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騰說史

    《絲路山水地圖》又名《蒙古山水地圖》,該畫繪於絹本之上,幅寬0.59米、全長30.12米,繪製於明朝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1524—1539)之間,是一幅屬於明朝宮廷的皇家地圖,原藏於明朝內府,20世紀30年代流出國外,被日本收藏機構藤井有鄰館收藏。

    2000年,該地圖由收藏家易蘇昊先生斥巨資購回國內。2017年,世茂集團又以1.33億元從藏家手中收購,並捐贈給故宮博物院收藏。古書畫鑑定家、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傅熹年先生鑑定後,認為該地圖應當為明代中期以前的作品。

    感謝許榮茂先生。

  • 2 # 魚皮膠

    其繪製於明朝嘉靖年間,屬於皇家繪製地圖。全卷畫出了211個地理座標,所繪範圍東起嘉峪關,西至天方城(今沙烏地阿拉伯聖城麥加),描繪了數千公里範圍的山川地貌和城池,涉及亞、歐、非三大州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重要的歷史見證,對"一帶一路"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參考和借鑑價值。

    該國寶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從中國流散到日本,後由世茂集團董事局主席許榮茂先生斥資1.33億元從私人收藏家手中購回,並於2017年11月30日無償捐贈給故宮博物院。

    大年初一,該國寶將在故宮博物院官網展出,大家可以登入觀覽。

    國寶迴歸,重出於世,國之幸甚,民之榮耀,向愛國的企業家許榮茂先生致敬。

  • 3 # 唐俊龍55398571

    明朝的那些事那些人都是大咖

    明太祖建立了明帝國後,恢復了漢唐盛世時期政治文化,比如說藩王制度,設立了朱家血脈進行遠近親疏的分封,希望打造諸侯拱衛天子的格局。同時廢除了元朝實行種族主義政策,恢復了華夏百家姓文化,重新修訂了宗族族譜,讓華夏文明得以傳承。 明朝歷經二百六十七世年,傳為十六位皇帝,創造了擁有2億人口的世界超級大國,它奉行的大臣守江山,君王死社稷的精神,也讓它沒有漢朝對外和親,唐朝對外稱臣,宋朝對納歲幣的政策。鄭和七次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和平和強大國家形象,增強了對亞非拉國家的交流與友誼。

    明朝的剪影

    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覆滅。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趁亂入關,擊敗大順、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佔臺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絲綢之路的前世今生

    絲綢之路分為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

    一、西漢開通兩條絲綢之路

    1、陸上絲綢之路

    ①開通:西漢張騫出使西域以後,陸上絲綢之路開通。路線:長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亞-大秦。

    ②意義:

    A.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

    B.中國的鐵器、絲綢和養蠶繅絲技術,以及鑄鐵術、井渠法、造紙術先後西傳。

    C.兩漢之際,佛教透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2、海上絲綢之路

    ①漢武帝時,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路線:廣東-印支半島-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印度半島南端。

    ②意義:

    A、加強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的關係,擴大了秦漢文化對外的影響。

    B、從海路溝通了東、西方外交聯絡,拓展了中國、亞洲瀕海地區、歐洲一些國家的外交活動範圍。

    二、唐朝絲綢之路的拓展

    1、陸路方面:隋唐時期陸路上的“絲綢之路”達到鼎盛時期,東起長安,經中亞,一條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另兩條至地中海進入歐洲、或西北行進入歐洲。

    2、海路方面:從廣州出發,最遠可以到達波斯灣。

    三、明朝鄭和下西洋

    1、目的

    ①宣揚國威,宣傳明王朝的強盛。

    ②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絡,即發展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

    2、概況: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先後七次航海,訪問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

    3、特點:

    ①倡導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處,共享太平。

    ②不是發展海外貿易,採取的事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

    4、歷史意義

    ①鄭和下西洋期間倡導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處、共享太平,為亞非國家之間的交往,確立了不成文的準則,對後世影響深遠。

    ②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主動外交,極大加強了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係,促進了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

    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發展對外貿易,導致不計經濟效益的做法,其結果必然造成巨大經濟負擔,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絲路山水地圖 繪製於明嘉靖年間,這一時段路上絲綢之路由於蒙古韃靼部控制,明朝選擇海上絲綢之路進行貿易,這幅地圖對於明帝國而言更多的是軍事用途,山水風光畫法配以阿拉伯拉丁文,蒙古文,伊朗文等,顯示了當時地圖製作團隊多元化模式,需要精通地理知識,山水畫家,同文翻譯等精英人物。 絲路山水地圖裡面涉及建築,人物,風俗習慣等更是為明帝國的統治者睜眼看世界提供了百科全書式的參考資料。19世紀30年外流日本,被日本知名收藏館收藏,後歷經滄桑。

    2000年,該地圖由收藏家易蘇昊先生斥巨資購回國內。古書畫鑑定家、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傅熹年先生鑑定後,認為該地圖應當為明代中期以前的作品。之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林梅村花費了8年時間專門研究此圖,基本弄清了該地圖的基本情況。研究表明,這幅氣勢恢弘的《蒙古山水地圖》約繪製於明朝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1524—1539)之間,是一幅屬於明朝宮廷的皇家地圖。該圖還是明代以西域為表現內容的各種地圖的母本,如嘉靖二十一年(1542)刻本《西域土地人物圖》(收入明代學者馬理等人纂修的《陝西通志》)和萬曆四十四年(1616)刻本《西域圖略》(收入明代無名氏所編纂的《陝西四鎮圖說》)、明代彩繪本《西域土地人物圖》等。從《西域土地人物圖》的相關記載來看,儲存到今天的這幅《蒙古山水地圖》只是原圖的四分之三,地理範圍從嘉峪關到天方(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共211個西域地名;其餘四分之一被人裁切,地理範圍從天方到魯迷(時為奧斯曼帝國首都,今土耳其伊斯坦布林),原圖長度當在40米左右。圖上所標註的地名均為方塊漢字,但絕大多數地名都不是漢語,而是突厥、蒙古、波斯、粟特、阿拉伯、希臘、亞美尼亞語地名,如果不熟悉西域地理,簡直不知所云。

    2018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有張國立老師作為國寶推薦人,向全球華人展示了絲路山水地圖,國家故宮博物院收藏。絲路山水地圖是極具文化內涵的歷史見證,他證明了早在公元14世紀中國與亞歐友好國際貿易和文化交流,為當今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提供了歷史淵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專家說農家餐餘不可餵養家畜家禽,那些餐餘垃圾應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