管理員時,不過二十五歲嘛。

    升官固然看能力,可不得論資歷麼?

    同理,姜維歸季漢時,不過二十七歲!二十七歲!!二十七歲!!!

    邊地少年,父親最高是郡功曹,自己二十七歲已經為中郎,參天水郡軍事了。不差了吧?

    至於說,想用一個參軍就鎖死姜維上限?

    那麼:

    鍾會說諸葛誕和夏侯玄不能過姜維。諸葛誕徵東大將軍司空,夏侯玄徵西將軍都督雍涼軍事。

    鄧艾說姜維一時雄才,只是與他相值,故窮耳。鄧艾自己太尉,鍾會在劍閣搞不定姜維,之後還被姜維忽悠死了,司徒。

    所以本題目改成:

    “如何看待曹魏司空徵東大將軍、徵西將軍都督雍涼軍事、司徒和太尉,都搞不定蜀漢一個小小的奉義將軍(姜維二十七歲歸漢的官職)?”

    是不是邏輯顯得有點荒誕?

    這個其實可以歸結為兩個問題。

    其一:季漢官員素質。

    其二:季漢用人成效。

    其一,季漢官員素質整體肯定不如魏晉,但並不差。用姜維來壓他們,那是想得左了。

    郭頒原話:

    “時蜀官屬皆天下英俊,無出維右。”

    蜀以一州之地敵魏九州,人才厚度不如,很正常。

    但蜀漢官屬至少都還算是天下英俊,注意不是蜀地英俊,限定詞是天下,說明蜀漢的諸位是上得了檯面的,姜維領頭而已。

    這話的重點是“蜀地諸位都不錯,是天下範圍內的卓越,但姜維特別出眾”;如果單是理解成“姜維比其他人都牛叉”,重點就錯了。

    軍事上,諸葛亮在時,讓曹魏吃了多少虧不提;王平把養尊處優的貴公子們懟回去不提;曹魏以絕大優勢,依然要靠鄧艾行險而勝,似乎也沒體現出軍事人才上有多大優勢吧?

    政治上,蜀漢自劉備立國到費禕逝世,朝政至少算清平。相比起魏吳正始之變、淮南三叛、諸葛恪之死、廢立皇帝之類的,好像也沒那麼糟糕吧?司馬炎可是跟樊建問諸葛亮問得心馳神往,好像也沒看到北方出一個能壓過諸葛亮的吧?

    文章才略,魏晉著實是好,但那個氛圍吧……何晏嵇康們是什麼下場,不提了吧?

    蜀漢這邊史則有《三國志》,文則有諸葛亮與李密傳世,好像也沒那麼糟糕?

    而且,歷史人物的才華,不是打遊戲,出場就鎖定資料的。事物是不斷變化的。

    姜維歸蜀漢時二十七歲,最後名動天下時五十多了。

    諸葛亮觀其大略,其才能體現在文章與具體行事上;蔣琬年少時好酒不治事,但後來敦忠嚴整;費禕是典型的天才。季漢老幾位的才能,都是有的。但都經歷過一個發展過程。

    姜維呢?

    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以為他二十七歲是參軍,就一輩子參軍命,那是打遊戲打多了。

    這類似於以為有誰二十七歲是圖書管理員,一輩子是圖書管理員一樣,得換換思路了。

    其二,季漢用人成效。

    開頭不一定好,但折而不撓,所以能撐得下去,這是劉備留給季漢的一點精神。

    雖若費禕、蔣琬之譽動當時,而能如鍾繇、杜畿、崔琰、陳群、高柔、賈逵、陳矯者,亡有也。

    這是得承認的,實際上早年許靖都能得重用,也在於這點。

    但如果季漢有一點比曹丕之後那種門第制度好,那就是低門的人們,也還行:河東流浪漢關羽、河北人張飛趙雲、山東搬到湖北去的諸葛亮、陝西跑到川中去的法正,爸爸早死的甘肅人姜維,行伍出身的魏延,不識字的王平,罪人之子陳壽(他爸爸受過髡刑),罪臣之子李豐、董和董允父子、有門第的張翼、秘書出身的廖化、和王平早年有點類似的馬忠,各有各的活法,都可以在這個工作學習氛圍下,做點成績,留點東西下來。

    連王平這種文盲,也會認真聽人讀《史記》、《漢書》,略知大意。何況姜維“樂學不倦”呢?

    季漢是沒有中原北方那麼多世家宗族,但整體後發的學習氛圍、踏實程度和上進心,都還是不差的。

    話說,論到官位,論到年少時所受的教育,上述幾位,可都不及年紀輕輕就散騎侍郎、城門校尉、武衛將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的曹爽。但是嘛……我們都懂的,對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血壓糖尿病藥吃多了會導致小便不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