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姚華興
-
2 # honest心理之家
調節情緒是應該的,因為情緒是多變的,需要我們覺察之後做出合理調節。而是否應該閉嘴,即停止情緒上的表達,我認為還是要講究該如何有效地表達,而不是硬性的制止。
日常生活中,情緒的調節是很必要的。有研究表明,人的情緒每天會有二百多種變化,說明情緒的變化頻率是很大的,如果不加以調節,可能會帶來很多身心方面和人際關係的潛在危害,並且影響我們生活質量。調節情緒的方法很多,比較實用的方法例如認知合理情緒法,即透過改變對事物的想法和看法,來改變自己的情緒,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在情緒的合理表達上,分為肯定式的主張和否定式的主張。肯定式的主張講的是“我資訊”,即表達我的感受:“你這麼做,我感到很難過”,“你這麼說,我感到很生氣”,矛頭指向的不是對方,而是指向於自己的感覺感受,這樣的情緒表達既不激化關係,也能獲得對方的理解。否定式的主張,說的是人人有拒絕的權利,但是在拒絕他人時,要使用正確的方法來表達我們的情緒,關照到他人的情緒。
情緒調控以及情緒表達,是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心理技能,能為我們的生活增添很多生動的色彩。學點心理學,助人自助!
-
3 # 阿橙故事匯
《曾國藩家訓》中曾寫到,戒多言不糾纏少爭論。人還是要學會適當的閉嘴和調節自己的情緒。
①如今社會雖然能說會道成為了一種必備的能力,但是適當的閉嘴反而會讓我們事半功倍。不該說的話不說,什麼場合說什麼話,言多必失,一味地訴說也可能更多的暴露自己的缺點和痛點。
②快節奏的生活環境,讓更多人不喜歡被囉嗦了,即便是好友經常無止境的訴說也會引來厭煩。
④都是頭一次做人,把脾氣發給不熟悉的人等於惹是生非,發給親人等於不懂感恩。所以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找到舒緩情緒的方法,比如想發脾氣前數十個數,比如冷靜下來後好好分析事情的原委,比如還是很鬱悶那就去健身去購物去吃喝或聽首歌喝杯酒,然後總結自己,修葺自己,變成更好的自己。
-
4 # 三好尹先生
這裡應該是兩個問題,那麼我也分兩個問題來回答。
1.應不應該閉嘴?這個問題問的太過籠統了,也不知道你問的具體是在哪種情況下應該閉嘴。是問在和別人吵架的時候應該閉嘴還是和別人說話的時候應該閉嘴呢?
我們都知道,人有的時候話多確實很讓人討厭,因為他說的話都是別人不怎麼想聽的話。但是,有時候有些話還是必須要說的。比如你在向顧客介紹產品的時候,不說清楚可不行;又比如你被人誤會的時候,是不是有必要解釋一下呢?
不過,按我的理解,提問者在問題裡問的“人應不應該學會閉嘴”應該是指不要吹牛或者在人微言輕的時候要保持沉默把?
如果是,那麼我的回答和大多數人認為的一樣:應該學會閉嘴,並且,要用實際行動來充當表達自己的語言。
在我們人微言輕或者是在人生低谷的時候,就不要去參加一些毫無用處的社交活動了,因為去了你也不是重點,只不過是別人的陪襯罷了。我們應該把精力用在如何賺錢,如何走出困境的思考和行動當中。
2.應不應該調節情緒?不用說,調節情緒是必須的。
如果我們自己體會一下就會發現,我們大多數時候都是被情緒牽著走的。如果我們早上遇到一件讓人很煩心的事情,那麼這一天都不會順心,都會感到煩惱;而如果事情一旦有了轉機,我們馬上就會興奮並高興起來,身體就會放鬆,並感到渾身舒暢。
也就是說,積極的情緒可以讓我們的心情往好的方面發展,這種情緒還可以讓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足夠的幹勁和激情。反過來也是一樣,負面的情緒會影響我們的心情,會讓我們毫無鬥志,嚴重的還會給自己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壓力,對生活和工作都是不利的。
好心態,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動力想要調節好自己的情緒,那就真的得有一個好心態。當然,好心態並不是那麼容易來的。
我們遇到高興的事情會開心,遇到不順利的事情就會煩惱,歸根究底,這是人類的本能,想要剋制並不容易。
但是,我們必須得承認,如果一件事情或者問題是自己現有的能力解決不了的,那麼調整心態就是唯一的辦法了。就算是再難,也得去努力調整。
那麼如何調整呢?其實也不復雜,那就是接受不可扭轉的事實,利用逆向思維,想想好的方面,給自己一些積極的情緒。
比如,我們現在很窮,沒有錢,我們會覺得自己很沒出息。但我們可以反過來想想,我們還有一個好身體啊。只要人健康,不就是最大的本錢嗎?
又比如,我們某件工作沒幹好,挨領導批了,心情很低落。那麼我們也可以反過來想一想,這次沒幹好,我就知道原因在哪裡了,下次就可以避免犯這個錯誤,我在這次錯誤中得到了經驗。
心態決定一切,這句話永遠適用。
結論:我們在人微言輕的時候最好是保持沉默,因為作為一個失敗者,說什麼都是錯的。面對這種環境下產生的負面情緒,如果現有的能力解決不了問題,那麼調整心態就是唯一也是最好的辦法了。
-
5 # 霖士心理
其實我們不是應該學會閉嘴,而是應該學會在適宜的場合學會說話。例如,謙遜的場合要謙遜,學會不露鋒芒;該聆聽的場合要學會聆聽,懂得尊重別人...
而這些也是情商高的體現,就像很多人說的一樣,我們用兩年的時間學會說話,卻要用一生的時間去學會閉嘴。這其實就是一個社交的訊號,因為沒有人喜歡對別人誇誇其談的物件,或者在交談當中非常強勢,不尊重他人的朋友。
所以,情商高的人都比較會說話,當然,他們也更懂得什麼時候該沉默,什麼時候該讓對方去表現。這也許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會的,但一定是在人際交往過程當中不斷碰壁得來的結果。
有的人如果經常表現自己,那就證明在生活的圈子當中缺少別人的認可,而他自己也會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才會在交談當中去努力表現,嘗試得到他人的認可,當然,這類人也是活在別人眼裡的。
如果你身邊也有這樣的朋友,那就建議他多看一些交流的書籍,也許書裡面說的並不全面,但是有些時候是值得套用的,因為那樣他會得到更多更真誠的朋友...
回覆列表
謝謝您的邀請。不是包丁解牛而是初次試刀。人不應該完全閉咀,應有張有合。張為了吃飯,有時也為了呼吸;張咀有時為了說話,沉默是金?不完全對,該說時說不該說時不說,否則別人會把我們當成啞吧。三思而說、考慮好後再說是正確,否則伩口開河、一派胡言雌雄、亂放炮,會誤大事、吃大虧、上大當。說話不在於多、爛、亂,在於精,點到要害、畫龍點睛。恰當好處。說話要有理有節,以誠相待,不宜說偏激話、傷人話、刺激話。話是心聲,要說好話,先要修好心。好心才能說好話。我們不應一味閉咀,應該善於在適當的時間、條件、環境中說適當的話,並不提倡沉默寡言、三棍子都打不出屁來。調節情緒和說話有共同之處、相似之點。生活在多變、複雜的社會之中,不能一成不變,應隨機、隨時要靈活應變,但方式方法可變,做人原則、底細不變,情緒也應做相應調整。否則會成為木頭疙瘩、朽木不可雕也。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