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181714370875

    不是這一句美,而是因為這一句是氣韻的頂峰。第一段是起,直到童子何知,躬逢勝餞為止都是在向四賓致意,而從第二段開始,才應該算是王勃真正的功力。自水而山,登霄臨殿,以水和山的開闊意象為支點,把氣聚到一起抬起來了,雖然筆下是樓,整個視角已經升騰在了樓頂,就是一個感覺高屋建瓴,仰之不及,最高點就在披繡闥,然後開始俯雕甍。之後山水在用一次的視角就是由上而下了,而非借山水而拔擢氣勢,這時是在鋪展氣象了。遠望有鐘鳴鼎食之家,這其實是故意把氣勢降了一個格調,為的就是在升上去顯得更空靈。果然下一句雲銷雨霽,彩徹區明。雲銷雨霽四個字一出,披雲翳而洞石扉,豁然中開。一個徹字,一個明字,這種敞亮與開闊已經不是某種意象賦予的,不是文字寫給你的,而是直擊心底,從心底自然生髮出來的。就像你一直就在等待的劇情在牆角一轉身遇到了。此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不是王勃在展現一幅畫面給你啊。你所立之地,你所感之情,已經把你帶到了這幅畫面之前,王勃做的不過是把這幅畫面重複,確認給了你。是你自己看見了,就是這樣的。就是這麼美。行文的氣韻在此徹底爆發,複雜的手段引領視角,開啟心扉,就是要讓你看見這一幕。能做到這一點有個重要的原因:這一句,包括上一句雲銷雨霽,用到的一切意象和辭藻與前面都有很大的反差:平易,極盡奢華之後的平易,為的就是讓你感到,我也是這麼感覺的。所以這一句被拿出來讓人評說。前面底墊了很多的。——————————————樸素的分割線————————————————補充答案(第一次需要補充還是很羞澀的。)樓下李二白同學回覆說:答主一定要看看我這條評論! 我本來是覺得答的不錯,把這個答案發給同學,同學竟然說還不夠好,她說沒代入王勃的情感,落霞孤鶩,秋水長天,不正是一個落寞天才無法撐起自己的孤傲才看見這樣的悵然嗎 ,我仔細又讀了讀滕王閣,又看了看王勃當時的境遇 ,發現確實有點道理,而且此句之後,確實開始抒發自我,此句位於寫景與抒懷的承接位置,理應不自覺的代入了王勃自己的情懷我覺得說的有一些道理。然而我讀這一句的時候沒有感覺到一個落寞天才無法撐起自己的孤傲才看見這樣的悵然。因為這種千古雄文早已經超越了個人境遇與心態,讀這樣的文章被喚起的也不是同情之心這麼簡單。倒是後面,王勃從【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之後,意態漸發消沉,文氣也開始衰頹。這才進入了王勃孤高悵然的心境。直到【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之後,好像王勃突然意識到自己是來拼寫詩的,整個心思從對命運的思考變成了對那幫窮儒的踐踏,對就是踐踏,什麼【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這完全應該是主辦方說的話被王勃隨口說,還什麼【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落霞與孤鶩齊飛都讓你整出來了別人還灑哪門子陸海啊,陸機也沒這麼海吧。注意,王勃是個躬逢勝餞的何知童子的喲。對王勃崇敬的太厲害,情緒失控,失控。總之,滕王閣序中,王勃悵然的心態是有的,但是並非是在落,秋兩句之中,即使有,也不應是構成美感最重要的部分。

  • 2 # 使用者508873978285

    賞析:

    這首抒寫旅愁鄉思的小詩,詩人在寥寥二十個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現出了一種悲涼渾壯的氣勢,創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開闊的意境。

    第一句是主觀化地寫景:“長江悲已滯”。長江不會有悲感,有悲感的是詩人;長江日夜奔流不息,並無半點停滯,認為它滯重不暢的也是詩人。詩人為什麼會有此感覺?第二句就清楚地說了出來:“萬里念將歸”。

    原來,他遠離家鄉滯留於此地山中已太久太久。“萬里念將歸”直接抒情,點明自己身在他鄉,想到盼望已久的萬里歸程而深深感嘆。“萬里念將歸”,似出自宋玉《九辯》“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句。而《九辯》的“送將歸”,至少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一為送別將歸之人;一為送別將盡之歲。至於這句詩裡的“將歸”,如果從前面提到的《羈遊餞別》、《別人四首》以及《王子安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別的詩看,可以採前一解釋;如果從此詩後半首的內容看,也可以取後一解釋。

    但聯絡此句中的“念”字,則以解釋為思歸之念較好,也就是說,這句的“將歸”和上句的“已滯”一樣,都指望遠懷鄉之人,即詩人自己。但另有一說,把上句的“已滯”看作在異鄉的客子之“悲”,把這句的“將歸”看作萬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

    這又是一個“詩無達詁”的例子。“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直接抒發懷念故鄉而不得歸的悲愁情緒。詩的前兩句中“長江”和“萬里”是從空間上表述自己遠在外地他鄉,歸家的路途遙遠。“已滯”和“將歸”是從時間上表明詩人長期滯留他鄉,還沒有歸去。

    從字面上看“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這兩句單純是寫景,但其實是透過寫景,表達自己內心因思鄉而悽楚的心情。詩人在山中望見了秋風蕭瑟、黃葉飄零之景,這些既是實際的景物描寫,同時表現詩人內心的蕭瑟、淒涼。

    正因為詩人長期漂泊在外,所以內心因為思念家鄉而分外悲涼,詩人又看到了秋天萬物衰落的秋景,這就更增添了他思鄉的愁緒。此二句沒有一個直接表現感情的字眼,但滲透了詩人濃厚的感情。

    這裡的秋天景色,兼寓“比”、“興”之意。從“興”的作用來看,在這樣淒涼蕭索的環境中,詩人的鄉思是難忍和難以排解的。從“比”的作用看,這蕭瑟秋風、飄零黃葉,正是詩人的蕭瑟心境、飄零旅況的象徵。

    這兩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辯》中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詩意,卻用得沒有模擬的痕跡,又使讀者增添一層聯想,對詩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就整首詩來說,這兩句所寫之景是對一二兩句所寫之情起襯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

    當然,這個比擬是若即若離的。同時,把“山山黃葉飛”這樣一個純景色描寫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寫法上又是以景結情。南宋沈義父在《樂府指迷》中說:“結句須要放開,含有餘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這首詩的結句就有宕出遠神之妙。

    從通篇的藝術構思來看,詩人採用了“興法起結”的藝術手法。一下筆便借景興情,結尾處又以景結情,把所要抒寫的思想感情融入一個生動、開闊的畫面中,讓讀者從畫中品味。

    這樣,便收到了語雖盡而思緒無窮的藝術效果。該詩首尾三句寫景,第二句抒情敘事,採取景情景的結構。由於情在詩結尾處藏於景中,所以《山中》的意境含蓄而耐人尋味。

    擴充套件資料:

    1、《思歸》原文

    唐代:王勃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2、譯文

    長江好似已經滯流,在為我不停地悲傷。萬里遠遊之人,思念著早日迴歸。何況是高風送秋的傍晚時分,深山重重,黃葉在漫山飄飛。

    3、創作背景

    這首詩創作於公元672年(唐高宗咸亨二年),是王勃旅蜀後期時的作品。王勃被逐出沛王府後,無所事事,本想借著蜀地山水名勝以消解胸中的積憤。實際上,南國物候也為詩人增添了不少的鄉思和煩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陰陽師:藍帽子大佬的鬥技陣容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