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的姓名、事蹟,我在“歷史上竹林七賢很有名,這七個人究竟都幹了些什麼?”這個問題上已有詳細的回答,可以參看,此不贅述。以下略談“建安七子”的有關事蹟。
建安七子指東漢末建安時期七位著名文人。他們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他的事蹟很多,可能最為人們熟知的是“孔融讓梨”的故事。
十歲,隨父詣京師洛陽。時河南尹李膺威望甚高,不妄接士賓客,敕守門人非當世名人及素有交往者,皆不得引入家中。孔融特意去拜訪李膺。他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君通家子弟。”守門人向李膺稟報。李膺很納悶,因為他從來沒聽說過孔融這個人。等孔融進來後,李膺問他曰:“你的祖父曾與我有恩?還是有交往呢?”孔融回答曰:“先君孔子與君先人老子同德比義,相師友,我與您是累世通家的交情啊。”座中的客人們紛紛讚歎孔融的回答很機智,也很貼切。太中大夫陳煒來到李膺家後,知道了這件事情,不以為然地說:“人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可能就很普通平凡了。”孔融馬上回應曰:“聽您說的話,你小時候肯定很聰明嘍?”眾人皆笑不可抑。成語“小時了了”即源出於此。
孔融第二個為世人熟知的故事,就是他年輕時,就基於義憤,藏匿受宦官迫害計程車大夫的事蹟。東漢後期,宦官迫害正直計程車大夫。其中一位叫張儉計程車人逃亡,去投奔他的好朋友,也就是孔融的哥哥孔褒。他來到孔家的時候,孔褒恰好不在家。時孔融年僅十二歲,張儉把他看成小孩子,所以沒有告訴他實情。融見其有窘色,謂曰:“兄雖在外,吾獨不能為君主邪?”因留舍之。後事洩,密就掩捕,儉脫走,官府於是將孔褒、孔融都抓捕關進監獄。孔融曰:“收留藏匿張儉,是我孔融做的主,應該判我刑。”孔褒曰:“張儉是來投奔我的,我雖不在家,但收留他並不是我弟弟的過錯,應該懲罰我。”官吏又拷問孔融的母親,孔母回答曰:“家事由家長決定,如果要治罪的話,應該懲治我。”一門爭死,郡縣疑不能決,於是將案情彙報到中央。皇帝最後決定懲治孔褒。融由是顯名,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齊聲稱。
獻帝都許,徵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歲餘,復拜太中大夫。寬容少忌,好士,喜誘益後進。及退閒職,賓客日盈其門。融聞人之善,若出諸己,言有可採,必演而成之,面告其短,而退稱所長,薦達賢士,多所獎進,知而未言,以為己過,故海內英俊皆信服之。曹操既積嫌忌,而郗慮復構成其罪,遂令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狀奏融。書奏,下獄棄市。時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誅。當官兵來抓捕時,孔融的二個兒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動。左右曰:“父執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成語“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即源出此處。
陳琳(?-217年),字孔璋,廣陵射陽人。東漢末年文學家。曾任大將軍何進主簿。東漢末年,宦官專權,迫害士人。何進欲誅諸宦官,太后不聽,
何進於是召四方猛將帥兵入京,欲以劫恐太后。琳諫之,何進不聽。終釀成何進被宦官所殺,董卓入京,廢黜少帝,遷都長安,殺戮官民等彌天大禍。
琳避難冀州,袁紹使典文章。曾替袁紹起草《討曹檄》,酣暢淋漓地痛罵曹操祖父三代及曹操種種大逆不道的劣跡:“司空曹操祖父騰,故中常侍,與左悺、徐璜並作妖孽,饕餮放橫,傷化虐人。父嵩,乞丐攜養,因臧買位,輿金替寶,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操贅閹遺醜,本無令德,僄狡鋒俠,好亂樂禍。……愚佻短慮,輕進易退,傷夷折衄,數喪師徒。……乘資跋扈,肆行酷烈,割剝元元,殘賢害善。……放志專行,威劫省禁,卑侮王僚,敗法亂紀,坐召三臺,專制朝政,爵賞由心,刑戮在口,所愛光五宗,所怨滅三族,群談者受顯誅,腹議者蒙隱戮,道路以目,百辟鉗口,尚書記期會,公卿充員品而已。……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毀突,無骸不露。身處三公之官,而行桀虜之態,汙國虐民,毒施人鬼。……歷觀古今書籍所載,貪殘虐烈無道之臣,於操為甚。……操豺狼野心,潛包禍謀,乃欲橈折棟樑,孤弱漢室,除忠害善,專為梟雄。”據說曹操患頭疼病,病發作時往往難以忍受。讀陳琳檄文後,大怒之下,頭疼病竟然不治而愈。《典略》則記載非陳琳所撰討曹操檄文。“琳作諸書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讀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數加厚賜。”袁氏敗,琳歸曹操。曹操謂曰:“卿昔為本初移書,但可罪狀孤而已,惡惡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琳謝罪,太祖愛其才而不咎。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微山兩城鎮)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曾祖父龔,祖父暢,皆為漢三公。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曰:“有異才,吾不如。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後因中原擾攘,至荊州依附劉表。表以粲貌寢而體弱通侻,不甚重之。表卒。粲勸表子琮投降曹操。魏國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識,問無不對。時舊儀廢弛,興造制度,粲恆典之。王粲記憶力超群,與人共行,讀道邊碑,人問曰:“卿能闇誦乎?”曰:“能。”背而誦之,不失一字。觀人圍釭,局壞,粲為覆之。釭者不信,以帊蓋局,使更以他局為之。用相比校,不誤一道。其強記默識如此。性善算,作算術,略盡其理。善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
徐幹(170年-217年),字偉長,北海(今山東濰坊市)人。漢末文學家、詩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詩、辭賦、政論著稱。代表作:《中論》。
徐幹墓
阮瑀(約165—212年),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尉氏縣)人,漢魏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曹操命陳琳、阮瑀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職掌公文撰寫。軍國書檄,多琳、瑀所作。有一次,曹操外出途中,命阮瑀於馬上撰文。撰成後,曹操閱讀,想修改修改,發現阮瑀匆忙顛沛情況下所撰寫的文章,竟然無法下筆修改。阮瑀的兒子,就是聲名顯赫的“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
應瑒(177—217年),字德璉,東漢汝南南頓(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人。東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曾任平原侯庶子,後為五官將文學。
劉楨(186―217),字公幹,東漢末年東平寧陽(今山東寧陽縣泗店鎮古城村)人。擅長作詩。其五言詩在當時負有盛名,後人將其與曹植並舉,稱為“曹劉”。曾因不敬罪被懲治:“(曹丕)嘗請諸文學,酒酣坐歡,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眾人鹹伏,而楨獨平視。曹操聞之,收楨,減死輸作。”
曹丕撰寫的《典論》,曾對七人有如下評論:“今之文人,魯國孔融、廣陵陳琳、山陽王粲、北海徐幹、陳留阮瑀、汝南應瑒、東平劉楨,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自以騁騏驥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粲長於辭賦。幹時有逸氣,然非粲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樓、槐賦、徵思,幹之玄猿、漏卮、圓扇、橘賦,雖張、蔡不過也,然於他文未能稱是。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俊也。應瑒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於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之儔也。”
竹林七賢的姓名、事蹟,我在“歷史上竹林七賢很有名,這七個人究竟都幹了些什麼?”這個問題上已有詳細的回答,可以參看,此不贅述。以下略談“建安七子”的有關事蹟。
建安七子指東漢末建安時期七位著名文人。他們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他的事蹟很多,可能最為人們熟知的是“孔融讓梨”的故事。
十歲,隨父詣京師洛陽。時河南尹李膺威望甚高,不妄接士賓客,敕守門人非當世名人及素有交往者,皆不得引入家中。孔融特意去拜訪李膺。他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君通家子弟。”守門人向李膺稟報。李膺很納悶,因為他從來沒聽說過孔融這個人。等孔融進來後,李膺問他曰:“你的祖父曾與我有恩?還是有交往呢?”孔融回答曰:“先君孔子與君先人老子同德比義,相師友,我與您是累世通家的交情啊。”座中的客人們紛紛讚歎孔融的回答很機智,也很貼切。太中大夫陳煒來到李膺家後,知道了這件事情,不以為然地說:“人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可能就很普通平凡了。”孔融馬上回應曰:“聽您說的話,你小時候肯定很聰明嘍?”眾人皆笑不可抑。成語“小時了了”即源出於此。
孔融第二個為世人熟知的故事,就是他年輕時,就基於義憤,藏匿受宦官迫害計程車大夫的事蹟。東漢後期,宦官迫害正直計程車大夫。其中一位叫張儉計程車人逃亡,去投奔他的好朋友,也就是孔融的哥哥孔褒。他來到孔家的時候,孔褒恰好不在家。時孔融年僅十二歲,張儉把他看成小孩子,所以沒有告訴他實情。融見其有窘色,謂曰:“兄雖在外,吾獨不能為君主邪?”因留舍之。後事洩,密就掩捕,儉脫走,官府於是將孔褒、孔融都抓捕關進監獄。孔融曰:“收留藏匿張儉,是我孔融做的主,應該判我刑。”孔褒曰:“張儉是來投奔我的,我雖不在家,但收留他並不是我弟弟的過錯,應該懲罰我。”官吏又拷問孔融的母親,孔母回答曰:“家事由家長決定,如果要治罪的話,應該懲治我。”一門爭死,郡縣疑不能決,於是將案情彙報到中央。皇帝最後決定懲治孔褒。融由是顯名,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齊聲稱。
獻帝都許,徵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歲餘,復拜太中大夫。寬容少忌,好士,喜誘益後進。及退閒職,賓客日盈其門。融聞人之善,若出諸己,言有可採,必演而成之,面告其短,而退稱所長,薦達賢士,多所獎進,知而未言,以為己過,故海內英俊皆信服之。曹操既積嫌忌,而郗慮復構成其罪,遂令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狀奏融。書奏,下獄棄市。時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誅。當官兵來抓捕時,孔融的二個兒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動。左右曰:“父執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成語“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即源出此處。
陳琳(?-217年),字孔璋,廣陵射陽人。東漢末年文學家。曾任大將軍何進主簿。東漢末年,宦官專權,迫害士人。何進欲誅諸宦官,太后不聽,
何進於是召四方猛將帥兵入京,欲以劫恐太后。琳諫之,何進不聽。終釀成何進被宦官所殺,董卓入京,廢黜少帝,遷都長安,殺戮官民等彌天大禍。
琳避難冀州,袁紹使典文章。曾替袁紹起草《討曹檄》,酣暢淋漓地痛罵曹操祖父三代及曹操種種大逆不道的劣跡:“司空曹操祖父騰,故中常侍,與左悺、徐璜並作妖孽,饕餮放橫,傷化虐人。父嵩,乞丐攜養,因臧買位,輿金替寶,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操贅閹遺醜,本無令德,僄狡鋒俠,好亂樂禍。……愚佻短慮,輕進易退,傷夷折衄,數喪師徒。……乘資跋扈,肆行酷烈,割剝元元,殘賢害善。……放志專行,威劫省禁,卑侮王僚,敗法亂紀,坐召三臺,專制朝政,爵賞由心,刑戮在口,所愛光五宗,所怨滅三族,群談者受顯誅,腹議者蒙隱戮,道路以目,百辟鉗口,尚書記期會,公卿充員品而已。……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毀突,無骸不露。身處三公之官,而行桀虜之態,汙國虐民,毒施人鬼。……歷觀古今書籍所載,貪殘虐烈無道之臣,於操為甚。……操豺狼野心,潛包禍謀,乃欲橈折棟樑,孤弱漢室,除忠害善,專為梟雄。”據說曹操患頭疼病,病發作時往往難以忍受。讀陳琳檄文後,大怒之下,頭疼病竟然不治而愈。《典略》則記載非陳琳所撰討曹操檄文。“琳作諸書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讀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數加厚賜。”袁氏敗,琳歸曹操。曹操謂曰:“卿昔為本初移書,但可罪狀孤而已,惡惡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琳謝罪,太祖愛其才而不咎。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微山兩城鎮)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曾祖父龔,祖父暢,皆為漢三公。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曰:“有異才,吾不如。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後因中原擾攘,至荊州依附劉表。表以粲貌寢而體弱通侻,不甚重之。表卒。粲勸表子琮投降曹操。魏國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識,問無不對。時舊儀廢弛,興造制度,粲恆典之。王粲記憶力超群,與人共行,讀道邊碑,人問曰:“卿能闇誦乎?”曰:“能。”背而誦之,不失一字。觀人圍釭,局壞,粲為覆之。釭者不信,以帊蓋局,使更以他局為之。用相比校,不誤一道。其強記默識如此。性善算,作算術,略盡其理。善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
徐幹(170年-217年),字偉長,北海(今山東濰坊市)人。漢末文學家、詩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詩、辭賦、政論著稱。代表作:《中論》。
徐幹墓
阮瑀(約165—212年),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尉氏縣)人,漢魏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曹操命陳琳、阮瑀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職掌公文撰寫。軍國書檄,多琳、瑀所作。有一次,曹操外出途中,命阮瑀於馬上撰文。撰成後,曹操閱讀,想修改修改,發現阮瑀匆忙顛沛情況下所撰寫的文章,竟然無法下筆修改。阮瑀的兒子,就是聲名顯赫的“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
應瑒(177—217年),字德璉,東漢汝南南頓(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人。東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曾任平原侯庶子,後為五官將文學。
劉楨(186―217),字公幹,東漢末年東平寧陽(今山東寧陽縣泗店鎮古城村)人。擅長作詩。其五言詩在當時負有盛名,後人將其與曹植並舉,稱為“曹劉”。曾因不敬罪被懲治:“(曹丕)嘗請諸文學,酒酣坐歡,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眾人鹹伏,而楨獨平視。曹操聞之,收楨,減死輸作。”
曹丕撰寫的《典論》,曾對七人有如下評論:“今之文人,魯國孔融、廣陵陳琳、山陽王粲、北海徐幹、陳留阮瑀、汝南應瑒、東平劉楨,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自以騁騏驥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粲長於辭賦。幹時有逸氣,然非粲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樓、槐賦、徵思,幹之玄猿、漏卮、圓扇、橘賦,雖張、蔡不過也,然於他文未能稱是。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俊也。應瑒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於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之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