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俏村姑姑
-
2 # 曾旻
社會心理學家Janoff-Bulman提出了一個概念叫“世界假設”。
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對這個世界有一些基本的假定,成為我們核心信念的一部分。其中,有一條假設是:“這個世界是公平的。”
“公平世界假設”包含了很多含義,其中一個含義就是“善惡有報”。我們每一個人從小被教育要做一個善良的、勤奮的人,因為多行善事就有好報,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漸漸地,我們內心裡形成了這樣一個核心信念:“只要我保持善良,並且努力奮鬥,我就能夠獲得令人滿意的生活。”
可是,Janoff-Bulman告訴我們,這一條“公平世界假設”是我們人類的虛構。它並不完全符合這個世界原本的樣子。
這個世界每時每刻在發生一些意外事故、自然災難、人為暴力事件等等。這些巨大的創傷受害者們,並非都是“惡人”,他們之中不乏善良、勤奮的人。可是,這個世界是無意的,它原本沒有作出“善惡判斷”的決定,善惡是我們人為的一種感知。
所以,題主問到:“為什麼一些善良的人會受到傷害?”,因為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無法完全消除被傷害的可能性,包括善良的人。之所以我們覺得善良的人不該被傷害,其實是因為我們內心裡有一個“公平世界假設”。
以上。
-
3 #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命運從一個較長的時間段來說,對於每個人是相對公平的。
因為社會大環境對於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必然產生影響,而且今天的弄潮兒,也許在下一個浪潮來臨時,就會因為無法適應而被沖走,很少有人可以保證一直站在浪潮的尖端,盛極一時的商業巨頭,如諾基亞等的倒閉便是明證。
更何況,每個人在經歷人生的各個階段時,都難免要面對那一階段的人生命題。
因此,人們會說“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會認為,“善良的人容易受到傷害”呢?
我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這些人的內心本身就認同類似“人善被人欺”這樣的邏輯。
因此,遇到好事時他感到理所當然,但如果遇上壞事,他馬上就會啟動這一思維模式,將這件壞事歸結於“自己太善良所以才被人欺負”。
但事實上,而我們其實可以發現,這種歸因法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分析問題的投機取巧,因為它規避了分析自身在一樁事務中可能承擔的責任,而是不假思索地將所有錯誤都歸結到了他人身上。
二、有些太過善良,沒有底線的人,確實容易被人“欺負”。
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是要共同去維護的,而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是從自利的角度出發來調整自己的言行。
如果我們感受到一個人對我們是毫無底線的予取予求,而且不會有任何脾氣,久而久之我們也會容易得意忘形,提出一些我們之前難以想象的要求。
所以,有些善良的人才會一邊付出一邊受傷,悲嘆“為什麼這世上的善意如此稀薄“?但實際上,他自己也參與了這樁惡行,是他對他人的默許、縱容,讓這種傷害孳生蔓延開來。
我們不能單純被動地等待他人主動自覺地善意、有分寸地待人,我們需要主動去設定界限,這樣才能關住人性中的惰性之惡,讓善良之花更容易開放。
-
4 # 談情說夢
現實生活中人善良有時候就會被認為老實,會受人欺負,受到傷害。多數老實人最突出的個性是膽小怕事、息事寧人;不懂適當拒絕他人的請求,對別人總是有求必應;不懂得在個人受到不公正待遇時,寧願自己付出代價也不敢討還公道,就更不用說替社會 和他人伸張正義和主持公道了。
要搞好人際關係,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並不是透過一味的妥協與讓步就能取得對方的諒解或好感的。這是件很微妙的事,必須細心地把握火候,它是需要花心思,用技巧來經營的。做人理應善良,但不可太軟弱了,否則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最後會落得個“人善被人欺”的下場,這樣也會讓自己受到了傷害,還會讓自己產生心理問題。
一個人可以沒有讓旁人驚羨的姿態,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銀”的日子,但離開了善良,卻足以讓人生擱淺和褪色。但做人善良也要適當,不要讓人覺得你的善良是一種懦弱。
回覆列表
其實一個人善良與否,跟他會不會受到傷害沒有關係,更構不成因果。
每個人都會受到傷害,每個人也都會有意或無意的傷害別人,但是呢,人都有歸因的心理,一旦受到傷害,就喜歡給這個結果找到一個前因,往往就會說是由於自己善良,所以受到傷害,而實際上這兩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相關性。
人們之所以喜歡歸因,本質上,也是在逃避,說因為自己善良才受到傷害,就是在逃避自己的責任,也是在逃避一種內疚感。
另一方面說上海這本是每個人的主觀感受,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同樣的一句話,或者一個行為,帶給每個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有的人會覺得很受傷,反過來還有的人可能根本就不會在意。
所以說受傷害這件事,與是否善良根本無關,它只與你對這個世界,對這個世界上的人和事的看法有關。
我們有很多人可能都遇到過這種情況,當身邊有人遇到困難,我們好心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結果呢,很可能惹來抱怨,以至於,我們無法接受這種抱怨而感到自己很受傷害。
事後我們難免就會認為,是因為自己的善良,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做了還不如不做,善良了還不如冷漠一些。
實際情況呢?也可能與我們想的並不一樣,我們給予的幫助,很可能並不是對方所需要的幫助,或者我們所用的方式,剛好不符合對方的感受……總之,所謂傷害,一定不是善良引起的。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囑咐她要做個善良的人,但是我們是否曾想過善良到底意味著什麼?
如果善良是以犧牲自己的理性為代價,那我們要善良又有什麼用呢。如果為了做個善良的人而忍受傷害,那不是也背離了我們的初衷嗎?
要做個善良的人,這本無可厚非,但前提是要大家好自己的認知系統,建立並培養好自己的價值觀,要理性維護自己的邊界,其中包括心理的和身體的邊界。
就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武陟的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是善良的,所以對別人寬容,才招來所謂的傷害。但是慢慢的當我們懂得多了,看的多了,對世界有了不同的認識,才知道,我們原本的那不是善良,而真的是無知。
我也知道這樣的說法可能會讓很多人接受不了,但我必須宣告,我並不想攻擊誰也不想否定誰,我只不過是在表達我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觀點和看法。
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事物,是存在著單純的因果關係,大多數我們以為的因果,其實不過只是相關而已。
退一步講,如果我們受到了某種傷害,就會歸因於是因為自己的善良受了別人的欺負,那麼就會在我們的內心種上一粒醜陋或者仇恨的種子,在接下來的日子,我們要改變的就不是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而是我們內心裡的那份柔軟和美好。
所以,別輕易把善良和傷害捆綁在一起,有些善良,只不過是我們一時的選擇,有些傷害,也不過是我們一時的選擇。
加油, 不做容易受傷的善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