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近水向陽花

    在那個時期,吳越楚先民都被歸於東夷、南蠻之類,雖嚮往華夏族的文明,但是自身並不認可屬於華夏族。之後的民族大融合,華夏諸族才統一融合而成。

  • 2 # 內蒙人不知道

    當年楚越吳一直被罵野蠻,並不認同自己的華夏民族。

    楚王被氣的那句“楚越非中華”,就可以證明。

    古代中國,或者說中國正統文化的代表,符號有龍玉,行為有禮儀,而楚越吳任何禮教都沒有,長期被各國鄙視為蠻夷,甚至不被稱作人。

    換位思考,你身為楚人,別人天天罵你,你乾脆不當華夏族了,

  • 3 # NC聯合設計

    認同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天下王室皆出周!其實你可以查所有華人的族普或者姓氏--最終都會追溯到姬姓和黃帝

  • 4 # 觀史明德

    雖然楚國說自己“我本蠻夷”,但楚國內心深處還是認為自己是華夏一族,楚人是祝融後人,並一直以此為榮。楚部族本生活在今河南一帶,只不過是被商族驅趕不得已南向遷移,後來武王伐紂,楚部族更是在自己族長的帶領下參與聯軍並死在火師一任上。後來楚被封為五十里子爵,但因為楚久居南地,所以難以被周王室所接納,諸侯會盟也只能在殿外作為火師。後來楚國拒絕繼續朝奉周王室受到了周王室帶領聯軍的進攻,但被楚聯合南方其他部族利用地勢大敗周王。後來幽王為戎人所滅,東周建立,春秋亂世開啟,楚國藉此時機北攻,而且自立為王說出了那句著名的“我本蠻夷。”但這句話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自嘲,一種宣洩的情緒。楚人仍堅定地認為自己是祝融後裔,是華夏族的一支。

  • 5 # 蘿蔔小說

    首先民族概念是近代才有的,古代沒有民族概念,都習慣以邦號自居。至於華夏是以文化認同論,而楚系神風不與中國同,楚也自稱王,不和中國同系列,雖然短暫的加入過中國,但是內心不服。。。

  • 6 # 侯其成0成其侯

    以當時狀況來說,吳越等是不可能有什麼華夏族認同感得,包括中原核心地帶得魏趙都沒有這種感覺。因為每個諸侯國都是各自為政,根本不是一條心,最多也就認同周王室而已。還有一點,華夏是近代才有的統稱。

  • 7 # 國病

    春秋戰國時代楚吳越肯定是認同的華夏的,道理其實很簡單。

    西周建立後採取了分封所有歷史世系的做法,也就是中國歷史上堯舜兩派後裔第一次以和解的姿態共和在一起。但是從西周建立到春秋戰國卻造成了原在中原的民系徹底更迭,變成了羌系北三苗後裔為主的格局,所以由此演變的漢族也就擁有了絕對的主體基因。

    周滅商後施行的政治制度與殷商及其之前的時代完全不同,這應該是最大的引爆點。由於西周分封制打破了原有血親族群集中生活的局面,政治形態也由原本的方國聯盟模式變為了諸侯聯邦模式。尤其全面等級制對原有體系的衝擊很大,引發的不滿也很大。所以西周建立不久就發生了三監叛亂,也是所謂的淮夷亂。這個矛盾在西周強力鎮壓後,使得殷商箕子族O2b體系去了北韓半島和東北地區。原先倒向周人並與先羌在江西組成吳城遺址的泰民系O2a主體也向南遠走。並且因此而有了潑水節,意思就是指西周是著火的魔頭滾落人間。西周進攻東部沿海地區,還迫使穢貊等逃向東北地區。有可能東部蘇北、山東就存在印第安群體,這一批人逃向東北再東渡是有可能的。只不過沒法證實穢貊等是何群體。

    西周早期的這個變故也就奠定了羌系民係為主的格局,也奠定了黃種中國的格局。因為除了穢貊,還有與泰民系一同南遷的掃帚星斯拉夫南支民系。也就是今天的緬甸、高棉的基礎以及融入泰國裡的那部分。屈原《離騷》的真實含義就是指掃帚星和泰族離去。西周滅亡後又使得中國進一步走向羌系化,很明顯臺灣原住民是由北方上船潰逃的,所以歷史上臺灣原住民只有出產於北方的小米,阿里山鄒族服飾的紅藍色也顯示是經歷過西周的沿海支大鯀族後裔。堯舜後裔兩派和解共存的局面也於春秋被打破,因為秦人在古希臘遭遇了沿海支鬼方體系攻擊,返回滅了西周後自然就迫使中國也走向了關係破裂的局面。不僅如此,同是內陸支的烏拉爾蚩尤後裔也與羌系鬧翻。秦代時防禦的匈奴和漢代對陣的匈奴主要就是烏拉爾與印第安的組合。秦始皇打南粵就是打擊沿海支夏后氏南支。漢代與匈奴決戰還引發了楚人裡的苗瑤南遷並認蚩尤為祖。但實際上苗蠻系祖先是夸父盤古。

    我們看這些細節可以明顯發現,羌系民系都留在原地,最後融入漢族。就連先羌與苗瑤融合的畲族也沒有離開。只有杜宇古蜀的羌系在周初時被泰民系南遷到四川衝擊而被迫去了雲南,還有就是項羽部眾裡有一部分泰族基因和羌系北逃東北方向。其餘都是因為同屬一個民系或文化認同而留在了原地。如果漢武帝不與烏拉爾決戰,那苗瑤估計也不會南遷,苗瑤明顯不同意兄弟相殘。

    這些細節告訴我們,儘管楚華人不認同西周的政治制度,但內心裡是難以與中原割離的。別說楚國吳國的先羌北三苗部分,就是苗瑤也不想分離。畲族更是壓根就沒有離開。畲族很可能是由於被排斥而沒有實現完全漢化。秦始皇攻打南粵,卻沒有迫使越國人離開。這也說明,越國人雖然是夏后氏,與羌系和苗瑤不是一個民系分支。但卻已經融匯在其中不願分離了。否則的話,今天江浙地區就不可能是中國境內最集中存在百越基因的地區了。不認同的話那早走了。越國人都認同,又何況羌系主導的楚國和吳國。曹操是泰族的O2a基因,也就是微子宋國後裔。儘管後來的契丹明顯是吳國和宋國北逃的一部分,且大機率屬於楚漢相爭的項羽部眾。但宋國後裔也有很多在亳州地區留下並融入了。所以這是很明顯的,那些因為政治間隙分歧而引發的紛爭並不能代表內心裡的真實認同。秦滅時人們喊出重建大楚的口號,這個大楚並不是單指楚國,而是指羌系北三苗的根是古楚。

  • 8 # 徐劍南京

    從各國的稱呼就能看出,他們認同“華夏”

    春秋戰國時期的有許多列國,但是他們的王不敢稱為皇帝,而自稱為王,表面上服從周王的統治,而周王是名義上的皇帝。秦朝統一中國,從“禮”的角度觀察,卻是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被秦滅亡的列國稱泰國為“賊”,說明這些列國認同華夏民族。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才稱皇帝,未統一之前被稱為“王”。正因為對秦始皇的正統性提出懷疑,漢很快取代了大秦帝國。漢朝又分為西漢、東漢,其中,東漢從公元25年至公元220年,持續了195年。曹操也不敢稱為皇帝,他也僅能“挾天子以令諸侯”。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指是力量的“此消此長”,其中,天下指的就是華夏民族,能夠稱為皇帝的人,一定是統一了天下。皇帝輪流輪流“坐莊”的現象,事實上僅指唐朝以後,但還必須統一了全中國。

    上述所說的統一了全中國才能稱為皇帝,指的是地域,華夏民族的歸屬感主要還是體現文化的傳承。中國有統一的文字、統一的語言、治理國家的基本統一的思想,及法律制度的統一。

    外族人入主中華大地,並稱為皇帝,要麼被中華文化所吸收,要麼被華夏趕出中國,足以說明認同華夏民族,也同時說明,華夏民族以漢族為主體,多民族相融合的民族,而不是單一民族。

    ▶徐劍隨筆,僅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移民美國的途徑有哪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