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何殊我
-
2 # 帝國的臉譜
宋朝重文抑武,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宋朝因此而開創了文化盛世,所謂“華夏文化歷數千年之演變,造極於趙宋之世”,說的就是宋朝輝煌燦爛的文化,和如繁星閃爍的千古文人。但因此而帶來的弊端也十分突出,直接導致了兵備的空虛,軍隊戰鬥力弱,結果時時捱打,處處受制。可以說,宋朝興於“重文抑武”,最後也亡於“重文抑武”。
確實,宋朝“重文抑武”的政策,最初是趙匡胤確立的。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最後當上了皇帝。由於他是當時禁軍首領,掌握了國家的最高軍權,所以他便利用手中的武力,取後周而代之了,因而當上了皇帝。
不單趙匡胤自己,整個五代時期都是如此,都是武將掌握了軍權,漸漸坐大之後,便要麼造反,要麼逼迫,總之是透過武力取代前朝。所以,為了改變這種武將奪權的現象,避免這個現象在宋朝重演,趙匡胤上臺以後,就積極推行他的“重文抑武”構想。
他先透過“杯酒釋兵權”,收掉了那些功臣武將的兵權,又透過派文官到地方任職,瓜分地方上武將如節度使等的權力,後來乾脆節度使也以文官充任,透過這些手段,解決了朝中武將和地方武將對朝廷和皇帝的潛在威脅。
與此同時,趙匡胤為了從制度上真正鞏固“重文抑武”政策,他還在太廟的寢殿裡立了一塊“誓碑”,碑文中有一條:“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要求子孫後代發誓謹守,這樣就確保了文官的任職安全,也將文官抬高到了與皇帝共治天下的高度,這為“重文抑武”,提供了制度保障。
然而,如果說趙匡胤為“重文抑武”政策打下了基礎,那麼將這個政策發揮到一定高度、開創後來文化繁榮局面的人,則是他的繼任者宋太宗趙光義。也就是說,宋朝文化繁榮,趙匡胤是奠基者,趙光義是將這種構想發揚光大者。
趙光義雖然也是武將出身,但他與哥哥趙匡胤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更有文化素養,我們並不熟知的是,趙光義一生寫過2000多首詩,《全宋詩》收入他的詩作500多首。而在文化發展上,他更是不遺餘力。趙光義在位期間,專門組織人編輯了《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太平廣記》等三部大書,北宋四部大書,他編了3部。
宋太宗在位時間長,他利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順時應勢地推行兄長皇帝確定的“重文抑武”國策,發展生產、恢復經濟、廣徵圖書、擴大科舉、重用文人。而他後面的繼任者,都是他的親子親孫,他們繼承推行,將“與文人共治天下”的治國理念一以貫之,最終形成了文化的空前繁榮。
因為趙光義的文化素養和與兄長觀點的高度一致,使這一國策得到了更好的貫徹和落實,倘若趙匡胤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趙德芳,其實無論傳給趙德芳或者趙德昭,這個政策都很難貫徹得趙光義這麼好,原因一是他們沒有這種文化素養,二是他們沒有這種遠見卓識。
-
3 # 歐陽煥_
肯定會,重文抑武徹底解決了唐末藩鎮割據到五代十國的武將亂權的現象,宋朝軍隊戰鬥力不行不是因為抑武,而是宋朝養兵是解決社會問題,比如某個地方受災了,或者哪兒收成不好,朝廷就去徵兵,解決困難戶飯碗的問題,並不是輕視軍事
回覆列表
趙德芳,可能是整個大宋朝在民間第二重要的人物了,當然第一個首推包公。
民間文藝明星趙德芳陳道明在《寇老西兒》《少年包青天》等劇中飾演八王爺
得益於《龍圖公案》《三俠五義》等小說的流傳,包公成了青天大老爺,在包公光環之下,有展昭、歐陽春、大五義、小五義等江湖人物,還有廟堂之上的八王千歲趙德芳了。
按照這些民間文藝作品的表述,趙德芳原來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但是因為趙光義“斧聲燭影”害死了趙匡胤,篡奪了皇位,然後感覺心裡有愧,就封賜趙德芳為八王,又稱八大王、八賢王,還手持金簡一把,上打昏君下打佞臣,上朝也不用跪拜,特權大大的。這種不趕盡殺絕的皇權之爭,可能也就存在於宋朝。
因為這層便利,他跟包公遙相呼應,對朝堂之上的奸臣群體形成了有效的震懾,並且能夠在關鍵時刻幫助包公等人。一般解讀八王就是一個單獨的王位,但是單田芳在《白眉大俠》中有了創造性的發揮,認為是一下子封了趙德芳八個王位,一個人吃八個王爺的俸祿:
“這趙德芳一個人吃八個王子的俸祿:一天王,二地王,三才王,四喜王,五德王,六進王,七賢王,八大王。他一個人等於八個王子,這是受了太祖的皇封,代代世襲,見官大三級,國家二號天子,除了皇帝仁宗之外,就得屬八王千歲。”這種爵位的設定,單田芳在《隋唐演義》裡面也做過,就是靠山王楊林,吃著三個王爺的俸祿。
《包青天》中的八王爺,龍隆飾演
龐吉、晉王等人蠱惑仁宗,包公等人倚賴八王,必要的時候八王還可以再仁宗面前抖威風,話語權極大。
以至於在《白眉大俠》中趙德芳成為重要人物,為了給白雲瑞洗冤,微服私訪,結果被下三門扣作人質,引出了一段八王擂的激烈廝殺。
不過,根據《包公案》《三俠五義》《楊家將》等不同故事的演義,八王有趙德芳、趙元儼、趙德昭等多個人選,要麼是太祖的兒子要麼是太宗的兒子,反正都差不多。
歷史上真正的趙德芳怎麼樣呢根據《宋史》的記載,趙匡胤有四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滕王德秀、次子燕懿王德昭、三子舒王德林、四子秦康惠王德芳。一三早夭,本來二四都是有可能的繼承人。但是沒想到半路殺出來趙光義,然後趙德昭、趙德芳雖然沒被第一時間幹掉,但是在一路坎坷之後,也都離奇死亡。
《開封府》中王仁君飾演八賢王,這位八王謀逆造反,編劇導演的腦洞也夠奇葩的
趙德芳開寶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開始做官,可惜當年趙匡胤被幹掉,叔叔趙光義繼位以後,先後讓他做了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幾個不溫不火的官,982年就突然暴斃,年僅23歲,留下三個兒子惟敘、惟憲、惟能。這個死,充滿蹊蹺,可能是趙光義為了掃清路障下的重手吧。
他做皇帝會如何回到題主的問題,趙德芳做了皇帝的話,會不會一改“重文抑武”的統治風格,提振雄風,平契丹、滅西夏,成就一個歷史霸業。但歷史不容假設,即使假設了也不好改變什麼。
我們可以看一下“重文抑武”政策的出發點,根據尚鉞先生的《中國歷史綱要》,宋在建國初期進行了強化的中央集權,對軍權、政權、司法權都進行了強力的集中,克服了唐朝以來形成的各種積弊,尤其是地方權力過大、擁兵自重的局面。但是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強化文官政治,
“由於過度不信任武人,不信任地方力量,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再加作為正規軍的禁兵和廂兵絕對多數又是由招募組成的職業化軍隊,終身當兵,最易驕惰。這些都使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削弱。”雷劇《神探包青天》中,
趙匡胤為了推行這些政策,進行了強有力的改革措施,基本上已經不能改革,“杯酒釋兵權”徹底肅清了潛在的武官威脅。遵循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情況下,第二位皇帝仍然要繼續強力推進規劃,夯實統治基礎,這個時候趙德芳即便能夠繼位,也是不敢有所改變的。
所以,題主,放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