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51921813817

    江西南昌市的滕王閣、湖南嶽陽市的岳陽樓和湖北武漢市的黃鶴樓被人們譽為“江南三大名樓”.

    樓閣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建築,“樓,重房也”;“閣,樓也”。這就是說,樓閣一般都是兩層或兩層以上的建築,且都以木質為主要結構。在中國古代,不管是佛、道、儒這些宗教門派,還是皇家貴族,都把樓閣看作是神聖、尊貴和威嚴的象徵。在修建的眾多樓閣中用於觀景、賞景的樓閣很多,也分佈很廣,南方有,北方也有,但是南方居多。這些樓閣一般臨水而建,湖光山色,波光粼粼,景色秀美。所以,這些樓閣也是文人雅士們匯聚之所,許多文學名篇也因這些樓閣而誕生,而這些樓閣也因這些文章的流傳而聲名遠揚。當然比較有代表性的要數被稱為江南三大名樓的滕王閣、黃鶴樓和岳陽樓了。

    滕王閣

    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市贛江之濱的滕王閣,自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建成之後,歷經磨難。在建閣至今的1300多年中屢毀屢建,而每次重修,不但都能夠再現古閣的風姿,而且規模也是越建越大。1926年滕王閣最後一次被毀於北洋軍閥鄧如琢手中。1983年10月1日正式開始了第29次滕王閣的重修工作,1989年落成。新閣共9層,高57.5米,是一座大型的仿宋建築,也是江南三大名樓中最高的樓閣。在閣的第六層東西兩面,各掛著寫有“滕王閣”三字的大匾,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字型;閣的三個明層四周,均建有平座欄杆,以供遊人遠眺;在第五層的屏壁上,還鑲嵌著銅製的王勃《滕王閣序》碑;在滕王閣的門柱上,還有毛澤東親筆手書的《滕王閣序》中的佳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唐高宗永徽四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嬰任洪州刺使時所建滕王閣的初期,也只是將此閣作為達觀貴人們上元觀燈、春日賞花、夏日納涼、九重登高、冬日賞雪、閣中品茶、聚餐飲酒、聽琴觀畫之場所。滕王閣修成22年之後,即唐上元二年(675年),著名青年文學家王勃應洪州都督閻伯嶼之邀,登閣赴宴,並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秋日登洪州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滕王閣從此名揚四海。唐代中丞御史王仲舒再次主持重修滕王閣完工後,還特邀了大文學家韓愈為此閣寫下了古今佳作《新修滕王閣記》一文;大詩人白居易的《鍾陵餞送》、杜牧的《懷鐘陵舊遊三首》、朱彝尊的《登滕王閣》等,至今還都為人們所傳誦。

    黃鶴樓

    今天我們看到的黃鶴樓,是1984年武漢市人民政府在她最後一次被燒燬(清光緒十年黃鶴樓因附近民房失火殃及而被毀掉)的一百週年之際重新修建的。她是一座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的建築,高51米,僅次於滕王閣,明面上看為5層,實際上還有五個夾層,共為十層。因修建武漢長江大橋而從原來的黃鵠磯移到了蛇山的高觀山上。黃鶴樓是現代武漢市的標誌和象徵。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東吳奪回荊州之後(公元223年)。最初建樓的目的是東吳為了防禦蜀漢劉備的來犯,作為觀察瞭望之用。歷史上對於黃鶴樓有很多有趣的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是,有一個姓辛的人家,在黃鵠磯上開了一個小酒館,他心地善良,生意做得很好。一次酒家熱情地招待了一個身著襤褸道袍的道士,並分文不收,而且一連幾天都是如此。一天道士酒後用橘子皮在牆上畫了一隻黃鶴,爾後兩手一拍,牆上的黃鶴竟跳到桌旁翩翩起舞。道士對這個姓辛的酒家說,畫只黃鶴替你們招攬生意,以報酒家的款待之情。從此以後,來此飲酒觀鶴的人越來越多,一連十年酒店生意興隆,顧客盈門。酒家也因此一天天地富裕起來。酒家為了感謝道士,用十年來賺下的銀兩在黃鵠磯上修建了一座樓閣。起初人們稱之為“辛氏樓”。後來,為了紀念道士和黃鶴改稱“黃鶴樓”。

    黃鶴樓在歷史上就是文人墨客匯聚的場所,並留下很多不朽名篇。唐代詩人崔顥的七律《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相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將黃鶴樓的地理、環境、傳說和樓的雄姿,訴說得淋漓盡致,以至於唐代大詩人李白到此之後,想寫詩讚頌黃鶴樓,因看到了崔顥的佳作,不得不發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感嘆。歷代登樓賦詩者很多,僅唐代就有崔顥、李白、王維、孟浩然、顧況、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杜牧等等。像李白所寫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全詩氣勢磅礴,情景交融,古往今來一直被人們所稱道。

    岳陽樓

    位於湖南省岳陽市洞庭湖西岸的岳陽樓,她是三國時期(公元215年)東吳將領魯肅為了對抗駐守荊州的蜀國大將關羽所修建的閱兵臺,當時稱為閱軍樓。據記載,這就是最早的岳陽樓的原型,也是江南三大名樓修建年代最早的樓閣。

    唐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中書令張說遭貶,謫戍嶽州(今岳陽市)。次年,張說便在魯肅的閱軍樓舊址上重建了一座樓閣,並正式定名為岳陽樓。

    北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大臣滕子京受排擠,被貶嶽州後,重修了岳陽樓。建成後,滕子京請當時的名臣、大文學家范仲淹寫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其中的“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後天下人之樂而樂”被中外廣為傳誦,亙古不衰。岳陽樓也與范仲淹的這篇《岳陽樓記》一起聲名遠播。

    說到這篇《岳陽樓記》還有一段故事。現在岳陽樓的一層和二層大廳中各鑲嵌著一塊用紫檀木雕刻的《岳陽樓記》。但為什麼一個樓裡要放兩塊同樣文章的碑刻呢?據說,《岳陽樓記》是清代乾隆年間大書法家張照的手筆,其書法、雕刻加之上乘的木質,堪稱世間佳品。後來當地有一位擅長書法的縣官,為了顯示自己,想借岳陽樓和范仲淹的這篇文章而使自己能夠名垂千史,便模仿了張照的筆跡,重抄寫了一篇《岳陽樓記》,也刻在質地同樣的木板上,就連字型的大小、形狀也與張照的《岳陽樓記》一模一樣。但是刻字匠對縣官的這種偷樑換柱的行為心懷不滿,而又不敢違抗,便將其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的“居”字的一撇故意刻得很細,使其與正常的字區分開。野心的縣官把張照的《岳陽樓記》拆下來,換上自己的,然後將張照的手書放在船上試圖運往別處,不料船行至洞庭湖中時,風浪大作,船翻於湖中,縣官和張照手書的《岳陽樓記》碑刻均落入水中,野心縣官被淹死。在以後洞庭湖的清淤中人們打撈上來了張照的《岳陽樓記》,因其雕刻於很好的木質之上,張照的手書沒有因水泡受到太大的損壞。由於縣官和張照的兩塊《岳陽樓記》的筆跡太相似了,都可為書法之珍品,所以真假兩塊《岳陽樓記》的碑刻就同時掛在岳陽樓的一層和二層了。

    現在我們看到的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惟一的一個木質結構的建築,她從清朝時期重修後,歷經百餘年加之幾十年的戰亂而沒有被毀。雖說樓的高度僅有19.72米,比滕王閣和黃鶴樓的規模小得多,但是這個屹立在洞庭湖邊上的古代建築,也可以說是江南三大名樓中惟一不是在建國後重新修建的,並且是保留完好的中國古代傳統建築風格的樓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低情商的男人8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