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盛京鐵筆書生-陳國堂
-
2 # 李廷明5
詩詞歌賦,前人取得了輝煌的成績。這一代人可借鑑前人,歌誦當代情懷。意境亦可超越前人,毛主席詩詞,前人誰可來比?不能。今之社會發展,科學文明進步,前人亦不可及。只今百花齊放,寶珠魚目俱有,少辨識焉。今總勝於昔,勿悲觀論之可!
即便做詩不能做詩罷了,社會往前發展,新的東西層出不窮,未必今人皆不如古人。不薄今人,又愛古人,更愛今人,前途光明。
-
3 # 一粟152978293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早有論述:
詩至唐中葉以後,殆為羔雁之具①矣。故五代、北宋之詩,佳者絕少,而詞則為其極盛時代。即詩詞兼擅如永叔、少遊②者,詞勝於詩遠甚。以其寫之於詩者,不若寫之於詞者之真也。至南宋以後,詞亦為羔雁之具,而詞亦替矣。此亦文學升降之一關鍵也。
註釋
①羔雁之具:羔雁指小羊和大雁,是古時候為官者相見時贈送的禮品。羔雁之具,比喻應酬用的禮品。
②永叔、少遊:歐陽修、秦觀。
譯文
到了唐代中期以後,詩變為禮聘應酬的工具。所以五代時期、宋代的詩堪稱佳作的少之又少,而這時正是詞的鼎盛時期。即便像歐陽修、秦觀這樣既善於作詩又精於填詞的大家,他們的詞也遠遠勝過他們的詩。所以,他們所作的詩不如所填的詞真實自然。時至南宋以後,詞也同樣變成了禮聘應酬的工具,詞也同詩一樣衰微了。這也是文學興衰的一個關鍵。
-
4 # 臘腸越人
詩詞是代表文章總概述,代表語言的精髓不是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決定。那是民族文化的精華,詩詞其實並沒有消失它也工業化了,廣泛生存在流行歌曲當中,一個國家的文化行不行要看他的流行曲的填詞水平……
-
5 # 層城鵷雛
當代社會,詩詞還算流行,歌曲火熱異常,賦基本絕跡了,少之又少。其實詩詞歌賦是一個整體,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水平。
《詩經》裡面的“國風”,就是採自於民間的歌曲,至今讀起來依然非常優美。“漢賦”大家枚乘、司馬相如創造了賦的一代輝煌。唐詩宋詞更是精妙絕倫,傳唱千年而不衰。
今人做不出好的詩詞歌賦來,主要是因為時代不同了,當代主要是實用經濟,詩詞歌賦屬於心靈的追求,不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詩詞歌賦不能當飯吃。搬磚雖然辛苦,但是能夠填飽肚子。寫詩詞歌賦,費心傷神勞力,而且多數時候不能帶來一分錢的收益。所以許多人寫著寫著就不寫了,紛紛轉行,投入到搬磚事業中去了。
另一方面,寫詩詞歌賦的多是業餘愛好者,寫詩詞就是為了自娛自樂,或者是發到網上娛樂一下大眾。他們不靠詩詞吃飯,所以對自己要求不嚴格,寫詩詞歌賦的時候也不用心去推敲,更不會修改。很多人的水平都和乾隆皇帝一樣,純屬娛樂。
第三,當代社會,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青山綠水已不多見,詩人們無法從汙染的環境裡找到靈感。另外呢,詩詞歌賦畢竟屬於古代的文學體裁,要求格律、押韻、對仗和意境,作為從小學白話文的我們,才懶得理這些呢。我們隨便亂寫一氣,就是一首現代詩,何必絞盡腦汁去寫難度較大的詩詞呢?對於“賦”,絕大多數看著就頭疼,根本就沒有寫賦的那個才華。
詩詞歌賦,屬於古體,在當代社會的用處很小,對於沒有什麼實際價值的東西,逐利的人們讀都讀不懂,更別說寫了。所以說當代的詩詞歌賦,永遠也超越不了古人。
-
6 # 平凡2850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我來試著答一下。
先說答案當今社會的普遍文化匱乏,是造成幾乎作不出那些足以傳世的詩詞歌賦的根本原因。
漢揚雄《法言·問神卷第五》:“言,心聲也;書,心畫也....”,人對自我的表達,是由內在的文化模因實現的。
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有什麼樣的表達。
道生,德畜,物生,形成,現象。
象呈現之後,人用符號標識這些象,便有了符。
符更進一步演化,就有了文。
以文字承載大道,教化百姓,便有了化。
文化就出現了。
那些傳誦至今的詩詞歌賦,是個人文化成熟而來的果實。而個人的文化則是由環境塑造的,古代的人文環境是產生詩詞歌賦的文化土壤,而當今的社會則缺乏這樣的文化土壤,沒有了土壤,種子無從生長、發芽、成熟、收穫。
所以,當代的詩詞歌賦,罕有能於古代媲美。
詩詞歌賦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詞歌賦,通常指的是詩歌、詞賦。
《尚書·虞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歌是把詩唱出來的表現形式。
詩的本義,是祭祀天地的時候,將詩配以樂舞,歌唱出來,以讚頌天地神明,讚頌替天行道的聖王。
而賦體作品,大量出現在漢代,是從先秦時期騷體基礎上而來,通常以漢古風、漢樂府為主。
詩詞歌賦的變遷,和本題無關,這裡就不過多的展開了。
詩是禮樂教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治立教的根基。
詩歌和音樂,不是兒戲,而是禮樂之大本。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不自覺的被他耳濡目染的詩歌和音樂所塑造並定格。
從詩經,到樂府詩,再到唐詩宋詞,再到元曲,再到滿清京劇,民國小調,現代詩歌和流行音樂,這就是一個每況愈下的禮崩樂壞過程。
品位越來越差,風氣越來越差,人的教養就會跟著越來越差。
中國文化的道統,是沿著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而後法的路徑發展的。
從上古時期的天下玄同,到《禮記》中記載的美好的大同社會,再到大道隱沒,天下為私的小康社會,再到禮樂文明消隱,禮崩樂壞後治亂迴圈的社會形態,文化,不是越來越興盛,而是越來越不見天道,越來越混亂。
這就是失法而後賊,失賊而後妖,妖興百病起。
-
7 # 老李010109
不是做不出來,而是掌權的武大郎們自己不高,怕丟飯碗,有好東西也不承認罷了。曹雪芹餓死,蒲松齡窮了一輩子。就是這個道理。
回覆列表
現在己經沒有文人學者書生了,而是歐式的教育,沒有教養了。在教育系統裡琴棋書畫已經消亡了,古漢語,詩詞歌賦更是寥寥可數,最重要的是琴棋書畫還能勉強生存,詩詞歌賦是沒法生存的。讓誰去學呀?在這庸俗社會里,唯利是圖的結果是見錢眼開,一個窮酸是沒有人去搭理他的,這就是現實社會的功利之心,文人學者幾乎沒有,中華文明也是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