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養和劉劍鑫

    首先這個問題太絕對,並不是所有38.5度以下都是進行物理降溫的,發熱有很多種原因,我們臨床醫生首先要搞清楚發熱的原因,才能控制發熱。病毒性感染髮熱,一般體溫不高,在抗病毒的同時,開進行物理降溫,如冰敷,酒精擦浴。細菌感染,尤其感染比較重的,一般都是高熱,這個時候必須藥物控制了,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時可以肌注氨基比林注射液應急降溫。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熱比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風溼性關節炎等,基本上都是低熱,只需要激素治療,不需要刻意降溫,中樞性發熱比較麻煩,基本上是高熱,甚至驚厥,比如腦出血,腦梗塞,這個時候需要使用冰毯冰帽,甚至冬眠療法。

  • 2 # 中醫隨感

    首先說這個38度5。常見的成年人一般以38度5作為分界線。

    此線以下一般都是由病毒感染或者是身體在疾病中的應激反應。

    而以上多是合併細菌感染,是細菌釋放毒素的結果。

    所以說從這個角度來看呢,38度5以上上輸液治療,一方面是抗感染,一方面那補液降低體溫。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小兒多以39度作為分界線,因為兒童的基礎體溫相對較高,老年人則以38度為分界線,因為老年人基礎代謝率較低。

    一般來說,38度5以下對大腦功能影響並不大。所以用物理降溫既減少了副作用,又不至於耽誤病情。而38度5以上,則可能會對大腦產生不可逆的後果,因此需要迅速的把溫度降下來,以保護大腦。

  • 3 # 兒科孫方舟醫生

    首先,我來回答針對兒童發熱這一塊,畢竟兒童發熱相對成人更普遍且更值得注重(越小孩子越需要重視發熱)

    根據《中國0至5歲兒童病因不明急性發熱診斷和處理若干問題循證指南(標準版)》內容分析如下

    首先明確兒童發熱。大多數醫學臨床醫院採用肛溫≥38℃為發熱,臨床工作中通常採用肛溫≥38℃或腋溫≥37.5℃定義為發熱。(記住是水銀體溫計測量體溫)

    在孩子發燒的時候,家長還經常會糾結於要不要去退燒,該怎麼去退燒,要不要用退燒藥,用什麼退燒藥的問題。 然而,事實上,很多時候孩子可能並不需要積極去退燒,也不需要溫水擦浴或使用退燒藥,我們更需要關注的並不是燒到了多少℃,怎麼去退燒,而應該去關注發燒的原因是什麼,在發燒的時候孩子有沒有不舒服的表現,燒退後孩子的精神狀態怎麼樣。

    而 發燒就一定要用退燒藥嗎? 退燒藥屬對症治療,治標不治本,但我還是建議應用退熱藥,尤其對於五歲一下嬰幼兒來說,具體原因過後文下說明。強調的是發燒最主要的是要找到發燒的原因,必要時及時就醫。 有時發燒也對人體也是會有好處的,很多研究顯示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人類生病的時候發燒,算是一種保護性的本能反應。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去退燒? 我們需要再三明確退燒的目是什麼:

    首先可緩解孩子因發燒引起的煩躁和不適感,讓孩子可以舒服點,退熱藥有明確這種效用;

    其次可緩解家長對孩子發燒的緊張感或恐懼情緒,讓家長心裡可以舒服點。

    還有是對於五歲一下兒童,存在高熱可能下出現熱性驚厥機率高的情況,在發熱時,應用退熱藥,從臨床觀察來看,有一定的減少因發熱引發驚厥的作用,尤其在發熱的初期(24小時內容易熱性驚厥) ,發熱時應用及時用退熱藥,從我個人臨床經驗來看,尤其對於曾經有過熱性驚厥的孩子來說,儘早應用退熱藥(發熱時不到38度即可應用),有一定預防抽搐作用(等待高熱上升至38.5以上應用,且高熱驚厥常發生於發熱急性上升期,過晚應用退熱劑,降溫起效也慢,高熱驚厥的通俗來講是嬰幼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當頭部極速高熱下容易導致的大腦皮層異常放電產生抽搐,此過程體溫上升很快,或者要及時降溫退熱,否則很容易突然引發抽風,抽搐相對用退熱藥的副作用則要對孩子身體影響更大更壞)。

    什麼時候要用退燒藥?

    (1)當發熱的孩子表現出頭暈、頭痛、四肢痠痛等各種不舒適,或是煩躁不安、易激惹或疲倦乏力、情緒低落的時候,可考慮使用退燒藥,而且不必糾結是此時體溫到底有多少度(確定孩子有發熱就可以了)。

    (2)當家長對孩子發熱的問題感到很緊張或很恐懼的時候,而且孩子腋溫38.3℃ 時,可考慮酌情使用退燒藥。

    (3)當孩子腋溫38.3 ℃ ,且經物理降溫半小時內不下降,又不能有效評估孩子有無不適時,可考慮酌情使用退燒藥。

    所以,綜上,不是以38.5攝氏度為指標,用退熱藥,而且根據科學指南,臨床經驗,合理應用退熱藥。

  • 4 # 熊貓醫學

    對於一個負責任的醫生而言,掌握合理用藥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很多不理解醫生的這種做法,那就是:孩子去醫院查體溫已經燒到38℃了,醫生還遲遲不給孩子藥物降溫,反而一味地給孩子物理降溫,這又是行的哪門子醫術呢?難道這樣就不怕孩子因為發燒而燒壞腦子嗎?

    其實,醫生用藥也是需要掌握臨床指徵的。對於發燒問題,常人會認為對身體不好,其實並不是。發燒是身體對外界病菌或內在病變產生的一種防禦應答,適當的升高體溫對身體是有好處的,因為溫度升高不僅可以抑制病菌的蔓延,而且還可以幫助加速身體的代謝迴圈,及時將有害物質清除體外。所以在這裡提醒大家,不要體溫稍微升高就趕緊吃藥降溫,一定要在醫生的正確指導下治療,降溫也主要遵循先物理降溫,再藥物治療的方法。

    我們人體的溫度處於持續平衡狀態,當體溫超過一定程度以後,就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損害,這個臨界溫度就是38.5℃。但是,為什麼體溫超標以後,身體還不控制它繼續往上升的趨勢呢?這是因為人體大腦有關體溫的調節中樞出問題了,在人體溫度持續走高的時候,大腦的相應調節中樞會誤以為身體需要這樣的高溫,才能夠維持正常的代謝需求。但是,事實上的高溫會對機體各種臟器(尤其是肺、大腦)等造成嚴重的損害,有時候甚至帶來不可逆轉的損害。所以到了這個時候,物理辦法已經無法滿足降溫的需求了,必須依靠藥物對身體炎性因子作用,繼而達到降溫的效果。

    除此之外,醫生不會一開始就用藥降溫,也是出於對病情的準確診斷。試想一下,如果在體溫稍微超過正常時,就採取藥物去控制溫度,那麼很多病情就有可能被掩蓋了, 最後造成病情不能及時被發現,影響了後續治療的選擇,這樣不僅不會有利於病情,反而還會加重病情的進展,給相應的臟器帶來危害。所以,醫生們推薦使用的物理降溫,其實是對身體進行的一個預防性降溫,這種方式可以保障機體不被高溫損害的同時,又能夠及時的對病情進行及時觀察,尤其是對高溫產生的有利於身體的作用,做到了既保護身體,又發揮了升溫的優勢。

    所以說,大家平時對發燒要有理性的認識,學會掌握什麼時候該用物理降溫,什麼時候該用藥物降溫,發燒超過多少需要住院治療等。只有掌握了這些知識以後,才會正確的看待身體發燒現象,從而採取相應的方法去治療,做到既不延誤病情,又能夠達到保護身體健康目的。最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退燒藥也是有嚴格使用指徵的,不同的藥物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正確使用,以免使藥物的副作用產生不良影響。

  • 5 # 兒科醫生孔令凱

    您好,之前確實是這麼要求的,可是隨著醫學的進步,這樣要求是不對的。目前不推薦物理降溫了。之前覺得,對於38.5攝氏度的體溫,沒有必要使用退熱藥,物理降溫就行了,使用這種方法能把體溫降下來,當體溫大於38.5攝氏度以後,再使用物理降溫的方式,就降不下來體溫了,所以要使用退熱藥。但是,目前對於兒童而言,這種方法被推翻了,理由如下:1.發熱對孩子不是壞事,是為了限制體內的病原複製或者繁殖,因為病原也是喜歡37攝氏度的溫度,在這個溫度時,繁殖的最厲害,對身體損傷最大。如果一熱起來,比如37.5攝氏度,就給孩子物理降溫,不利於疾病恢復。所以,不推薦一發熱就物理降溫。2.發熱時,降溫的目的是降低孩子的不適感。但是,大家可能有經驗,對於大人而言,體溫在37.5攝氏度就難受的受不了了,但是,對於孩子而言,當體溫到了39攝氏度時,還自己玩的歡實呢,所以,也沒有必要在體溫38攝氏度時,就給孩子物理降溫了。3.發熱時,不會燒壞大腦。有些家長會說,你不給我孩子退熱,那把大腦燒壞了怎麼辦?放心,不會燒壞大腦的,因為發熱的程度是大腦控制的,大腦會傻的自己把自己燒壞嗎?顯然不會的。之前有說發熱燒壞大腦的,也不是發熱導致的,而是孩子患的是腦炎,細菌直接破壞大腦導致的,這時生病時會合併發熱,就感覺是燒壞的了。體溫在42攝氏度以下,不會對大腦有影響的。4.不合適的物理降溫,會導致孩子更加難受。當孩子雖然在發熱,但是手腳還冰涼,沒有出汗的時候,孩子的感覺是冷的,這時,如果給孩子物理降溫了,會讓孩子感覺更加冷,更加不舒服,甚至寒戰,所以,不推薦使用。5.透過物理降溫,肯定是能把發熱退下來的,但是,也僅僅是一小會體溫又會升上去。這時因為體溫升到多少是大腦控制的,大腦命令體溫升高39攝氏度,這時透過外力把體溫降下來,還會透過燃燒體內能量的方式,把體溫升上去,所以,物理降溫只能下降一會,相當於無用功,再加上孩子不舒服,所以也就不推薦用了。以上就是不推薦物理降溫的理由,目前建議:如果孩子體溫超過39攝氏度;或者沒有這麼高(比如38攝氏度),但是孩子不舒服,就可以退熱了,對於兒童而言,目前就推薦使用美林或者泰諾林口服或者肛塞退熱,效果好,孩子不痛苦。別的方式都不推薦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為鄭爽如今的結局而難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