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果大腸桿菌由口進入血液會引起嚴重的感染,它們大多存在於糞便中。據我所知,腸道里那麼多細菌,包括大腸桿菌,那為什麼沒有引起疾病呢?
8
回覆列表
  • 1 # 緣在電影

    作為一個從醫多年的醫務工作者,回答這樣的問題也不少了。人體是一個奇妙的生物混合體。任何組織器官的存在都是有它存在的價值的,也有各自的特點。人體內的器官分為實質性臟器和空腔臟器。實質性臟器的內部都是無菌的,包含有正常的生物組織,比如肝臟、脾臟。而空腔臟器,顧名思義,內部是空的,比如呼吸道、消化道(大腸、小腸)。

    在這些空腔臟器中,有一部分臟器的腔道粘膜表面是有細菌存在的,比如腸道,一般正常情況下,腸道粘膜表面存在有多種細菌,包括大腸桿菌,它們和一些益生菌共同生長,相互制約,形成一種平衡的穩態。而且腸道粘膜表面會持續分泌粘液,形成一個粘液保護屏障。在這多種保護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雖然腸道內有大量大腸桿菌生長,但它們並不能在區域性無限制繁殖,不能造成菌群失調,也就無法形成區域性感染灶,所以也就不會引起疾病啦。

    但是,如果進食了被大量大腸桿菌汙染的食物,大腸桿菌進入上消化道,除了被胃酸殺滅了部分,其餘剩下的細菌就可以在區域性異常繁殖,破壞平衡穩態,大量分泌內毒素,內毒素被吸收入血後,就出現了腹痛、腹脹、腹瀉等一系列炎症表現。

  • 2 # 中醫隨感

    腸道內細菌的確非常多,一般來講,可以被培養到的的有400多種。我們將其分為三類:

    ①益生菌,主要是各種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合成多種維生素,參與食物的消化吸收,促進腸道蠕動,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長,分解有害、有毒物質等。酸奶中所含的各種菌即是此類,另外治療腹瀉的藥物,雙歧桿菌,地衣芽孢桿菌等也屬此類。

    ②中性菌,具有雙重作用的細菌,一般情況下對人類無害或有益,在特定的條件下會產生害處。您所說的大腸桿菌即是此類,還有腸球菌等。當然細菌的種植部位不同,其作用也不同。

    根據數量及作用,可分為優勢菌群,次要菌群。優勢菌群主導腸道內環境及狀態。

    總得來說,腸道內細菌對人體是必須的,有益的。從吸收營養的角度看,可以說,是有腸道內菌群完成的,如果沒有這些細菌,人類完不成吸收和合成(維生素等)工作。生命難以為繼。

  • 3 # 大腦梗知識

    所以說人體是一個超級生物體。正常情況下,人體的細菌處於一個相對平衡狀態,細菌從人體吸取能量物質,也釋放物質進入人體並影響人體。甚至有人說腸道是第二大腦,現在也有人用細菌進行疾病的治療,說明細菌真的很重要。細菌根據在腸道內不同的生理功能被分為三大類:共生菌、條件致病菌和病原菌。

    現在大家常聽說的乳酸桿菌、雙歧桿菌就是有益菌;條件致菌就是平時和諧相處,沒有脾氣,但在某些情況下容易發脾氣的細菌,大腸桿菌、沙門菌就是致病菌,他們可以不發作主要是因為有共生菌的限制

    如果人自己作自己,吃壞了東西,熬夜,受涼等原因,就會傷害共生菌,這種限制作用弱了,致病菌就容易發病。尤其是使用抗生素後,雖然不好的細菌也被殺滅了,好的細菌也被消滅了,對人體危害很大

  • 4 # 三七醬papapa

    腸道桿菌是一群生物學性狀相似的有動力或無動力的革蘭陰性無芽孢桿菌,腸道桿菌感染是透過糞—口傳播途徑進行傳播的,即細菌隨糞便排出汙染環境,再透過各種媒介和食物等經口進入人體,引起疾病。

    大多數腸道桿菌是正常人體腸道的正常菌群,並能為宿主提供一些具有營養作用的合成代謝產物,如產生維生素供機體需要。

    只是在宿主免疫力低下時可以引起疾病,故稱條件致病菌,主要引起人類腸道傳染病。

    如大腸桿菌引起腸道外感染,如敗血症、泌尿道感染、膽囊炎等,還能引起胃腸炎等腹瀉性疾病。

    傷寒桿菌引起腸熱症,包括傷寒和副傷寒。

    痢疾桿菌主要破壞腸粘膜,可形成腸道的炎症和潰瘍,產生典型的膿血黏液便。所致疾病為細菌性痢疾,可以傳染他人。

  • 5 # 青島內參

    人,本身就是一個生物集合體,就是由幾百億活體細胞、細菌等組合而成。沒有哪一樣,或者哪一樣失去平衡,都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何必用“消滅”這個邏輯呢?

  • 6 # 生命召集令

    吃進去的飲食物在經過胃液的初步消化後,強酸性胃液會使大部分細菌或者寄生蟲失去活性,這些被初步處理過的食糜會進入到腸道,膽鹽除了參與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過程,也會殺滅大量細菌。一般情況下,腸道內的菌群處於平衡狀態,和人體是一個共生的和諧關係,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但是如果殘留在飲食物裡面的微生物沒有在口腔和胃的處不消化過程中被殺滅,那麼,它們就會進去腸道,可以激發起腸道的自我保護機制,那就是腸道屏障的主要作用。

    每種微生物都有其自身的生理特性和毒性,為避免這些內源性微生物及其所分泌的毒素對身體產生的危害,腸道會開啟自己獨特的防禦體系,這些主要由腸道的機械屏障、生物屏障、免疫屏障、化學屏障和腸蠕動構成。

    腸道的完整性會將食糜和各種微生物包裹在腸道內,不會使它們侵入腸外組織,這是該屏障的最基本結構;腸粘膜上皮細胞所分泌的粘液、消化液等和腸內的原著菌群會產生大量抑菌物質,對外來菌群和過度繁殖的腸內菌群有一定的殺滅作用;與腸道相關的各種免疫腺體或細胞會產生免疫型抗體和防禦素,及時將外來微生物殺死;腸道的特殊運動會促使內容物不斷向肛門方向運動,將糟粕及微生物及時排出體外,防止微生物大量繁殖,這就是整個腸道屏障的大致作用。

    在腸道屏障發揮作用的過程中,腸道會產生多種胃腸肽類物質,會及時修復損傷的腸上皮細胞,調節整個胃腸道的物質轉運、分泌等過程。一般情況下,腸道屏障會持續保持的防禦狀態,如果突然暴發外來菌群的侵擾,超出了胃腸屏障的防禦範圍,就會出現症狀,比如痢疾桿菌引起的腹瀉呈赤白膿血便。因此,腸道里的大腸桿菌是不會侵入到腸外組織作祟的。

    本期答主:王澤,醫學碩士

  • 7 # HealthCrew

    首先這個問題需要在人體健康的前提下討論,腸道微生物指寄居在人類腸道內微生物群落的總稱,包括細菌、古細菌和單細胞真核生物等,與腸道環境共同構成了一個巨大而複雜的生態系統。人類的腸道是一個營養豐富的微環境,承載的細菌數量高達100萬億(10 14 )個,超過人體自身細胞數的10倍。腸道內的細菌總重量達1.5 kg,相當於正常人體肝臟的重量。根據人體腸道微生物對機體的影響,將其分為三大類:共生菌、條件致病菌和致病菌。共生菌形成的正常菌群,在維持腸道微環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具有多種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1)能夠促進腸道黏膜血管生成,保護腸道黏膜;(2)刺激機體免疫系統發育;(3)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合成對人體有益的維生素。若正常菌群結構(種類、數量、位置等)發生改變,則可能打破微環境平衡,引起疾病。健康個體腸道內的菌群按一定比例組合,各細菌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維持一定數量和比例的生態平衡,一旦機體內外環境發生變化導致生態平衡破壞,比如年老體弱、危重症、免疫抑制治療和放化療患者,尤其是長期大量應用抗生素的患者,腸道有益菌被抑制,致病菌生長,從而引起菌群失調,表現出腹痛腹瀉等症狀,目前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與人類諸多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比如抗生素相關腹瀉、炎症性腸病、腸易激綜合徵、結直腸癌,以及心理精神疾病如自閉症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判斷手機貼膜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