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記胡吉

    一,基數表示法

    古代漢語的基數表示法與現代漢語相比較,主要有三點不同:

    1,整數和零數之間加"有"字."有"是"又"的假借,讀作yòu.

    2,缺位處一般不用"零"補位.

    3,百,千,萬前面的"一"通常不用.例如:

    ①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

    ②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諸葛亮《出師表》)

    ④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戰國策·齊策一》)

    二,序數表示法

    現代漢語中的序數表示法是在基數之前加"第","初"等,古代漢語中除此之外,還有其它表示方法.

    1,基數前加"第"字.這種序數表示法古今一致。例如:

    ①蕭何第一,曹參次之.(《史記·蕭相國世家》)

    ②雲有第三郎,窈窕世無雙.(《孔雀東南飛》)

    2,用"太上","首","冠"等字表示第一,用"次","其次","次之","次者"等表示第二以下序數.

    ①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髮,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司馬遷《報任安書》)

    ②管子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為五霸首.(《戰國策·齊策一》)

    3,記年月不加"第"字,這與現代漢語一致.例如:

    ①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太元八年,秋七月.(《資治通鑑·淝水之戰》)

    4,省略"第"字,只用"一,二,三…"等表示,如:

    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莊公十年》)

    ②順於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晁錯《論貴粟疏》)

    5,用"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單用時,意思是"最小的",不一定排行第四.如:

    ①天帝之季女.(《水經注·江水》)

    三,分數表示法

     1,分母與分子之間有"分"字和"之"字,形成"分母+分+名詞+之+分子"的格式.這是文言文中分數表達最完備的格式.例如:

    ①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漢書·律曆志》)

    ②冬至,日在鬥二十一度四分度之一.(同上)

    "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即"八十一分之四十三日","四分度之一"即"四分之一度".

    2,有時,分母與分子之間的名詞也可以省略,形成"分母+分+之+分子"的格式.這與現代漢語是一致的.例如:

    ①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史記·貨殖列傳》)

    ②若複數年,則損失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後出師表》)

    3,分母與分子之間只有"分"字而無"之"字,形成"分母+分+分子"的格式.

     ①丑三分二,寅九分八,卯二十七分十六.(《史記·天官書》)

    ②黃鐘長八寸七分一,宮,大呂長七寸五分二,太簇長七寸十分二.(《史記·律書》)

    4,分母,分子之間只有"之"字,而無"分"字,形成"分母+之+分子"的格式.例如:

    ①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傳·隱公元年》)

    ②今行父雖未獲一吉人,去一兇矣,於舜之功二十之一也.(《左傳·文公十八年》)

    5,分母是整十,百,千,萬時,分母分子連寫,形成"分母+分子"的格式.如:

    ①其實皆什一也.(《孟子·滕文公上》)

    ②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記·陳涉世家》)

    四,倍數表示法

    古漢語的倍數表示法與現代漢語差別很大,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

    1,用專字表示固定的倍數.兩倍用"倍",五倍用"蓰".例如:

    ①種豆三畝,粟倍之.(宋濂《王冕傳》)

    ②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孟子·滕文公上》)

    2,只用數詞直接表示倍數,而省略"倍"字.例如:

    ①臣聞之,利不百,不變法;功不什,不易器.(《商君書·更法》)

    ②人之性情,未能相百,而其智有相萬也.(《潛夫論·贊學》)

    3,表示幾倍於某個數時,往往兩數連寫,前面的數表示倍數,後面的數表示基數,形成"倍數+基數"這種格式.例如:

    ①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古詩十九首》)

    ②有神人二八,連臂為帝司夜於此野.(《山海經·海外南經》)

    "三五"即"五的三倍(十五)","四五"即"五的四倍(二十)","二八"即"八的二倍(十六)".

    五,約數表示法

    古漢語中的約數主要有以下四種表示方法:

    1,用整數表示大約數目.例如:

    ①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

    ②以德服人,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

    《詩經》本三百零五篇,孔子弟子三千人,通六藝者七十二人,"三百","七十子"都是就其整數約略而言.

    2,用相連的兩個數字表示約數.例如:

    ①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論語·先進》)

    ②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孔雀東南飛》)

    "五六","六七","二三"都是表示大約之數.

    3,在整數後加"餘","所","許","有餘"等詞表示約數.例如:

    ①鄒忌修八尺有餘.(《戰國策·齊策一》)

    ②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裡所,復還.(《史記·留侯世家》)

    ④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資治通鑑·赤壁之戰》)

    4,在基數前加"將","幾","且","可"等副詞,表示近似數.例如:

    ①歷載將百.(沈約《謝靈運傳論》)

    ②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賈誼《論積貯疏》)

    ④章小女,年可十二.(《漢書·王章傳》)

    六,虛數表示法

    1,表示數量多的虛數.

    古漢語中,表示數量之多,常用的虛數有:三,九,十二,三十六,七十二,百,千,萬等.例如:

    ①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史·屈原列傳》)

    ②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史記·貨殖列傳序》)

    ④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南齊書·王敬則傳》)

    以上加點的數字都是極言其多的虛數.

    2,表示數量少的虛數.

    古漢語中,表示數量少一般常用"半","一","三","一二"等表示.例如:

    ①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白居易《賣炭翁》)

    ②嘗試為陛下陳其一二.(王安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初的夢想》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