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曉亮農村正能量

    善於納諫的齊威王

    大凡有作為的政治家,都有非凡的性格和奇特的經歷。在齊國曆史上,如果說齊桓公以任用賢才而著名,那麼齊威王則以善於納諫而著稱。

    戰國初年,齊國的新興力量田氏把齊國最後一個國君齊康公直到海邊,給了他“一城”之地,後來索性連這塊地方也奪了過來。公元前386年,田和稱諸侯,沿用齊的國號。田氏代齊後,新興地主階級在齊國就完全掌握了政權。為了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秩序,為了和其他六爭奪天下,田氏取得政權以後也進行了一些社會改革,使齊國出現了中灑的局面。其中最有作為的就是齊威王。

    齊威王叫田齊,是田和的孫子,公元前356年——前320年在位。齊威王以善於納諫聞名諸侯,齊國的中興,也正是齊威王透過廣泛納諫,採群策進行改革而實現的。據說齊威王即位後的前9年,只是吃喝、玩、氏,根本不理國家大事,一切政事全由卿大夫掌管。在這9年中,韓、趙、魏、魯等各國時常攻打齊國。齊國經常打敗伏,出現了“諸侯並伐,華人不治”的局面,面對國家的這種困境,齊威王也好像心安理得,置之不問。不過知情的人都看到齊威王並不是平庸之輩,關鍵的問題是怎麼使他振作起來。

    當時,齊國有個大臣叫淳于髡,他人生得很矮小,但很有口才,非常幽默風趣,他每次出使諸侯國,都能順利完成任務,是齊國的外交人才。他看到齊威王通夜喝酒,不理政事,政治紊亂,國勢危急,心中十分著急。但又怕得罪君主,於是便用隱語進諫。他對齊威王說:“我們國家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也不鳴。大王,你知道是什麼道理嗎?”齊威王立刻意識到淳于髡是在用大鳥比喻自己,說他呆在宮遷裡,百事不管,毫無作為。於是回答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齊威王從此就開始振作起來。淳于髡還勸齊威王不要通夜喝酒,並以自己親身體會說明:“酒極則亂,樂極則悲。”齊威王就改掉了通夜喝酒的毛病。

    齊威王納諫有許多生動的例子,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鄒忌鼓琴取相的故事。鄒忌是一個很有才學的人,他看到齊威王的所作所為,也很想勸諫他振作起來。但作為鄒忌當時的身份就連見到齊威王都不可能,又怎麼能向他進諫呢?他聽說齊威王喜歡聽音樂,就想出了一條計策。有一天,他抱著一架琴進宮求見齊威王。他說他是本華人,叫鄒忌,是個琴師,聽說國王愛聽音樂,特來拜見。

    那天齊威王正無事,感到很無聊,捉說來了一個琴師,心中高興,就趕忙令人傳話讓他快進來。鄒忌拜見齊威王之後,就坐下調著弦兒好像要彈的樣子,可是兩隻手擱在琴上不動。齊威王挺納悶地問他,說:“你調了弦兒,怎麼不彈呢?”鄒忌還是不彈卻說:“我不只會彈琴。還知道彈琴的道理。”齊威王雖說能彈琴,可是不懂得彈琴還有什麼道理,就叫他細細講講。鄒忌從伏棲氏作琴講起,一直談到文王、武王各加一弦,越講越玄。齊威王些聽得懂,有些聽不懂。可是說了這些個空空洞洞的閒篇有什麼用呢?齊威王聽得有些不耐煩了,就沒好氣地說:“你說得挺好,挺對,可是你為什麼不彈給我聽聽呢?”鄒忌聽了齊威王這話,就正色說道:“大王瞧我拿著琴不彈,有點不樂意了吧?怪不得齊華人瞧見大王拿著齊國的大琴,9年來沒彈過一回,都有點不樂意呢!”齊威王這才恍然大悟,就趕忙站起來,“原來先生是拿彈琴來勸我,我明白了。”他叫人把琴拿下去,就和鄒忌談論起國家大事來。鄒忌勸他重用有才能的人,增加生產,節省財物,訓練兵馬,好建立霸業。齊威王自稱要發揚他父親桓侯午的業績,遠的要祖述黃帝的不光輝,近的要繼承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後來齊國中興,從而成為東方強國。

    最善於納諫的皇帝

    臣民規勸或批評君王,叫作“諫”。君王接受規勸或批評,叫作“納諫”。中國歷史上最善於納諫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627—649在位)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626年他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迫使李淵退位,從而當了皇帝,年號貞觀。

    唐太宗即位時,唐朝雖已建立十年,但由於隋煬帝的殘暴統治和嚴重戰亂的破壞,社會經濟凋敝不堪。然而,在唐太宗即位後的不長時間內,社會經濟便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政治比較清明、社會秩序相對穩定、國家逐步強盛的局面,使貞觀時期成為中國封建歷史上的“盛世”。唐太宗能夠取得這樣大的政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在貞觀前期和中期善於納諫。

    唐太宗曾說過。我少年時就喜愛弓箭,後來我用弓箭定天下,還不能真正懂得弓箭的好壞;何況天下的事務,我怎麼能都懂得?這說明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承認自己並非一切都懂,無所不能。據此,他清醒地認識到,如果臣下對自己隱惡揚善,一味順從、奉承,“則國之危亡,可立而待也”。為了穩固他的統治,唐太宗告誡下屬:“君有違失,臣須直言。”並且也確實採納了不少正確的勸諫。

    比如,630年(貞觀四年)唐太宗打算大興土木,興建洛陽乾陽殿。給事中張玄素說,在國家還未恢復元氣的時候,您這樣做的過失比隋煬帝還大,甚至會得到同桀、紂一樣的下常對如此尖銳的言辭,唐太宗非但沒有動怒,而且接受了意見,下令緩建,還重賞了他。又有一次,唐太宗一氣之下要判處一名偽造資歷的人死刑,大理寺少卿戴胄堅決反對,認為依法應判處流放。唐太宗受到頂撞,十分生氣,戴胄仍然據理力爭,說:法令是國家取信於天下的憑藉,皇帝不能因一時憤怒而殺人。爭辯的結果,唐太宗折服了,並且稱讚戴胄秉公執法。至於以“犯顏直諫”著稱的大臣魏徵,更是常常與唐太宗面諫廷爭,有時言辭激烈,引起唐太宗的盛怒,他也毫不退讓,往往使唐太宗感到難堪,下不了臺。不過事後唐太宗能認識到,魏徵極力進諫,是為了使自己避免過失。因而先後接受了魏徵二百多次批評規勸,還把他比作可以糾正自已過失的一面鏡子。魏徵病死時,唐太宗非常悲傷,痛哭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cu,死亡)逝,遂亡一鏡矣!”

    由於唐太宗鼓勵進諫,而且願意納諫,所以當時的朝臣一般都直言敢諫。大臣裴矩,原是隋煬帝的寵臣,由於隋煬帝殘暴拒諫,他便處處阿諛逢迎,還為隋煬帝出過遠征高麗等一些禍國殃民的主意。但在貞觀時期,同樣是這個裴矩,卻能夠勇於諫爭,他由隋朝的佞(ning濘)臣成為唐朝的淨臣,前後判若兩人。裴矩能有這樣大的變化,根本原因在於唐太宗善幹納諫。

    唐太宗李世民從維護自己的統治利

  • 2 # 簡史資深宅

    劉邦和項羽

    劉邦取得天下以後,一次問功臣、將相們:我和項羽爭奪天下,為什麼最後天下是我的?

    劉邦聽完各人的回答後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賞,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這三個人是當今天下的人傑,可是這三個人都能為我所用,所以我能夠奪取天下。項羽呢?只有一個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他丟掉了天下。

  • 3 # 真誠地看著你

    齊桓公用管仲,唐太宗用魏徵都是很著名的。

    魏國不用李冰,讓他到秦國獻計疲秦,結果秦國採用了李冰的建議修了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國力大增。這是用人失敗的案例。

    還有很多,說不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腰椎間盤突出腳輕微麻,去幹彎腰但是不提重物的工作,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