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認為交響樂高不可攀,無法理解。殊不知,它像文章一樣,也有深淺之分,只要懂得欣賞方法,入門是不難的。因為它所反映和描寫的畢竟是人類的生活和人類的思想感情,普通的人,入了門,就可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深到漸入佳境。當然在欣賞較高深的交響樂時,需具備一定的、相應的生活經歷和較高的文化水平,“必須用自己的經驗、印象和知識的積累去補充”。
交響樂中有一類叫“音畫”的,以描寫自然界及生活的景物為主要內容,比較通俗易懂。如俄國的作曲家莫索爾斯基的《展覽會中的圖畫》、德國大作曲家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樂》,都可以說是這一類作品。欣賞這些作品,加上豐富的想象,無形之中,就可得到概念性的聯想———大自然多美好、生活多有趣,萬物生長不息。
交響樂中有一類叫“舞曲”,它的民族風格極濃,樂曲比較短小,感情比較單純,旋律也比較清楚,大多描寫風俗性的節日歡樂活動,有載歌載舞的特點。也有從舞劇中剪取片斷成為單獨的器樂曲。此類交響舞曲,易於理解,很快地就能普及起來,如奧地利的約翰·施特勞斯的四百餘首圓舞曲,法國拉威爾作的《波萊羅舞曲》,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德國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中國作曲家的《瑤族舞曲》等等,都屬於交響舞曲。
在交響樂曲中,有一類有故事情節的,一般均有標題或每樂章有小標題。此類樂曲大多取材於民間熟悉的、廣泛流傳的戲劇、詩歌、傳說、神話、小說、故事等,如法國比才的《卡門組曲》並不像戲劇、文學、詩歌、曲藝、電影、電視那樣,從視覺上、語言上為欣賞者提供具體的人物形象或情節,而是發揮音樂的功能,以抒發人物的細緻內心感情為主要手段,讓聽者從心靈上去感受。
在交響樂中,有一類無故事情節的,也不描寫景色,但它透過音樂手段,反映了人們非常細膩的、豐富的、變化多端的感情起伏。此類音樂無標題,反映的是某個特定的社會中,人們對社會的看法和希望。如貝多芬的《英雄》《命運》《合唱》交響樂,柴可夫斯基的《第五》《悲愴》交響樂等等。欣賞這類交響樂,聽者必須對作曲者所處時代、環境、經歷、遭遇、身世等等有所瞭解,同時還要了解他寫作此曲時的動機以及樂曲的基本內容。如此,在聽音樂時,聽者就能隨著樂曲感情的起伏變幻,而在內心得到一種訊號,隨著樂曲之樂而樂,悲而悲,憤而憤,並轉化成哲理概念。
在欣賞交響樂時,假如欣賞者同時具備某些音樂上的基本知識,如曲體、調式、主題的變化和發展、配器、表現手法、調性色彩對比等等,那麼,就可得到更豐富的知識和美的享受。
在精彩浩淼的音樂世界裡,交響樂恐怕是最讓人愛恨交織、取捨兩難的了。因為在大眾的觀念了,他是高雅的、嚴肅的、讓人望而卻步的。其實交響樂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遠。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欣賞方法,聽懂交響樂是一點都不難的。 尼采說:“沒有音樂,生命是沒有價值的,而交響樂是音樂中的音樂,是音樂中神聖的殿堂,而且它具有博大的、高遠的、深厚的精神境界。”確實,在很多人眼裡,交響樂很高雅,其實,它一點都不難接近。對初次欣賞交響樂的人說,瞭解交響樂的結構是聽懂它的第一步。
開始的樂章是整部交響曲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一般是快速的奏鳴曲式(有時可以加上一段慢速度的引子),結構複雜、情緒嚴肅,確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調。
相對於結構複雜的第一樂章,第二樂章就要單純、親切的多——它的速度緩慢,富有歌唱性,旋律寬廣如歌,因此這一樂章往往成為全曲的抒情中心。
第三樂章是舞曲性樂章,所以這一部分的音樂速度又加快了,多采用小步舞曲,或者是詼諧曲,節奏歡快活躍、音樂富於變化,溫文爾雅的小布舞曲很有可能就會轉變成粗俗的舞曲,甚至是一支不像舞曲但充滿活力的曲子。
什麼事情到了快要結尾的時候,人們都想昇華一下,交響樂也不例外,所以它的最後一段樂章通常是帶有總結性的,音樂速度比第一樂章還快,而且一般會採用民間節日歡樂的場面,或者是勝利的頌歌來作為整部交響曲的結束。一般來說,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的《第三交響曲》就設有五個樂章,有的甚至只有兩個樂章,最為人熟悉的莫過於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了。 交響樂難懂,除了它蘊含的深厚精神內涵比較難琢磨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交響樂團的樂器結構很複雜。按照一般慣例,交響樂團是根據樂器發出的聲音和演奏的難度來進行排列的,由絃樂、木管、銅管、打擊樂這四組樂器組成。其中,絃樂器身居高位,是整個交響樂團的靈魂,相當於一桌美食的主菜。木管樂器隨後,銅管樂器其次,打擊樂器則排在最後。
絃樂器的組成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貝斯等,是交響樂隊中最富表現力的一組樂器。在撥絃裡有一招很高妙的手法,叫做巴托克撥絃,是匈牙利一個叫巴托克的作曲家將小提琴的演奏發揮到極致的演奏手法。什麼叫巴托克撥絃?我們知道,為體現一種美感,撥絃一般是在小提琴上輕輕地撥,但巴托克追求的是一種強烈而直接的效果,他用手指伸到弦裡面,把弦拋起來,透過非常強烈的彈力,讓弦打在琴板上發出一種極強急猛的聲音。
在絃樂器後面會設有兩排管樂器,而管樂器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木管樂器,一種是銅管樂器。木管是色彩性極富麗的一組樂器,大家最熟悉的有笛族、雙簧族、單簧族三類。笛族中的長笛音色非常美,長笛是金屬做的,那它為什麼也被歸類到木管樂器呢?因為它最早是由木管來演奏的,但透過金屬的製造工藝,樂器能發出更美的聲音,所以長笛演變成了一種由金屬來製造的木管樂器;雙簧管是雙簧族的高音樂器,音色非常美豔,有時也會有種悽婉的感覺,略帶鼻音。他在樂隊裡常常吹奏抒情如歌的旋律,故有“抒情女高音”之稱;單簧管是相對於雙簧管來說的,有的人還叫它做黑管,因為它通體黑色。單簧管的音色比雙簧管要更豐富一些,是木管組最富有豐富表情性的樂器。
接下來我們要說的是銅管樂器,包括圓號、小號、長號和大號。這類樂器,很多人在上學的時候就可能接觸過。比如小號,每個學校都有號鼓隊,樂器演奏的樂器中就有小號,它的穿透力非常強,即使是在轟隆震天的炮火中,只要激昂高亢的小號一吹,士兵馬上就振奮了,因為小號的特殊地位,所以它一般排在最後一排的中間;圓號被稱為“樂器裡的活化石”,音色低沉。在歐洲,人們狩獵時一般用的就是圓號,音色高亢。莊嚴壯麗而飽滿;最後要介紹的銅管組樂器是大號,它的體積非常大,所以對演奏者的要求比較高,身子骨單薄一點的,吹著吹著很有可能就被大號壓垮了。
有人說,交響樂就是為整個管絃樂隊所作的奏鳴曲,其實也不然,打擊樂器在管絃樂隊裡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成員,定音鼓是“老大”,它的任務是在演奏時將曲子帶入高潮,並將音樂的趣味性帶入曲子中。另外的成員,如排鍾、木琴、豎琴、大鼓、小鼓、三角鐵、響板、大鈸等,也是為了增強樂器的氣勢。我們所熟悉的雷公和電母就很好的解釋了打擊樂器在交響樂中充當的角色,颳風下雨時,雷公打的是大鼓,電母打的就是大鈸,氣勢壯麗而雄偉。
有些人認為交響樂高不可攀,無法理解。殊不知,它像文章一樣,也有深淺之分,只要懂得欣賞方法,入門是不難的。因為它所反映和描寫的畢竟是人類的生活和人類的思想感情,普通的人,入了門,就可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深到漸入佳境。當然在欣賞較高深的交響樂時,需具備一定的、相應的生活經歷和較高的文化水平,“必須用自己的經驗、印象和知識的積累去補充”。
交響樂中有一類叫“音畫”的,以描寫自然界及生活的景物為主要內容,比較通俗易懂。如俄國的作曲家莫索爾斯基的《展覽會中的圖畫》、德國大作曲家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樂》,都可以說是這一類作品。欣賞這些作品,加上豐富的想象,無形之中,就可得到概念性的聯想———大自然多美好、生活多有趣,萬物生長不息。
交響樂中有一類叫“舞曲”,它的民族風格極濃,樂曲比較短小,感情比較單純,旋律也比較清楚,大多描寫風俗性的節日歡樂活動,有載歌載舞的特點。也有從舞劇中剪取片斷成為單獨的器樂曲。此類交響舞曲,易於理解,很快地就能普及起來,如奧地利的約翰·施特勞斯的四百餘首圓舞曲,法國拉威爾作的《波萊羅舞曲》,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德國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中國作曲家的《瑤族舞曲》等等,都屬於交響舞曲。
在交響樂曲中,有一類有故事情節的,一般均有標題或每樂章有小標題。此類樂曲大多取材於民間熟悉的、廣泛流傳的戲劇、詩歌、傳說、神話、小說、故事等,如法國比才的《卡門組曲》並不像戲劇、文學、詩歌、曲藝、電影、電視那樣,從視覺上、語言上為欣賞者提供具體的人物形象或情節,而是發揮音樂的功能,以抒發人物的細緻內心感情為主要手段,讓聽者從心靈上去感受。
在交響樂中,有一類無故事情節的,也不描寫景色,但它透過音樂手段,反映了人們非常細膩的、豐富的、變化多端的感情起伏。此類音樂無標題,反映的是某個特定的社會中,人們對社會的看法和希望。如貝多芬的《英雄》《命運》《合唱》交響樂,柴可夫斯基的《第五》《悲愴》交響樂等等。欣賞這類交響樂,聽者必須對作曲者所處時代、環境、經歷、遭遇、身世等等有所瞭解,同時還要了解他寫作此曲時的動機以及樂曲的基本內容。如此,在聽音樂時,聽者就能隨著樂曲感情的起伏變幻,而在內心得到一種訊號,隨著樂曲之樂而樂,悲而悲,憤而憤,並轉化成哲理概念。
在欣賞交響樂時,假如欣賞者同時具備某些音樂上的基本知識,如曲體、調式、主題的變化和發展、配器、表現手法、調性色彩對比等等,那麼,就可得到更豐富的知識和美的享受。
在精彩浩淼的音樂世界裡,交響樂恐怕是最讓人愛恨交織、取捨兩難的了。因為在大眾的觀念了,他是高雅的、嚴肅的、讓人望而卻步的。其實交響樂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遠。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欣賞方法,聽懂交響樂是一點都不難的。 尼采說:“沒有音樂,生命是沒有價值的,而交響樂是音樂中的音樂,是音樂中神聖的殿堂,而且它具有博大的、高遠的、深厚的精神境界。”確實,在很多人眼裡,交響樂很高雅,其實,它一點都不難接近。對初次欣賞交響樂的人說,瞭解交響樂的結構是聽懂它的第一步。
開始的樂章是整部交響曲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一般是快速的奏鳴曲式(有時可以加上一段慢速度的引子),結構複雜、情緒嚴肅,確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調。
相對於結構複雜的第一樂章,第二樂章就要單純、親切的多——它的速度緩慢,富有歌唱性,旋律寬廣如歌,因此這一樂章往往成為全曲的抒情中心。
第三樂章是舞曲性樂章,所以這一部分的音樂速度又加快了,多采用小步舞曲,或者是詼諧曲,節奏歡快活躍、音樂富於變化,溫文爾雅的小布舞曲很有可能就會轉變成粗俗的舞曲,甚至是一支不像舞曲但充滿活力的曲子。
什麼事情到了快要結尾的時候,人們都想昇華一下,交響樂也不例外,所以它的最後一段樂章通常是帶有總結性的,音樂速度比第一樂章還快,而且一般會採用民間節日歡樂的場面,或者是勝利的頌歌來作為整部交響曲的結束。一般來說,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的《第三交響曲》就設有五個樂章,有的甚至只有兩個樂章,最為人熟悉的莫過於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了。 交響樂難懂,除了它蘊含的深厚精神內涵比較難琢磨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交響樂團的樂器結構很複雜。按照一般慣例,交響樂團是根據樂器發出的聲音和演奏的難度來進行排列的,由絃樂、木管、銅管、打擊樂這四組樂器組成。其中,絃樂器身居高位,是整個交響樂團的靈魂,相當於一桌美食的主菜。木管樂器隨後,銅管樂器其次,打擊樂器則排在最後。
絃樂器的組成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貝斯等,是交響樂隊中最富表現力的一組樂器。在撥絃裡有一招很高妙的手法,叫做巴托克撥絃,是匈牙利一個叫巴托克的作曲家將小提琴的演奏發揮到極致的演奏手法。什麼叫巴托克撥絃?我們知道,為體現一種美感,撥絃一般是在小提琴上輕輕地撥,但巴托克追求的是一種強烈而直接的效果,他用手指伸到弦裡面,把弦拋起來,透過非常強烈的彈力,讓弦打在琴板上發出一種極強急猛的聲音。
在絃樂器後面會設有兩排管樂器,而管樂器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木管樂器,一種是銅管樂器。木管是色彩性極富麗的一組樂器,大家最熟悉的有笛族、雙簧族、單簧族三類。笛族中的長笛音色非常美,長笛是金屬做的,那它為什麼也被歸類到木管樂器呢?因為它最早是由木管來演奏的,但透過金屬的製造工藝,樂器能發出更美的聲音,所以長笛演變成了一種由金屬來製造的木管樂器;雙簧管是雙簧族的高音樂器,音色非常美豔,有時也會有種悽婉的感覺,略帶鼻音。他在樂隊裡常常吹奏抒情如歌的旋律,故有“抒情女高音”之稱;單簧管是相對於雙簧管來說的,有的人還叫它做黑管,因為它通體黑色。單簧管的音色比雙簧管要更豐富一些,是木管組最富有豐富表情性的樂器。
接下來我們要說的是銅管樂器,包括圓號、小號、長號和大號。這類樂器,很多人在上學的時候就可能接觸過。比如小號,每個學校都有號鼓隊,樂器演奏的樂器中就有小號,它的穿透力非常強,即使是在轟隆震天的炮火中,只要激昂高亢的小號一吹,士兵馬上就振奮了,因為小號的特殊地位,所以它一般排在最後一排的中間;圓號被稱為“樂器裡的活化石”,音色低沉。在歐洲,人們狩獵時一般用的就是圓號,音色高亢。莊嚴壯麗而飽滿;最後要介紹的銅管組樂器是大號,它的體積非常大,所以對演奏者的要求比較高,身子骨單薄一點的,吹著吹著很有可能就被大號壓垮了。
有人說,交響樂就是為整個管絃樂隊所作的奏鳴曲,其實也不然,打擊樂器在管絃樂隊裡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成員,定音鼓是“老大”,它的任務是在演奏時將曲子帶入高潮,並將音樂的趣味性帶入曲子中。另外的成員,如排鍾、木琴、豎琴、大鼓、小鼓、三角鐵、響板、大鈸等,也是為了增強樂器的氣勢。我們所熟悉的雷公和電母就很好的解釋了打擊樂器在交響樂中充當的角色,颳風下雨時,雷公打的是大鼓,電母打的就是大鈸,氣勢壯麗而雄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