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南閘觀西村,是一個依山傍水的小山村。這裡不僅是奧運冠軍陸春龍的故鄉,在最近的文物普查工作中還發現,在東、西蘆岐村兩個自然村落中,曾經有過一個歷史悠久、規模相當的佛教禪院群,其中最有名的數“鳥窠禪院”。村裡留存著不多的幾間石屋,古樸而寧靜,默默地訴說著悠遠的故事。村裡上了年紀的老人,至今都能說上幾段民間傳說。
江陰南閘鎮的觀西村,是無錫籍奧運冠軍陸春龍的故鄉,今年8月的那次採訪只感覺到這個小山村有點特別:村裡留存著不多的幾間石屋,古樸而寧靜,彷彿在默默地訴說著悠遠的故事。村裡上了年紀的老人,至今都能說上幾段民間傳說,讓人猜測這是哪路神仙留下的風水寶地。
失落的寺廟群
觀西村境內的秦望山,由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山鑿石,現在已經剩下幾座高不足百米的山丘了。有一支山脈叫蘆岐山,山下有東、西蘆岐村兩個自然村落,目前也只有兩三百戶居民。不知是山以村名,還是村因山名,這天然形成的大約兩平方里的山灣,處於江陰南閘和常州焦溪交界地帶,現在看來再普通不過了,可要是倒退100年,卻是這一帶非常熱鬧的地方。
據江陰曆代史志記載,就在這山灣內,曾經建有資福庵、棲雲庵、關帝廟、城隍廟、三仙閣、鳥窠禪院等眾多民間信仰場所,香火最盛時期,有百餘間房子的規模。當地村民提供一個佐證,在1958年的時候,有一個村民建一座房子,用的都是散落在各處的方磚,那種磚特別大,特別厚,只有建造寺廟才用這種磚。
村裡的老人還提供一個線索,就是在1949年的解放前,村裡的史家和陸家宗祠還在,是兩層樓房的建築,祭祖的時候,遠在各地的親屬都是坐船而來。不過,最有名的要數鳥窠禪院了,早在明朝《江陰縣誌》中就列為古蹟,它在唐代為茅庵,到宋代為規模宏大的寺院。
鳥窠禪師其人、其事
鳥窠禪院因唐代的鳥窠禪師而聞名。說起鳥窠禪師,他是中國佛教歷史上頗具盛名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行為奇異的禪師,他不住在寺院裡面,也不住在其他的庵棚洞舍裡,而是住在樹上,搭一個像鳥窠一樣的空中窩棚修行,久之,大家就叫他鳥窠禪師。雖然他行為上驚世駭俗,但禪法修行上卻是非常了得。至於他是怎麼到蘆岐的這個寺廟裡來的,是有一段傳說故事的。
鳥窠禪院建於唐朝初年,原來叫蘆岐庵,蘆岐禪院。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相傳元和年間,寺院裡來了一位雲遊的老和尚,每天與眾僧講經論法。短短几天,他對佛家教義的精通和高超的辯論技巧便折服了眾僧,並贏得了大家的擁戴。蘆岐禪院原來的方丈是個心地善良、胸懷豁達的人,他與老和尚一見如故,交談甚深,覺得老和尚不但佛法精深,而且品德高尚,決不是一個平常的僧人。於是,他對老和尚推心置腹地說,為了香火的興旺和光大佛法,自己甘願讓賢,希望老和尚能留下來當方丈。老和尚見他情真意誠,就很爽快地答應了。這位老和尚就是鳥窠禪師。
鳥窠禪師又稱道林禪師,祖籍浙江富陽,他姓潘。相傳他的母親朱氏有一天做了一個夢,夢見日光進入了自己口內,然後就懷了孕,等到他生下來的時候,滿室飄逸著撲鼻的異香,於是就給他提了個香光的名字。
潘香光長到九歲,父親把他送到離家不遠的廟裡當了和尚。二十一歲時在荊州果願寺受戒。後來,他來到京城長安西明寺,拜覆禮法師為師。後經當時的國師國一禪師指點,終於成為一名造詣很高的法師,法號道林。
棲松馴鵲的禪話
關於鳥窠禪師的禪修故事,至今村裡上了年紀的老人都能說上幾則公案,當過34年南閘鎮文化站長的張樹森,曾經跑遍附近24個村蒐集到許多禪師的傳說故事,他印象最深的是“棲松馴鵲”的故事了。
禪師在長安學成南歸,回到了浙江杭州。許多年後的一天,他路經西湖邊的秦望山(同南閘秦望山同名不同地)時,看到一棵長松,枝葉茂盛,盤根錯節,猶如一把大雨傘,就棲宿在上面修煉佛法。過了不久,飛來了兩隻喜鵲在他棲息的樹枝旁邊,築了個巢,安家落戶,繁育起後代來了。
這樣就出現了僧鳥同樹,相安為鄰的奇觀。說明禪師是一個非常有愛心的高僧,他主動親近喜鵲,馴化它們,使它們懂得人語,具有人的靈性。時任杭州太守的白居易聽說了這個“棲松馴鵲”的故事之後,很感興趣。親自到秦望山拜會禪師,兩人一見如故,就時局、為官及佛法展開深層次的探討,最後竟演變成一場激烈而精彩的辯論。
鳥窠禪師不愧為一代宗師、辯論高手,他用簡明的語言闡述深奧的哲理,言簡意賅,遊刃有餘。其言時而使人振聾發聵、刻骨銘心;時而使人如醍醐灌頂,甘露灑心。辯論中白居易屢居下風。或張口結舌、或無言以對。最後,兩人成了知己,白居易贈鳥窠道林禪師《詠無尾螺》詩一首。“一壑松風引客遇,雨花深處訪維摩。只緣靈蹟看螺尾,始修高僧寄鳥窠。白傳有情遺翰墨,青山無語繞煙夢。千秋衣缽爭誰屬,落葉疏鍾月幾多。”
也有一種說法,說白居易當初就是到江陰的秦望山來拜會鳥窠禪師的,證據就是白居易臨別還為禪院內的放螺池題寫了“化螺”的匾額,這塊匾額到清朝咸豐十年太平天國毀寺時,一直掛在池後的放螺亭內,歷代江陰縣誌上都有這塊白居易題額的記載。不過,現在還能在村落裡找到禪院的放螺池,甚至無尾螺就是蘆歧這小山村的特產。
放螺池、無尾螺和傳說種種
最雷人的是:池中天然生長一種無尾螺,像是被人剪過尾巴後的樣子。好心的村民赤腳下池撈了幾顆上來,都是活的螺螄,可就是到尾巴上突然變成了平的,確實像被人剪過。奇怪的是,這種螺螄就只在放螺池和距離只有十幾米遠的月牙池裡長,到村莊裡的其他河塘裡,就是普通的螺螄了。
關於無尾螺的傳說,記者在村裡聽到兩個版本的故事。一個說法是由於寺廟裡的和尚是吃素的,有幾個小和尚嘴饞,耐不住寺廟的清苦,就偷偷到放生池裡抓螺螄吃。有一天,幾個小和尚剛用剪刀剪掉螺螄的屁股,準備偷偷打牙祭時,老和尚突然出現了。為了怕被老和尚訓斥,小和尚就把螺螄放生了。從此後,這裡的螺螄尾部像被人剪過。
還有一種說法是講鳥窠禪師出門時,看見一個村婦在剪螺螄準備做菜,他善心大發,出錢買下所有的螺螄,把它們投放到放生池裡,最後長出來的螺螄就成了這個樣子。
傳說畢竟是傳說,南閘鎮的文化站站長陸國平還找到唐宋兩代留下的不少詩文來證明無尾螺的歷史。
晚唐詩人陸龜蒙、皮日休,與當時江陰籍詩人魏璞(又魏樸)多次結伴遊歷鳥窠禪院。魏璞還寫有兩首關於鳥窠禪院的詩,載於現存於復旦大學圖書館,由清朝人編寫的《江上詩鈔》第一卷正文第一頁上。其中一首《尋鳥窠跡》這樣寫道:“為訪名僧跡,言尋小曲阿。松林春日靜,石徑晚雲多。道法傳訓鵲,禪機顯化螺。空潭山色印,誰與證維摩?”
還有一份是宋朝江陰籍明賢,官至丞相的抗元名將邱崇的《螺池記》,記載了他親自尋訪鳥窠禪院,向僧人調查考證無尾螺來歷,僧人回答是鳥窠禪師的善行。
江陰南閘觀西村,是一個依山傍水的小山村。這裡不僅是奧運冠軍陸春龍的故鄉,在最近的文物普查工作中還發現,在東、西蘆岐村兩個自然村落中,曾經有過一個歷史悠久、規模相當的佛教禪院群,其中最有名的數“鳥窠禪院”。村裡留存著不多的幾間石屋,古樸而寧靜,默默地訴說著悠遠的故事。村裡上了年紀的老人,至今都能說上幾段民間傳說。
江陰南閘鎮的觀西村,是無錫籍奧運冠軍陸春龍的故鄉,今年8月的那次採訪只感覺到這個小山村有點特別:村裡留存著不多的幾間石屋,古樸而寧靜,彷彿在默默地訴說著悠遠的故事。村裡上了年紀的老人,至今都能說上幾段民間傳說,讓人猜測這是哪路神仙留下的風水寶地。
失落的寺廟群
觀西村境內的秦望山,由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山鑿石,現在已經剩下幾座高不足百米的山丘了。有一支山脈叫蘆岐山,山下有東、西蘆岐村兩個自然村落,目前也只有兩三百戶居民。不知是山以村名,還是村因山名,這天然形成的大約兩平方里的山灣,處於江陰南閘和常州焦溪交界地帶,現在看來再普通不過了,可要是倒退100年,卻是這一帶非常熱鬧的地方。
據江陰曆代史志記載,就在這山灣內,曾經建有資福庵、棲雲庵、關帝廟、城隍廟、三仙閣、鳥窠禪院等眾多民間信仰場所,香火最盛時期,有百餘間房子的規模。當地村民提供一個佐證,在1958年的時候,有一個村民建一座房子,用的都是散落在各處的方磚,那種磚特別大,特別厚,只有建造寺廟才用這種磚。
村裡的老人還提供一個線索,就是在1949年的解放前,村裡的史家和陸家宗祠還在,是兩層樓房的建築,祭祖的時候,遠在各地的親屬都是坐船而來。不過,最有名的要數鳥窠禪院了,早在明朝《江陰縣誌》中就列為古蹟,它在唐代為茅庵,到宋代為規模宏大的寺院。
鳥窠禪師其人、其事
鳥窠禪院因唐代的鳥窠禪師而聞名。說起鳥窠禪師,他是中國佛教歷史上頗具盛名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行為奇異的禪師,他不住在寺院裡面,也不住在其他的庵棚洞舍裡,而是住在樹上,搭一個像鳥窠一樣的空中窩棚修行,久之,大家就叫他鳥窠禪師。雖然他行為上驚世駭俗,但禪法修行上卻是非常了得。至於他是怎麼到蘆岐的這個寺廟裡來的,是有一段傳說故事的。
鳥窠禪院建於唐朝初年,原來叫蘆岐庵,蘆岐禪院。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相傳元和年間,寺院裡來了一位雲遊的老和尚,每天與眾僧講經論法。短短几天,他對佛家教義的精通和高超的辯論技巧便折服了眾僧,並贏得了大家的擁戴。蘆岐禪院原來的方丈是個心地善良、胸懷豁達的人,他與老和尚一見如故,交談甚深,覺得老和尚不但佛法精深,而且品德高尚,決不是一個平常的僧人。於是,他對老和尚推心置腹地說,為了香火的興旺和光大佛法,自己甘願讓賢,希望老和尚能留下來當方丈。老和尚見他情真意誠,就很爽快地答應了。這位老和尚就是鳥窠禪師。
鳥窠禪師又稱道林禪師,祖籍浙江富陽,他姓潘。相傳他的母親朱氏有一天做了一個夢,夢見日光進入了自己口內,然後就懷了孕,等到他生下來的時候,滿室飄逸著撲鼻的異香,於是就給他提了個香光的名字。
潘香光長到九歲,父親把他送到離家不遠的廟裡當了和尚。二十一歲時在荊州果願寺受戒。後來,他來到京城長安西明寺,拜覆禮法師為師。後經當時的國師國一禪師指點,終於成為一名造詣很高的法師,法號道林。
棲松馴鵲的禪話
關於鳥窠禪師的禪修故事,至今村裡上了年紀的老人都能說上幾則公案,當過34年南閘鎮文化站長的張樹森,曾經跑遍附近24個村蒐集到許多禪師的傳說故事,他印象最深的是“棲松馴鵲”的故事了。
禪師在長安學成南歸,回到了浙江杭州。許多年後的一天,他路經西湖邊的秦望山(同南閘秦望山同名不同地)時,看到一棵長松,枝葉茂盛,盤根錯節,猶如一把大雨傘,就棲宿在上面修煉佛法。過了不久,飛來了兩隻喜鵲在他棲息的樹枝旁邊,築了個巢,安家落戶,繁育起後代來了。
這樣就出現了僧鳥同樹,相安為鄰的奇觀。說明禪師是一個非常有愛心的高僧,他主動親近喜鵲,馴化它們,使它們懂得人語,具有人的靈性。時任杭州太守的白居易聽說了這個“棲松馴鵲”的故事之後,很感興趣。親自到秦望山拜會禪師,兩人一見如故,就時局、為官及佛法展開深層次的探討,最後竟演變成一場激烈而精彩的辯論。
鳥窠禪師不愧為一代宗師、辯論高手,他用簡明的語言闡述深奧的哲理,言簡意賅,遊刃有餘。其言時而使人振聾發聵、刻骨銘心;時而使人如醍醐灌頂,甘露灑心。辯論中白居易屢居下風。或張口結舌、或無言以對。最後,兩人成了知己,白居易贈鳥窠道林禪師《詠無尾螺》詩一首。“一壑松風引客遇,雨花深處訪維摩。只緣靈蹟看螺尾,始修高僧寄鳥窠。白傳有情遺翰墨,青山無語繞煙夢。千秋衣缽爭誰屬,落葉疏鍾月幾多。”
也有一種說法,說白居易當初就是到江陰的秦望山來拜會鳥窠禪師的,證據就是白居易臨別還為禪院內的放螺池題寫了“化螺”的匾額,這塊匾額到清朝咸豐十年太平天國毀寺時,一直掛在池後的放螺亭內,歷代江陰縣誌上都有這塊白居易題額的記載。不過,現在還能在村落裡找到禪院的放螺池,甚至無尾螺就是蘆歧這小山村的特產。
放螺池、無尾螺和傳說種種
最雷人的是:池中天然生長一種無尾螺,像是被人剪過尾巴後的樣子。好心的村民赤腳下池撈了幾顆上來,都是活的螺螄,可就是到尾巴上突然變成了平的,確實像被人剪過。奇怪的是,這種螺螄就只在放螺池和距離只有十幾米遠的月牙池裡長,到村莊裡的其他河塘裡,就是普通的螺螄了。
關於無尾螺的傳說,記者在村裡聽到兩個版本的故事。一個說法是由於寺廟裡的和尚是吃素的,有幾個小和尚嘴饞,耐不住寺廟的清苦,就偷偷到放生池裡抓螺螄吃。有一天,幾個小和尚剛用剪刀剪掉螺螄的屁股,準備偷偷打牙祭時,老和尚突然出現了。為了怕被老和尚訓斥,小和尚就把螺螄放生了。從此後,這裡的螺螄尾部像被人剪過。
還有一種說法是講鳥窠禪師出門時,看見一個村婦在剪螺螄準備做菜,他善心大發,出錢買下所有的螺螄,把它們投放到放生池裡,最後長出來的螺螄就成了這個樣子。
傳說畢竟是傳說,南閘鎮的文化站站長陸國平還找到唐宋兩代留下的不少詩文來證明無尾螺的歷史。
晚唐詩人陸龜蒙、皮日休,與當時江陰籍詩人魏璞(又魏樸)多次結伴遊歷鳥窠禪院。魏璞還寫有兩首關於鳥窠禪院的詩,載於現存於復旦大學圖書館,由清朝人編寫的《江上詩鈔》第一卷正文第一頁上。其中一首《尋鳥窠跡》這樣寫道:“為訪名僧跡,言尋小曲阿。松林春日靜,石徑晚雲多。道法傳訓鵲,禪機顯化螺。空潭山色印,誰與證維摩?”
還有一份是宋朝江陰籍明賢,官至丞相的抗元名將邱崇的《螺池記》,記載了他親自尋訪鳥窠禪院,向僧人調查考證無尾螺來歷,僧人回答是鳥窠禪師的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