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羅國希1

    感謝邀請:地球環境惡化是人類造成不可否認,氧氣濃度減少之說不能成立,高原地區缺氧是個別地理環境由於缺水造成。但凡有水流動的環境都不會缺氧,兩個氫一個氧結合就是水。日出日落造成自然界水迴圈,白天水汽上升,晚上露水回落。由於氫比氧輕,上升時氫快,回落時氫慢,形成了部分氫,氧分離,這種現象叫氧還原。不過露水回落這現象只能在草木叢生的野外才能感受得到,尤其是原始森林,差不多每天晚上都在下雨。這樣的情景城市人是無法理解的。大氣層能保持21%氧絕非無原無故。

    白天,藍天白雲常見,深夜有人見過烏雲密佈嗎?

  • 2 # 科研小蟲

    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促使人們採取行動扭轉全球變暖的趨勢。但是,人們對氧氣濃度的長期下降及其連鎖效應的關注很少甚至沒有。

    氧氣下降程度

    與史前時期相比,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含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在受汙染的城市中下降的幅度可能超過50%。我們呼吸的空氣組成的這種變化可能對我們的健康產生嚴重影響。羅迪·紐曼的新書《氧氣危機》說到,氧氣危機最終可能最終威脅地球上人類的生存。

    有什麼證據證明氧氣正在減少

    大約在一萬年前,地球的森林覆蓋率至少是今天的兩倍,這意味著森林現在僅排放一半的氧氣。荒漠化和森林砍伐正在迅速加速這種長期的氧氣源流失。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報告說,與1980年代相比,今天在北太平洋產生氧氣的浮游植物濃度降低了30%。這僅是三十年來的一次巨大下降。

    此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04年確認,世界海洋中有近150個“ 死區 ”,其中排放的汙水和工業廢料,農用肥料的徑流和其他汙染物已將氧氣水平降低到大部分或全部海洋生物不能再住在那裡。這種缺氧現象正在減少區域魚類種群,並減少了依賴捕魚的人口的糧食供應,從而可能進一步減少全球魚類供應。

    耶魯大學的羅伯特·伯納(Robert Berner)教授透過化學分析化石琥珀中的氣泡,研究了史前時期的氧氣含量。研究結果表明在10,000年前空氣中的含氧量更高。

    阿德萊德大學的伊恩·普利默教授和亞利桑那大學的喬恩·哈里森教授對此表示贊同。像大多數其他科學家一樣,他們接受史前時期大氣中的氧氣水平平均約為30%至35%,而如今僅為21%;而且在人口稠密,汙染嚴重的城市中心和工業園區中,甚至更低15%或更低。

    氧氣加速變化的大部分歸結於人類的活動,特別是工業革命和化石燃料的燃燒。

    氧氣減少對我們有什麼危害

    氧氣的減少對我們重要嗎?有什麼實際後果值得我們關注嗎?較低的氧氣含量對人體有什麼影響?它會破壞和削弱我們的免疫系統,從而使我們更容易患癌症和變性疾病嗎?

    有沒可能氧氣會像現在天然氣一樣用管道輸送到千家萬戶?人類將怎麼辦?

    個人覺得,可能性不大,氧氣會像現在天然氣一樣用管道輸送到千家萬戶。

    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都會導致溫室氣體的排放,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加,例如,透過動植物的呼吸,燃燒生物質,燃燒化石燃料等來排放二氧化碳。人類最主要的近因,例如化石燃料燃燒,是由許多參與者進行的,並出於多種目的:發電,機動運輸,空間調節,工業過程熱等等。那麼我們有哪些對策,如下(與溫室效應差不多)

  • 3 # 理性科普者

    早期的地球沒有氧氣,大氣主要是N2和Co2,後來透過複雜的變化,地球開始出現原核生物,在生命的作用下,地球的氧氣開始不斷積累,氧氣的濃度才不斷增加。

    生物知識告訴我們,氧氣來源於海洋藻類。藻類是一類比較原始、古老的低等生物。藻類的構造簡單,沒有根、莖、葉的分化。藻類含有葉綠素等光合色素,能進行光合作用。由於海洋麵積大,藻類多,在地球的廣大水域中,總體數量龐大。人類知道的藻類有3萬種左右。大氣中90%的氧氣來自於藻類植物光的合作用。

    有人認為,地球上的氧氣來源於熱帶雨林。熱帶雨林的光合作用效率高,因為熱帶雨林氣溫高,植物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和有機物多。但熱帶雨林由於植物生長速度快,代謝快使自身氧氣的消耗也增多。由於動植物屍體被微生物分解要吸收氧氣放出二氧化碳。放出的氧氣與吸收的差不多,並不為我們提供氧氣。

    上述觀點是否正確,讓我給大家分析分析。

    來看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反應:2H2O+ (光) →4[H]+O2

    ADP+Pi+(光能、酶、葉綠體) →ATP

    暗反應:CO2+C5+(酶)→C3

    2C3→([H])(CH2O)+C5+H2O

    總方程

    6CO2+6H2O( 光照、酶、 葉綠體) →C6H12O6(CH2O)+6O2

    二氧化碳+水→(光能,葉綠體)有機物(儲存能量)+氧氣

    有氧呼吸:

    第一階段 C6H12O6→2丙酮酸(C3H4O3)+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階段 2丙酮酸(C3H4O3)+6H2O→6CO2+20[H]+少量能量(2ATP)

    第三階段 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總反應式 C6H12O6+6H2O+6O2→6CO2+12H2O+大量能量(38ATP)

    從上面的反應式我們知道,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放出的氧氣的比為6:6。呼吸作用吸收的氧氣和放出的二氧化碳的比例也為6:6, 所以,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不會改變空氣中氧氣含量的。

    他的理由。由於海洋表面水中富含浮游植物,其釋放出的氧氣理應隨著海水深度的增加逐漸減少。但布加托夫發現,在1000米以下的海洋中,海水含氧氣量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靠近海底的海水富含氧氣,且為過飽和狀態。驚奇的是,海底中的氧氣與大氣中氧是同位素中不同的重氧。

    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早晨的空氣比較新鮮,地面氧氣含量比較高;傍晚地面氧氣含量比較低。但是,植物在夜裡消耗氧氣,白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這正好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矛盾。

    早晨空氣新鮮是因為地球電磁場活動,使地表有較強的吸收負氧離子的能力,氧氣濃度得到提高。傍晚電磁場的活動,使地表有較強的吸收正氫離子的能力,地表的氫離子濃度相對提高。

    養生學家提倡細雨中漫步,因為細雨中含有大量的負氧離子。雷雨時,閃電也可以使空氣中水分子發生電離,形成負氧離子,雷雨後空氣清新就是這個道理。太陽射線也可以使空氣中的水分子發生電離形成負氧離子。

    另外,太陽中的紫外線促使氧氣和臭氧的迴圈,臭氧密度較大會下沉,下沉到一定的程度,臭氧又變成氧氣,以補充大氣中氧氣濃度大幅度的改變。不過,這時紫外線輻射會增強,難道你不覺得現在的太陽真的好“毒辣”。

    隨著地球環境的變化,氧氣的濃度可能有小幅度下降,但大家要相信自然界的自我調節能力,不必要擔心氧氣小幅度的變化。地球自從有了生物以來,空氣中的氧氣比例一直是上升或保持基本不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場中,如何正確讚美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