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728192534657

    孟子的教學思想同樣是以唯心主義哲學體系為基礎的。他的認識論傾向於唯理論,因此在學與思的關係上過分強調和誇大思的作用,忽視和貶低聞見之知的意義,從而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割裂開來,對立起來。

    X

    他說: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恩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否認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當然是錯誤的。但是,孟子強調思,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也有值得研究和借鑑的意義。他在教學方面提出的主要原則和方法有下列幾點:

    第一,自求自得。孟子強調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依靠學生自求自得。他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左右逢其源。他認為教師在教學中只能給學生某些規矩,但不能使他們達到熟練技巧。掌握熟練技巧,靈活運用知識主要靠個人的主觀努力,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他認為讀書是必要的,但應求理解,使書為己用,而不能書雲亦云。他說: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第二,專心有恆。孟子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精力集中,專心致志,持之以恆的學習態度。他認為不論智慧高低,不論內容難易,能專心地誌就能學有所得,心不在焉就會一無所得。他說: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 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鴿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歟?曰非然也。

    不僅要專心致志,而且要持之以恆,不能一曝十寒。他說: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又說:有為者闢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學習也要打這種避免中途而廢,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

    第三,啟發引導。學習主要靠學生專心有恆,自求自得。教師也並不是無所作為,而要積極引導,主要是啟發學生思維,指出前進的方向和目標。他說:大匠不為拙工改度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正因為如此,教學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應根據不同情況採取多種多樣的方法。他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說: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第四,循序漸近。孟子認為進行教學和學習知識如同植物生長一樣,有自己的規律,必須循序漸進,而不能揠苗助長,急於求成。他說: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累)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要想幼苗茁壯成長,只有勤於耕耘。不願耕耘,拔苗助長,必然失敗。並說: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提醒人們:其進銳者其退速繼承發展了孔子欲速則不達的思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孫堅不死,吳國會統一天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