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叫我蛋蛋

    教育是一個國家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換句話說教育是國家意識形態和話語體系建構的至關重要的環節。但教育反過來,也在必然對意識形態產生影響。

    對於個體來說,教育影響著思想、精神和心靈。教育透過對每一個個體施加強大的影響,實現了對民族精神和品格的塑造。

    從直觀的角度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高考也確實為中國培養了大批人才,功不可沒。應該說當下中國社會的各領域的中堅力量,基本都是接受過應試教育的訓練,參加過高考的。

    每個人都必然生活在一個話語體系中,這個話語體系由於長時間的無處不在的宣講,讓每一個生活在其中的人習以為常,而不能覺察到其問題。

    在社會發展方面,強調經濟之上;

    在個體權益和集體利益方面,強調集體至上;

    在現在和未來方面,宣揚犧牲當下以博取更好未來;

    在人生觀上,成功高於一切……

    在以高考為最終導向的基礎教育話語體系中,成績成了評價學習的最重要乃至唯一的指標。這直接形成了教育管理者、教師、家長在教育理念上,把孩子的童年少年看成是對未來成人生活的準備,把眼前的學習僅僅看成是準備高考。錢理群教授所言大學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有一部分的原因應當歸結為應試教育。高考將本應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育變成單向度的,只是指向高考,指向更高的分數的應試教育。

    而各地各校所謂的素質教育,乃至於各種各樣的課改,從其本質和目的來看,都是指向唯一的分數。

    甚至,“沒有分數,就沒有素質教育”成為一種共識。

    教育的理想形態是多樣化與個性化的,讓不同的人成為他們應該成為的樣子,最終走向更好的自己,但高考卻用單一和強制性的教育,指向唯一的標準答案。

    應試教育的極致就是衡水中學,它以工業化的流水作業,在時間上,從起床到睡覺的時間做了詳細的規劃,具體到每一分鐘應該幹什麼。另一方面,透過對教師對考綱和試題精深的研究,把高考試題的各種可能性都儘可能研究到位;讓學生透過反覆的高強度的訓練,從而對這些試題產生條件反射。

    這樣,就在無形中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也讓高考成了一種“貓鼠遊戲”,出題者絞盡腦汁,要儘量在考綱的限定下讓老師和學生意想不到;而備考的師生則透過題海戰術,加上押題、猜題,儘量讓考試的內容都在預料之中。

    以高考對教育和人性逐漸的“異化”:作為教的主體的教師變成講題者,作為學的主體的學生變為做題者。

    我們的教育就在日復一日的講題與做題中進行了。作為教與學主體的老師和學生變成分數的奴隸,變成高考的工具,這無疑是對教育的扭曲,是對人性的異化。

    二、語文課上的意義追尋

    教育是需要追尋意義的

    馬克思韋伯說,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上的動物。這說出了人的一個本質屬性,那就是人是追尋意義的動物。一旦抽掉了生命中種種活動的意義,那種生命之輕是人難以承受的。

    教育是需要追尋意義的。

    尤其對於青年學生,他們自然而然地會思考一些關於生命的意義這樣的問題。而我們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這樣的問題。

    真正的教育者會常常思考這樣的問題:

    什麼是老師的生命的第一需要?什麼是學生生命的第一需要?

    如果我們的教育不回答這樣的問題,那學生又能去哪裡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呢?

    每個人生命的都是具有獨特性。

    教育就是確知生命意義的獨特性和唯一性,以及其獨特的意義。

    生命的第一需要就是對意義的追尋、確知和實踐。

    努力上好每一節課,就是在走向更好的教育

    高考有與生命意義一致的地方,也有很多與生命意義不一致的地方。教育者應該明確區分出這二者。

    教師要想上好課,得把自己的課放在縱橫兩個維度上去審視。

    縱向的維度是時間的維度,自己過去怎樣上這樣一節課,自己現在怎樣上這一節課,自己將來要怎樣上這樣一節課。現在的課自然要比過去的課更好,而現在的課與理想中好課的差距,就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在橫向的維度上,自己要知道自己身邊的同事怎樣上這樣一節課。他們的課有哪些長處值得自己去借鑑,他們的課還有哪些不足,需要自己去彌補。還不能將自己的視野侷限在一隅,還要能看到當下那些專家名師是如何解讀這一課,是如何上這一課的。這樣就能清楚自己的課堂到底還存在哪些問題,也就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教師精神的健康,需要一定程度的緊張。這種緊張主要是由當下的自己與理想中自己的差距造成的。

    生命總是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的,對於個體來說,不存在抽象的生命意義。對於教育者來說,自己是一個能動的個體,面對的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因而也不存在抽象的教育意義。

    在教學中,我們面對的是實實在在的課堂,實實在在的學生,他們向我們提出了實實在在的問題。透過這一個個實實在在問題的解決,對學生進行著實實在在的教育。

    我們面對的是實實在在的課堂,實實在在的學生,他們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問題,透過解決這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問題,我們做著實實在在的教育。

    對於教師,課堂的意義應該是具體的,實現這些意義的途徑也應該是具體的確定的。

    讓學生在知識與能力上得到提高外,還應有一個更根本的東西,那就是讓學生走向更好的自己,收穫精神的豐富與充盈。

    語文課堂的特殊性

    語文不同於其他學科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自然地觸及學生的心靈,與學生進行著心靈深處的對話。

    語文老師天然地成為引領學生成長的嚮導。教學的同時,也自然而然肩負著培育學生精神的使命。

    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給自己的定位不能僅僅是“教師”,而應是“文化精英”,更是“公共良心”。否則,教育出來的學生,心靈深處總是會有那麼一個巨大的空洞。

    老師自身生命的發展延續也不是健全和完善的。在面對一篇篇課文時,老師除了教授相應的知識,還應儘量賦予課程以意義。

    不要總是去拷問課程給予我們什麼意義,而應思考我能給課程什麼意義。這樣也就能始終保持一種積極性、主動性,能在應試教育逼仄的空間中獲得一定程度的獨立和自由。

    自下而上去改變教育現狀

    教育的變革有兩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長期以來,運動式的社會運動方式形成了等靠要的習慣。但自下而上的變革更為有力持久。作為教師,不管是身在鄉村還是城區,都應努力承擔自己的責任。

    不逃避,不畏懼,做出實實在在的事,推動中國教育的發展。

    在應試教育的洪流中,保持自身的獨立性,不被裹挾著帶走。

    內心保持自由,不為世俗和偏見左右。

    在妥協與堅持中,固守自我。

    不偏信,不盲從,不猶疑,不止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出句:三杯濁酒吞離緒,怎麼對另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