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化是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減輕勞動強度,促進我市糖業發展的關鍵。而甘蔗收穫環節是甘蔗生產中勞動強度最大、費工費時最多、成本最高的作業環節,更是制約甘蔗生產機械化的瓶頸,已成為甘蔗生產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甘蔗收穫機械化發展現狀
甘蔗機械化收穫技術是指使用甘蔗聯合或分段式收穫機械進行甘蔗收穫作業的技術,甘蔗聯合收穫機可一次性完成伏倒、切梢、切割、喂入、輸送(切段)、蔗葉分離和升運裝車的聯合作業,適合大面積、地勢平坦、規模化種植的蔗田收穫。採用甘蔗收穫機械化技術可以大幅度減輕勞動強度,節省勞動力,提高工效,降低生產成本,用機械化收穫蔗頭留茬低,有利於低位分櫱,萌發和分櫱多,蔗芽整齊粗壯,提高甘蔗產量,有利於促進甘蔗規模化經營和農業產業化發展。據測算,1臺凱斯A4000甘蔗聯合收割機配套2臺田間收集機,正常情況下每天可收穫甘蔗100噸以上,可提高工效40倍以上,按機收甘蔗95元/噸與人工砍收+機械裝載135元/噸(按人工每天收0.8噸,機械裝載15元/噸計算)對比,可節約成本40元/噸,畝產甘蔗8噸可節約收穫成本320元/畝。2017/2018年榨季,崇左市引進凱斯、科利亞、迪爾、辰漢、松元等17個品牌153臺甘蔗聯合收割機進駐作業,比上年同期增19臺,收割甘蔗約14.2萬畝73.24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110%,機收面積創歷史新高。但僅佔2017年“雙高”基地建設面積38.2萬畝17.7%,而甘蔗機械化深耕松已達100%,機械化種植達60%以上。因此,機械化收穫仍是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短板”,又是甘蔗生產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收入的主要環節,解決甘蔗收穫機械化問題是促進我市糖業發展的關鍵。
二、甘蔗收穫機械化生產存在的若干問題
目前,經過多年甘蔗收穫機械化試驗示範推廣,甘蔗機械化耕種技術體系和機型已基本成熟,但機械收穫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缺乏先進適用的甘蔗收穫機械。2017/2018年進行收穫作業的收穫機械有國外的凱斯A4000和A8000、迪爾、松元,中國產的辰漢、中首信、中聯重科等收穫機械,跟蹤調查採集相關資料,發現國外甘蔗收穫機械價格昂貴、體形龐大,只能在地勢平坦部分蔗區使用。國內自主研發的機械技術性能還不能滿足生產實際需要,適應性、可靠性有待提高,技術性能有待進一步改進。比如:整杆式甘蔗聯合收穫機工作效能不穩定,作業效率低,對倒伏嚴重甘蔗收穫效果較差,含雜率高等,目前已經被淘汰。而切段式甘蔗聯合收穫機雖然能收割倒伏的甘蔗,但其含雜率高,且需在24小時內進廠壓榨,目前我市加工企業的生產能力一般不能完全滿足此要求,同時也存在宿根蔗破頭率高、損失率高的缺點。
(二)農機與農藝相互融合不夠。蔗區自然條件及農民傳統種植模式不適應甘蔗收穫機械化作業的要求。單家獨戶種植甘蔗、種植規模化程度低、蔗地不規則、坡度大、機耕道路欠完善、種植行距等,不適應甘蔗聯合收割機作業需要。另外又缺少正確的科學管理和技術指導以及自然條件的影響,適合機械化生產的高糖高產、宿根效能好、抗倒伏、易脫葉的品種少。農藝不適合機械生產,無法發揮機械化作業規模化優勢。
(三)地理條件和生產體制的限制。甘蔗種植除少部分土地流轉,實行規模化經營外,其餘大部分都是農戶自主經營,地塊大小不一、規模小且一地多戶,不適應大型收穫機械進行收穫作業;農戶、糖廠、機械化專業服務隊各自的利潤分配難平衡,蔗糖收穫產業關鍵的生產體制難協調,地理條件和生產體制的限制給全面大規模推行甘蔗機械化技術來來很大阻力。
(四)機械收穫與製糖企業現行收購甘蔗質量標準和砍收制度之間不協調。甘蔗聯合收割機收穫的甘蔗含雜率在5%-10%之間,達不到現行原料蔗質量標準要求。目前,製糖企業要求入廠的原料蔗含雜率在3%以內,機收甘蔗含雜率難於滿足製糖企業要求,同時,製糖企業實行區域和定量收運制度,也制約了甘蔗聯合收割機的應用。
三、發展甘蔗收穫機械化的對策
要繼續將甘蔗“雙高”基地建設列入“十三五”期間重點工作,促進糖業“二次創業”,穩住蔗糖支柱產業地位。為此,我們必須進一步充分認識甘蔗生產機械化遇到的關鍵性問題和困難,堅持問題導向,有目的地針對甘蔗機械化收穫這個“短板”進行研究,找出辦法和對策,及時有效地加以解決,努力實現甘蔗機械化收穫新突破,促進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
(一)加快機械試驗示範及適應性推廣應用。繼續開展適用機械的試驗示範,重點支援智慧化預切式甘蔗種植機,聯合收穫機械,支援一批中、小型甘蔗種植機、中耕培土機、收穫、收集搬運機械等技術升級和試驗、示範。對引進的各類甘蔗機械進行實地檢測,適合我市地理條件的甘蔗機械及時進行推廣。加快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園建設,收集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相關資料,為我市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提供科學依據,達到節本增效的目標。
(二)強化土地整合,推行標準化、規模化經營,改善機收作業環境。為滿足大中型甘蔗收穫機作業的要求,必須從地塊入手進行土地整治,為機械收穫提供良好的作業環境。要繼續打造和推廣扶綏縣渠蘆農民合作社的甘蔗生產經營模式,鼓勵農民以土地入股、資金入股等方式加入合作社,透過由合作社實施統一標準、統一耕種、統一管理、統一收割、統一分紅等“五個統一”推進甘蔗生產合作化經營。推行“政府+製糖企業”、“公司+家庭農場”經營管理模式,實現耕、種、管、收等甘蔗生產的各個環節機械化。同時加快“雙高”基地機械化區域服務中心試點專案建設,開展高效機械化模式試驗示範及機具改進、新機具新技術試用試驗,補齊甘蔗生產收穫機械化“短板”。
(三)進一步促進農機農藝融合。降低甘蔗生產成本,增加收入是農機農藝的融合最終目標,是突破甘蔗機械化收穫的重要環節之一。我們以建立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基地為切入點,加快農機農藝的融合,逐步推廣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一是推廣適宜機收的蔗種,加強對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加快適宜機收品種的引進、研發、試驗、選育,示範及推廣。同時鼓勵“雙高”基地種植業主就近自建基地,繁育適宜機械作業的自用蔗種。二是推行蔗地標準化種植,在連片地塊內統一種植時間、種植行距、統一下種等標準化種植模式,便於機械化收穫。三是加強宿根蔗的管理及機械中耕培土。引導種植業主在甘蔗收穫後及時開展機械破壟松蔸、機械行間深松作業,改善蔗地質量,增加甘蔗產量。加快推廣應用大中型中耕培土機進行施肥培土,提高培地質量,改善機收作業條件。
(四)保障糖料蔗進廠和加工順暢。加強規劃指導,加快製糖企業卸蔗平臺、蔗槽等處理工藝及裝置的升級改造,形成高效自卸和清選系統,有利於機收糖料蔗進廠壓榨。各製糖企業要加快原料蔗入廠技術改造,儘快完成卸料槽和卸車平臺的改造工作,保證機收甘蔗能夠順利入廠卸車;並採取機收甘蔗入廠“綠色”通道、機收作業補貼和機收甘蔗扣雜降低3%、補助機收運輸等多項措施,開啟甘蔗機收突破口。
機械化是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減輕勞動強度,促進我市糖業發展的關鍵。而甘蔗收穫環節是甘蔗生產中勞動強度最大、費工費時最多、成本最高的作業環節,更是制約甘蔗生產機械化的瓶頸,已成為甘蔗生產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甘蔗收穫機械化發展現狀
甘蔗機械化收穫技術是指使用甘蔗聯合或分段式收穫機械進行甘蔗收穫作業的技術,甘蔗聯合收穫機可一次性完成伏倒、切梢、切割、喂入、輸送(切段)、蔗葉分離和升運裝車的聯合作業,適合大面積、地勢平坦、規模化種植的蔗田收穫。採用甘蔗收穫機械化技術可以大幅度減輕勞動強度,節省勞動力,提高工效,降低生產成本,用機械化收穫蔗頭留茬低,有利於低位分櫱,萌發和分櫱多,蔗芽整齊粗壯,提高甘蔗產量,有利於促進甘蔗規模化經營和農業產業化發展。據測算,1臺凱斯A4000甘蔗聯合收割機配套2臺田間收集機,正常情況下每天可收穫甘蔗100噸以上,可提高工效40倍以上,按機收甘蔗95元/噸與人工砍收+機械裝載135元/噸(按人工每天收0.8噸,機械裝載15元/噸計算)對比,可節約成本40元/噸,畝產甘蔗8噸可節約收穫成本320元/畝。2017/2018年榨季,崇左市引進凱斯、科利亞、迪爾、辰漢、松元等17個品牌153臺甘蔗聯合收割機進駐作業,比上年同期增19臺,收割甘蔗約14.2萬畝73.24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110%,機收面積創歷史新高。但僅佔2017年“雙高”基地建設面積38.2萬畝17.7%,而甘蔗機械化深耕松已達100%,機械化種植達60%以上。因此,機械化收穫仍是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短板”,又是甘蔗生產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收入的主要環節,解決甘蔗收穫機械化問題是促進我市糖業發展的關鍵。
二、甘蔗收穫機械化生產存在的若干問題
目前,經過多年甘蔗收穫機械化試驗示範推廣,甘蔗機械化耕種技術體系和機型已基本成熟,但機械收穫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缺乏先進適用的甘蔗收穫機械。2017/2018年進行收穫作業的收穫機械有國外的凱斯A4000和A8000、迪爾、松元,中國產的辰漢、中首信、中聯重科等收穫機械,跟蹤調查採集相關資料,發現國外甘蔗收穫機械價格昂貴、體形龐大,只能在地勢平坦部分蔗區使用。國內自主研發的機械技術性能還不能滿足生產實際需要,適應性、可靠性有待提高,技術性能有待進一步改進。比如:整杆式甘蔗聯合收穫機工作效能不穩定,作業效率低,對倒伏嚴重甘蔗收穫效果較差,含雜率高等,目前已經被淘汰。而切段式甘蔗聯合收穫機雖然能收割倒伏的甘蔗,但其含雜率高,且需在24小時內進廠壓榨,目前我市加工企業的生產能力一般不能完全滿足此要求,同時也存在宿根蔗破頭率高、損失率高的缺點。
(二)農機與農藝相互融合不夠。蔗區自然條件及農民傳統種植模式不適應甘蔗收穫機械化作業的要求。單家獨戶種植甘蔗、種植規模化程度低、蔗地不規則、坡度大、機耕道路欠完善、種植行距等,不適應甘蔗聯合收割機作業需要。另外又缺少正確的科學管理和技術指導以及自然條件的影響,適合機械化生產的高糖高產、宿根效能好、抗倒伏、易脫葉的品種少。農藝不適合機械生產,無法發揮機械化作業規模化優勢。
(三)地理條件和生產體制的限制。甘蔗種植除少部分土地流轉,實行規模化經營外,其餘大部分都是農戶自主經營,地塊大小不一、規模小且一地多戶,不適應大型收穫機械進行收穫作業;農戶、糖廠、機械化專業服務隊各自的利潤分配難平衡,蔗糖收穫產業關鍵的生產體制難協調,地理條件和生產體制的限制給全面大規模推行甘蔗機械化技術來來很大阻力。
(四)機械收穫與製糖企業現行收購甘蔗質量標準和砍收制度之間不協調。甘蔗聯合收割機收穫的甘蔗含雜率在5%-10%之間,達不到現行原料蔗質量標準要求。目前,製糖企業要求入廠的原料蔗含雜率在3%以內,機收甘蔗含雜率難於滿足製糖企業要求,同時,製糖企業實行區域和定量收運制度,也制約了甘蔗聯合收割機的應用。
三、發展甘蔗收穫機械化的對策
要繼續將甘蔗“雙高”基地建設列入“十三五”期間重點工作,促進糖業“二次創業”,穩住蔗糖支柱產業地位。為此,我們必須進一步充分認識甘蔗生產機械化遇到的關鍵性問題和困難,堅持問題導向,有目的地針對甘蔗機械化收穫這個“短板”進行研究,找出辦法和對策,及時有效地加以解決,努力實現甘蔗機械化收穫新突破,促進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
(一)加快機械試驗示範及適應性推廣應用。繼續開展適用機械的試驗示範,重點支援智慧化預切式甘蔗種植機,聯合收穫機械,支援一批中、小型甘蔗種植機、中耕培土機、收穫、收集搬運機械等技術升級和試驗、示範。對引進的各類甘蔗機械進行實地檢測,適合我市地理條件的甘蔗機械及時進行推廣。加快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園建設,收集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相關資料,為我市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提供科學依據,達到節本增效的目標。
(二)強化土地整合,推行標準化、規模化經營,改善機收作業環境。為滿足大中型甘蔗收穫機作業的要求,必須從地塊入手進行土地整治,為機械收穫提供良好的作業環境。要繼續打造和推廣扶綏縣渠蘆農民合作社的甘蔗生產經營模式,鼓勵農民以土地入股、資金入股等方式加入合作社,透過由合作社實施統一標準、統一耕種、統一管理、統一收割、統一分紅等“五個統一”推進甘蔗生產合作化經營。推行“政府+製糖企業”、“公司+家庭農場”經營管理模式,實現耕、種、管、收等甘蔗生產的各個環節機械化。同時加快“雙高”基地機械化區域服務中心試點專案建設,開展高效機械化模式試驗示範及機具改進、新機具新技術試用試驗,補齊甘蔗生產收穫機械化“短板”。
(三)進一步促進農機農藝融合。降低甘蔗生產成本,增加收入是農機農藝的融合最終目標,是突破甘蔗機械化收穫的重要環節之一。我們以建立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基地為切入點,加快農機農藝的融合,逐步推廣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一是推廣適宜機收的蔗種,加強對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加快適宜機收品種的引進、研發、試驗、選育,示範及推廣。同時鼓勵“雙高”基地種植業主就近自建基地,繁育適宜機械作業的自用蔗種。二是推行蔗地標準化種植,在連片地塊內統一種植時間、種植行距、統一下種等標準化種植模式,便於機械化收穫。三是加強宿根蔗的管理及機械中耕培土。引導種植業主在甘蔗收穫後及時開展機械破壟松蔸、機械行間深松作業,改善蔗地質量,增加甘蔗產量。加快推廣應用大中型中耕培土機進行施肥培土,提高培地質量,改善機收作業條件。
(四)保障糖料蔗進廠和加工順暢。加強規劃指導,加快製糖企業卸蔗平臺、蔗槽等處理工藝及裝置的升級改造,形成高效自卸和清選系統,有利於機收糖料蔗進廠壓榨。各製糖企業要加快原料蔗入廠技術改造,儘快完成卸料槽和卸車平臺的改造工作,保證機收甘蔗能夠順利入廠卸車;並採取機收甘蔗入廠“綠色”通道、機收作業補貼和機收甘蔗扣雜降低3%、補助機收運輸等多項措施,開啟甘蔗機收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