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學者張蓓

    第一,源自法國曆史。罷工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前。那時候的法華人就充滿反抗精神,當時街頭抗議經常發生,一群年輕人往往結伴而行,抗議一些非道德的行為,要求犯事的人受到懲罰。到了19世紀,這些抗議主題逐漸轉向政治,比如針對某些政客等等。

    第二,在法國,罷工成為談判的籌碼。在北歐國家,只有在僱主和僱員談判失敗後,僱員才會因為不滿意而罷工。而在法國,罷工常常在談判前發生或者談判期間發生,作為僱員之後談判的籌碼。因此,一些工會會透過罷工“秀肌肉”,先罷工再坐下來談判。通常來說,僱主或者政府不會罷工期間談判,往往會在平息之後再談。

    第三,法國民眾對罷工的容忍度比較高。法華人一般認為罷工是提升工人權利的“必要之惡”。在英國,民眾普遍厭惡罷工,但在法國,大家普遍認為罷工是為了更廣大人民群眾好。

  • 2 # 歐羅永珍

    “如何看待XXX”這種問法其實是最不合適的問法,因為提問者似乎暗示了存在一種最好、最合理、最客觀、最不容置疑的看待某個問題的態度。但事實上,在複雜的社會政治問題面前,不同意見的對立並存才是常態。每一派都會堅信自己的理念,但不存在一種絕對正確、絕對優於其他的看法。對罷工這件事的看法當然也是如此。

    罷工在歐洲國家是一項法律保障的權利。而在法國,罷工又比西歐大多數國家更為頻繁。這和法國的工人運動傳統、法國工會的現狀有關。具體講起來就是一部勞工運動史了,在這裡不展開,只談“如何看待”的事情。

    在左翼看來,罷工權利當然是非常重要的權利,而罷工時常被使用,表明法國的勞資關係中,資方在逐漸佔優,勞工需要加強抗爭力度。的確,從90年代以來,法國政府不斷透過社會保險制度改革、退休金制度改革以及勞動法改革,削減社會福利,限制勞工權益,而放寬解僱條件,鼓勵資本運作。這些更傾向自由化的政策讓資方受益,而勞工權益則日漸萎縮。罷工就是對這一趨勢的直接回應。

    在右翼看來,罷工體現的則是法國部分行業中守舊力量的頑固。這些行業因為歷史原因享有著優厚的福利待遇,而這些福利待遇已經影響了企業競爭力,拖累了經濟增長,過分增大了企業主的僱傭成本進而造成了高失業率。而且,鐵路、航空等領域的罷工會直接影響到民眾出行,因此罷工權利應當受到一定限制。

    圖為民調中支援鐵路工人罷工的比例:目前在46%左右

    再次強調:沒有哪一種看法絕對比另一種更“正確”。對近來法國國家鐵路工人的連續罷工,法國民意也展現出了分裂,認為罷工“有道理”的民意超過了一半,但也並不到60%,而其餘40%多的民眾則支援罷工。

  • 3 # 希爾維

    法華人尤愛罷工,這與法國的國民性有一定的關係。在法國,享樂主義盛行,加上福利社會建設已經運轉良好的工會及罷工體制共同構建了法國文化中的罷工基因。

    對於法國民眾而言,罷工是參與政治、表達自身意見與訴求的一種方式,無異於一場聲勢浩大的政治大辯論。對於政治家而言,罷工是疏解社會矛盾與壓力的有效手段,將在一定程度上反應民意,促進社會改良,因此也被政府充分接受。

    法華人特別喜歡罷工,2010年薩科齊政府提出將退休年齡由60歲提升至62歲,遭到國內強烈抗議,全國性罷工愈演愈烈,成為2005年巴黎騷亂以來規模最大的群體事件。今年,為了反對馬克龍的國內改革,法國民眾再次故技重施,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如火如荼的罷工活動。

    在歐洲,無論德、法都有透過罷工捍衛自身利益的傳統,而合理的罷工也是改善勞動管理體制的一種有效途徑,然而法國的罷工潮如此密集和突出還是有一定自身文化因素的。在德國,工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個人的價值基本是就是由他的工作、他為社會及國家做出的貢獻來評定的,而在法國卻不是這樣,法華人更加享受生活,認為工作並不是全部,享受生活同樣是一項不容侵犯的權利,更為強調工作與生活的結合,認為兩者需要有一定的比例,這樣才能提高人的幸福感。

  • 4 # 菁城子

    法國是個工會多如麻且熱愛罷工的國家,街頭遊行罷工已成家常便飯。這樣的新聞在很多華人看來,似乎成為“優越性”體現。身邊有朋友就經常對我說:看人家法國,工人有不滿可以走上街頭抗議,要求增加工資。而在中國,工資低也只能忍氣吞聲。

    我向他解釋:工資水平取決於勞動供需狀況。如果經濟發展好,資本富足,勞動力稀缺,工資自然上漲;若資本不足,市場上到處是求職的人,工資怎能提高?罷工這種事情,怎麼可能實質性地改善工人境遇呢?

    法國的罷工通常分為兩類:公務員、教師、國企職工、航班、機場、鐵路的罷工,通常是反對削減福利、反對延長退休政策。他們的待遇在整個法國通常是比較優厚,當然容不得有人削減其福利。某些“特權行業”也有類似主張,例如牌照管掉的計程車行業,司機罷工的永恆主題就是抗議政府增加牌照,放開管制。另一種罷工就是私營企業工會和老闆之間的鬥爭。法律規定企業僱員滿50人須組織工會,同老闆談判薪資、休假、福利等條件。

    總體看來,私人企業工會弱一些。企業家會想方設法瓦解工會聯盟,收買領導人,透過增加福利緩和同工會關係,工會逐漸變成勞資溝通的橋樑或者聯誼平臺。勞資關係緊張時,企業之間會結成企業聯合會反制工會。由於不能總是奏效,私營企業的罷工就會少得多。

    公立機構的罷工可厲害得多。法國工會的核心大部分集中在公立機構,並且攀緣固結,影響很大。他們一罷工就是火車停運,飛機趴地,交通一片混亂。面對的又是政府,控訴起來非常方便,並且很容易把自己打扮成民意代表。2007年至2010年,薩科奇削減福利、延遲退休的改革遭到了空前罷工抗議,全國交通幾乎癱瘓,郵政、學校、很多政府部門關門。表面上看起來薩科齊的改革完全不得人心——事實上對於很多中小企業,削減福利使得它們負擔減輕。但是當這些“中樞”部門紛紛罷工,形成混亂,人們很難有耐心去辨別誰對誰錯。

    法國的公立機構為爭取體制福利、長期頻繁地罷工,給社會造成很大困擾——以至於法華人對這種困擾都麻木了。他們還宣傳這樣一種觀念:罷工並沒有錯,而是利益博弈。如果給法華人民造成不便,政府也有責任。

    這種觀念使人們忽視法國經濟的真正問題,即臃腫的國企和過度政府福利,反而鼓動人們透過“博弈”獲利。和政府博弈,要求繼續獲得資助和保護;和企業博弈,把市場合作當成了零和遊戲,不惜違反合同,破壞企業生產。前段時間,甚至還發生了法國工會扣押企業高管,以迫使企業放棄關閉工廠的極端事件。

    工人自由結社本無非分,但是希望以“集體行為”形成脅迫,獲得某些額外利益,則犯了經濟學上的錯誤。工人之間互相競爭,他們天然地利益不一致。工會“集體行動”不可避免地形成勞動力卡特爾,對步調不一致或同盟之外的人,通常是施以打擊。這也是罷工不借助暴力就會瓦解的原因。蔑視契約,希望透過極端手段“博弈”使他人服從,這並不是好的途徑。

    因此,我認為中國工人“用腳投票”並不丟人,而是是務實有效,值得尊重的態度。

  • 5 # 金牌趨勢研判

    很正常,罷工就象過狂歡節,時不時過下節,你喜不喜歡,再說歐洲人普遍比較懶,能坐著決不站著,能躺著決不坐著,這是歐洲某名人說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喜歡吃餃子嗎,什麼餡的餃子好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