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點教育

    孩子如若一直都比較順心順意,沒有什麼磕磕碰碰,想他不傲都難。

    十七歲正值高一高二的時期,青春活力,激情洋溢,呈英雄之勇,莫過當時。

    總結的發展過程,青少年心高氣傲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得到的表揚多,使青少年錯誤定位。

    孩子小時候的表現性較強,也有較強的參與慾望。同時,家長育才的願望急切,儘可能地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孩子積極參與的表現以及完成的效果相對較好,總會得到家長們的認可與表揚,對於孩子們做得不足的地方卻不曾或少做過點評。當家裡有個親朋戚友或者帶孩子外出時,孩子得到的表揚便更多,自家父母的,叔叔阿姨的.......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往往都會有一種心理暗示:我就是最棒、我就是最乖的。長此以往,孩子便對自己形成錯誤定位,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批評與教育。

    我家小公主是我老爸老媽的寶貝,每次吃飯都和哥哥爭第一,就算自己吃得最慢,也要爭自己是第一的(哥哥以前也是那樣)!哥哥大了不跟他計較,但我們也不想讓她有這麼一種特有的優質感,便對她說,看誰最先吃完。就這樣,這兩兄妹總會相互的取笑一下,炫耀一下。慢慢的,小公主便不再硬性地說自己一定是第一了。

    二、得到的榮譽多,使孩子過於自傲。

    在家做好乖孩子,在校做個好學生是每個父母都有的願望。有那麼一部分孩子總是那麼優秀。上課時認真聽課,活動時積極表現自我、考試不是第一就是第二,這部分的的孩子從小學到初中幾乎總能得到老師的表揚,在每個學期末也總能拿到老師給的一張發光的獎狀,三好學生、優秀班幹部、優秀少先隊員、優秀團幹部、學習之星、文藝之星......綜合表現好的甚至可以拿到四五張。當獎狀多了,孩子便以此為傲、自以為是,不能正確地看待這些榮譽。如果家長再表揚兩句就有可能飛上天了,認為這些榮譽是自己應得的,不懂得去認真、不懂得去鑽研,從而走向下坡路。

    在初中階段,最常見的一個問題是孩子小學的時候成績較好,老師表揚多,但一到初中,成績就慢慢降下來。這部分學生上課不是那麼認真,聽課不夠專心,以為自己學就能拿高分。而另一部分同學,小學的成績處在中上階段,上課時認真細緻,聽課專心,課後懂得及時鞏固,在學校的排名也就慢慢的提升起來。

    三、學會獨立,從而導致自我擴張。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慢慢長大,身體和心理慢慢趨向成熟,15-18歲近個年齡,孩子們處在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尷尬階段。這個時候的青少年看待問題不夠全面,也不夠成熟,看待問題容易產生偏見,做事也比較固執。基於這個年齡階段時青少年的自我認可,自我發展與自我表現是他們的特長。他們往往認為自己是對的,老師與父母的批評是因為老師與父母喜歡針對自己,隨之產生了一種可以跟老師、父母對著幹很勇敢,是一種英雄的作風。這個時候的青少年不願意接受別人的點評與批判。

    有一個的男孩,我們暫且叫他阿勇。阿勇的家是鎮上一個摩托車的經銷與維修門店,由於牌子多,面向的基數較廣。他父母幾乎都把心思和時間放在了生意上,對阿勇一直是半放養的狀態。從小學到初二,阿勇的各方面的表現都比較好,可從初三開始,阿勇認識了隔離班的小麗,兩人慢慢地產生了感情。就在他們戀愛得水深火熱時,老師發現了,便開始做他們兩的思想工作,一直邊勸說邊阻止的進行了一個月。可無論老師怎麼去勸說、怎麼阻止,阿勇都不願意和小麗暫停談戀愛,兩人的成績也逐漸下降。無奈之下,老師只好請來雙方的家長。可阿勇覺得,他已經十六歲了,他有能力去選擇自己的愛人,也有能力給小麗幸福。因為這個事情,阿勇和家人吵得不可開交,最後阿勇和小麗的家人都對自己的孩子進行了平等對話,同時家人限制了阿勇使用摩托車,並限制了阿勇的零花錢,兩個人也慢慢的平淡下來。

    孩子們心高氣傲時,作為父母應該怎麼辦?

    一、瞭解和尊重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改變教育方法。

    十七八歲時青少年好強好表現的心理不一定是壞事。我們可以因勢導利,引導孩子向積極的發展。教師或家長善於發現孩子們身上的閃光點,讓其發揮作用。

    阿東是初三一班有名的搗蛋鬼,每次上課的時候,他都會這動那動 。受到多個科任老師的點名與批評。但是在語文課和班主任的課上卻沒那麼放棄,為啥呢?原來在阿東在上課的時候總是弄出個響聲,以吸引老師與同學的注意。一開始,語文老師都不怎麼理會,而是課後找他談話,並在課前佈置一些草稿讓他修改。在語文課上,阿東認真的核對,從草稿的核對上,阿東不但靜了下來,還從語文老師的草稿上學會了做人的道理、學會了一些常用的語文知識。後來懂得老師的用心,阿東便再沒在語文老師的課堂上做過破壞。班主任的做法是常讓阿東負責課堂紀律,他感到自己身上的模範作用時,同樣也不敢搞什麼破壞,而是在最後的一桌做好課堂記錄。

    二、尊重孩子的個性,給予孩子一定的成長空間。

    每個孩子都有他自有的特點,他們各自有各自的個性。有不同的思考方式、有不同的做事風格、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我們作為孩子的父母或老師,應當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

    親戚有個兒子,他很喜歡音樂。在高中的學習中,累了困了,他總會拿出一把吉他來解悶、緩解壓力。高二選擇科目時,他想選擇音樂,但親戚覺得音樂沒好的前途,便堅持不讓孩子選擇音樂。好不容易熬到高考,他的成績還算可以,但想要上本科還有些差距。孩子眼看著和自己一起學音樂的同學都基本進入了自己理想的學校。孩子開始與他老爸鬥氣,在親朋戚友的勸解下,親戚的兒子選擇了復讀,並在次年的高考中考入了一所貴族本科學校。

    三、做孩子的朋友,用關懷關切的熱情進入孩子們的內心世界。

    十七八歲的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他們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尊嚴。當孩子有什麼做得不對的地方,我們作為父母不能再靠打罵來教育孩子。平心靜氣下來,與孩子來一聲安靜的對話,比起打罵的方式,效果要好得多倍。

    十七歲的小揚拿了老爸給他的生活費去上網,他爸找到他後就在網咖內對他拳腳相加,一直回到家裡。次日小揚離家出走。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打罵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打罵這種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使孩子關閉與別人交流溝通的大門。

    四、適當給予磨鍊。

    小孩子在安逸的環境中長大,不知世間的辛酸,不知勞動的辛苦,往往覺得自己的本事大。與其嘮嘮叨叨個不停地說教,不如給自家孩子一個親身體驗的體驗學習來得快。

    小業是班上一個男孩,學習不認真,成績很差。他爸爸是一名建築工人,每天起早摸黑。在多次的教育下,小業還是不想學習,他要外出打工。他爸無耐之下就把他帶到了工地。從小業請假到回到學校的二十多天裡,他已經由原來又白又嫩的小白變成了一個又黑又髒的小夥子。回到學校,他流著眼淚和我說,“老師,我要回來讀書!”從那以後,小業像變了個人似的。

    所以有一些學者說:不要把孩子永遠的放在溫水或糖水中長大,要適當給孩子來點艱苦的條件,擇時給孩子幾個坎坷,讓他們學會珍惜、學會愛護、學會勇敢、學會堅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劍指烏克蘭直逼邊境,施壓普京放棄決戰,美真敢在俄家門口動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