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本夏聊歷史
-
2 # 融融118
管仲有後人。管仲幫助齊桓公成就了霸業,可沒有為子孫謀好出路。
齊懿公即位,他削奪管仲的爵位與封邑,對其家族萬般打壓,“管氏之族懼罪,逃奔楚國,子孫遂仕於楚”。楚地管姓應大部分是管仲的後人。
管氏第七世孫管修,逃到楚國,被封為陰邑(山東平陰)大夫,他後世子孫便以“陰”為姓,陰姓在河南較為集中。光武帝皇后陰麗華,可能為管仲後代。有一支陰姓奉管修為得姓始祖,奉管仲為起源先祖。
還有傳說,“拜”姓人祖先也是管仲。
現在,中國山東,江蘇這兩省“管”姓最多,當然甘肅,安徽,遼東等也有管姓人口。
管仲後人謀生的方法與別人一樣啊,做各種各樣的行業:經商的、做學問的、當官的、耕田的、教書的……
-
3 # 中華善德網
世人論管仲,對他最大的詬病只有一點,就是他在位時的統治堪稱完美,但他去逝後,不但宰相之位後繼無人,更沒有留下任何可以延續的體制遺產,使齊國在他死後迅速衰敗。
為什麼會出現人亡政息?管仲真的“無後”嗎?
所謂人亡政息,其實是一種自然規律。一再重複的歷史史實足以說明,賢人專制,往往能開創盛世,但發展的榮敗往復,誰都難以挽回;一勞永逸、一枝永秀的事,只是痴人說夢罷了。具體到管仲,他是少有的天生相才,但天才是可遇而不可求,可續而不可繼的。所以,他只能將自己的志與道,透過自己開創的事業之氣象,讓後世凡人學而習之,啟迪後世天才慕而效之。所以,從這個角度講,管仲並非無後,而是無數後,比如:
管仲去世100餘年後,齊國出了一個宰相叫晏嬰。他仰慕管仲,效法管仲,輔佐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國君,使齊國繼管仲時代稱霸之後,又成為諸侯霸主。司馬遷曾在《史記》中為他們兩人合作了一篇傳記,篇名就叫《管晏列傳》。
管仲去世400餘年後,中國出了一位與管仲齊名的社稷之臣,他就是輔佐劉邦建立漢朝並制定《漢律》的蕭何。其名言“千兵易得,一將難求”以及“月下追韓信”的尊賢之舉,與管仲“公心薦才,真心難得;社稷是主,放手任用”的用人十六字訣是何等相似。
管仲去世800餘年後,東漢末年助劉備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漢丞相諸葛亮,他少年時便“自比管仲”,直到晚年,仍效仿“病榻論人”的管仲,寫出了舉世皆知的《出師表》。無怪乎《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贊其:“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管仲去世900餘年後,中國再次進入了長達200餘年的“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這期間,有位前秦丞相王猛,他生前與前秦皇帝苻堅君臣相知,治國富民,剪滅群雄,不但統一了北方,甚至還取得了“十分天下,秦居其七”的勝利。然而,由於苻堅不聽王猛遺教,王猛死後僅十年,原來統一的大好河山便被攪得七零八落,苻堅也因而死於非命,這與“齊桓公晚年不聽管仲遺教,終落得被囚而死”的情況是何等相像!正因如此,不但苻堅生前直呼王猛是自己的管仲,著北魏《國書》的崔浩亦直言:“若王猛之治國,苻堅之管仲也。”
管仲去世1000餘年後,開大唐三百年社稷,被唐太宗李世民譽為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的開國宰相房玄齡,再次以“管子門徒”的身份,立功千古。他生前不但愛讀《管子》,還首創性地全文註解了《管子》,受他影響,貞觀時期以錚諫聞名於世的魏徵也有一卷頗具史料價值的《管子治要》傳於後世。更有學者考證,根據這一時期的《貞觀政要》《冊府元龜》等文獻中出現的“國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命。”“家給人足,本藉於農。”等政策,推斷“貞治之治”的施政方針源於《管子》。
管仲去世1600餘年後,舉世公認的管仲門徒是做了五十多年大宋宰相的文彥博。他少年時就對《管子》有濃厚興趣,日夜攻讀。晚年後,一次對友人司馬光談起管仲其人,他說:“管子做事,最大的特點就是恰好即止。我做宰相也在學他,不做過分之事,不興苛求之舉,使天下以樂致和。”有學者分析稱:正是因為文彥博力推的這種寬閒施政措施,才有了北宋時代在經濟、文化、科技方面的空前發達。
管仲去世1900餘年後,有“救世宰相”之稱的明代萬曆朝首輔大臣張居正走上了歷史舞臺。他為相十載,終使非常腐敗的明朝政治轉危為安。至他病逝時,不但讓天下重歸太平,更透過“一條鞭法”“考成法”,使明朝出現了“太倉粟可支十年”“政體為之肅然”的萬曆中興。只不過,由於比張居正太過於推崇“齊桓公尊管子為仲父”的做法,時時處處總以萬曆皇帝的老師自居,得罪了皇帝,所以他死後遭受了抄家之禍。
管仲去世2200餘年後,集萬千功過於一身,以一句“天下最難寫的,就是自己的名字”而讓無數人唏噓的晚清柱石之臣李鴻章,與其師曾國藩再次演繹了管仲與鮑叔牙的知音之誼與救世之才。梁啟超直接評此二人關係曰:“李鴻章之於曾國藩,猶管仲之鮑叔。”當然,李鴻章之所以被冠以晚清管仲之名,除了因為他的做人與行事有管仲之風外,還因為他的女婿兼重要幕僚張佩綸,受李鴻章影響,立志成為李鴻章第二的張佩綸畢生致力於研究《管子》,其書齋就叫“管齋”。
以上,只是歷史上比較知名的管仲“後人”。其實除了從政做官,管仲“後人”在文學或其它方面也成就了一番功績,比如漢之班孟堅、唐之白居易、宋之楊萬里、明之劉績、清之袁枚等(具體後續文章會詳談)。
歷史是螺旋前進的,高峰之後必是低谷,進一整圓常會退回半圈。縱觀古今,何止管仲“無後”!老子、孔子、柏拉圖、釋迦牟尼等,如果非要以“父傳子”的思維去論,他們的“後人”又在哪裡?以師傳徒,三世必失。以心傳徒,百代不滅。我們看待管仲,一定要跳出“以一時一姓之成敗論英雄”的小我,明白管仲之所以“無後”,是因為他要打破宗派、嫡系與非嫡系等牢籠的禁錮,讓世人想學他者皆可學之,百花齊放,各合時宜;讓後人想效他者皆可效之,於大廈將崩時挺身而出,救天下離亂、解蒼生疾苦。這才是管子心胸,我們千萬不要把管子讀窄了。
-
4 # 豌豆娛樂前線
管仲當兵也不是一個好士兵,曾經多次當逃兵,常常被嘲笑膽小怯懦。這時,鮑叔牙就又出來為管仲辯解,說管仲不是逃兵,也不是膽小,他這樣做也是有原因的。他們家上有80歲的老母親要贍養,必須回去盡孝。
因為管仲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兩千六、七百年,時間太久遠了,沒有歷史記載的就已經不可考了。我分析,管仲曾在齊國為相,死後葬在今山東的淄博,他的後人一直生活在山東的可能性很大,而陽信距離淄博不過幾百里的路程,我認為管姓在如此短的距離遷居,是完全可能的。可惜的是即使管姓譜書記載再全面,能追溯到管仲的可能性也沒有,但從祖輩一代代相傳而來的說法應該是可信的。
回覆列表
因管距今已有兩千多年年,沒有歷史資料他到底有沒有後人。但我個人認為,管仲曾在齊國為相,死後葬在淄博,他應該有後人生活在山東淄博一帶,而且繁衍生息,而且大多數以經商,做學問為主!不知道管松濤將軍和莫言都應該是他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