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891633996330

    首先,ios系統是有發聲的讀書軟體的,例如“豆丁閱讀”,應該有這個功能的軟體確實少。同時這類軟體下載量和使用率都偏低,例如我,雖然裝了,但是幾乎沒用過幾次。那為什麼少呢?因為閱讀軟體裡,發聲這個功能,是相當雞肋的。如果真的想聽東西,完全有錄製好的真人有聲書app,能提供更好的聽的體驗(例如 喜馬拉雅,鳳凰fm,Podcast等)。聽書可以作為一個看書的輔助,或者消遣(例如聽一些簡單爽快的小說)。但是聽書並不適合作為主要獲取知識和思想的手段。—————————————下面是跑題,沒興趣可以不看—————————————聊一聊看書和聽書的體驗及區別。首先,看書具有更大的自由度,更好的體驗。 試想一下,讀一本硬科幻小說的過程。例如《三體》,《三體》系列帶有一定的物理知識,天文學,社會學,哲學,宇宙觀等等的描述。在閱讀的時候,簡單的情節可以高速閱讀過去。但當讀到含金量高,不易懂的描述時,大腦就會立刻放慢閱讀速度,細緻的去理解和品味這段文字,同時大腦進行思考,大腦自動呼叫現有的知識和觀念去理解,如果理解不了,可以反覆看,反覆想,還可以做點筆記,摘錄,甚至畫圖分析一下,最後還有時間感慨一下作者的偉大。整個過程是行雲流水的。 完成這些大腦和人體的動作,都需要一個強力的支撐,想慢就慢,想停就停,想思考立刻就可以思考,這就是閱讀自由度。而這個自由度的體驗,聽書時是不易完成的。聽書的過程中是被動方式,雖然也可以暫停,雖然也可以反覆聽,但是必須要呼叫手去點選,別小看這點,它會讓整個體驗變差,人會因為惰性,而放棄這次思考,然後跟著聲音往後繼續聽下去。最後只得到了書中最簡單的東西,情節。————————————格格巫——————————————我個人的試驗:看書時,眼睛→大腦→眼睛,過程是非常快,利於思考。聽書時,耳朵→大腦→手→耳朵→大腦,過程很慢且麻煩,不利於思考。最後總結一下:看書的過程是主動的,聽書的過程是被動的。看書比聽書,更容易激發思考,因為給了人時間和自由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年當中,晝夜最長的是哪一天,最短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