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雙木雙夕

    小時候窮,但是喜過年啊,一年才一次機會可以買新衣服,買新鞋子,有紅包買新禮物,任何事對一個小孩來說都是新鮮!長大了,賺錢了,任何東西任何時候都有錢買了。但是我們的童真與快樂,新鮮卻沒有了,年味也就變味了!

  • 2 # 木辛木辛893

    謝邀,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平常的日子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比過去過年過節的還要豐盛,真的不象小的時候那樣期盼著過年,有好東西吃,為了過新年父母給添件新衣服,給幾塊壓歲錢,最多一年能掙幾十塊,多則上百塊,心裡就得美一年,看看現在的孩子少則上千,多則上萬,現在的日子過的太好了,人們慢慢的把年味丟失了。

  • 3 # 逐夢淘淘

    記得小時候天天盼著過年,因為過年可以有肉吃,可以吃糖球,可以吃瓜子,可以吃新鮮的蔬菜,可以有新衣服穿,可以有鞭炮放,可以有壓歲錢花,而且還不用上學。

    感覺年味越來越淡,主要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過年才能得到的東西,現在隨時觸手可及。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過年真的已經不是我們小時候的樣子了。

    以前過個年,忙裡忙外的需要二十幾天,什麼都得自己動手做,現在幾個小時去超市就搞定了。閒了,省事了,就覺得沒意思了,沒有原來的年味了。

    我覺得過年挺好啊,可以見一見很久沒見的好友們,聊聊天,聯絡聯絡感情,能在父母身邊多陪他們幾天,給孩子講講咱們小時候過年的習俗,帶著他們去他們想去玩的地方玩玩,挺好。

  • 4 # 榆梅

    其實年味的淡濃是相對的。淡,未嘗不是好事;濃也不見得都是個好。

    說習慣決定意識。

    年是千年習俗的演繹。人類越往前走,有丟棄也有創造。對於年俗的保留與繼承就會越來越少,而新的程式便取待了過去的存在。

    從年的年歌裡可見一斑,需要保留的有哪些呢?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掃層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剃精精,二十八蒸饃發,二十九裝香爐,年三十貼花門,大年初一去作捐。二十三稍有保留,人們還是要準備芝麻糖進行供奉。二十四的打掃衛生(部分保留)而磨豆腐,蒸饃等已經被超市所取代。其它的也大有捨棄。保留的一是祭灶,二是貼春聯。這兩項也是因商家的堅持而保留,達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內容少了,人心自然也淡。

    鞭炮是年的伴奏,如一臺戲的音樂。沒有伴奏就乾癟。雖說清靜,環保了不少,但多了冷清少了熱鬧,人對年的概念也變得模糊。

    一件事情,後臺的準備比前臺的表演重要,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年的準備也如此,渲染力,鼓動力都在一個準備中,人對年的程式變了,準備簡化了,這也是造成淡年的原因。

    人類活動內容與表現是從祭祀開始的,中國是個禮儀之拜,其禮節演繹源淵流長,這些祭祀形式都是對年濃化的根本。一個節日從服飾到禮品需要充分的安排,要的是隆重,規模也很濃烈,這也是過去年濃的關鍵。如今丟棄了繁文縟節,對神靈的.塑造與信仰也逐而打破。人變得透徹,少了面紗,少了情趣。內容沒了,不熱鬧了,也是淡了。

    年淡了,簡單了。其實也是人們對生活的一種透析。大部分人講,現在人們吃得好,日日都象過年。而過去吃是年的主體,現在的節日病也源於吃,人們明白病從口入,也是人們看淡年的一個原因。

    因此看來,年味淡也是一種進步。一年到頭了,一家人團圓一地,坐在自己創造的環境裡,吃得健康,玩得開心,相談甚歡,親情倍濃。看看兒孫的發展,談談新年的打算,聽聽父母的教悔,帶走親情的溫度,再奔新輝煌,也不失為一個靜謐,和諧,進步,開心的年。淡了年的形式,濃了年的心境,也不錯呀!

  • 5 # 使用者6288472053

    以前是全家團聚,其次是海吃,奢侈一次。

    現在,上班,卡住回鄉路!

    現在,奢侈,可以天天有!

    咱們還是,缺文化上的過年呀,為什麼政府不出錢辦一辦年會,年慶,年歡?

  • 6 # 一行321

    以前物質匱乏,過年才能吃上好的,穿新衣,現在生活好了,也就沒什麼區別了,再加上生活中的媒體誘惑太多,所以年味兒也越來越淡了。

  • 7 # 浪子文齋

    現在感覺年味淡了,是很正常的。顧名思義,年味,就是過年的感覺。

    過年是我們民族的一大優良傳統民俗,也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裡一分子。那時候,過年的感覺就是:好吃、好穿、喜慶、團聚,一家親,萬家和。好兆頭,新氣象。還有“莫須有”的精神寄念。

    以上這些個感覺,如果你現在能攢齊備了,我想你現在也是幸福的。但是,我不相信你能把這些個感知感受,都邀到你的身邊來。

    也就是說,舊時人們講究的只是一種的念想,意識的能動性大於物質性。理想過於豐滿,現實過於骨感。

    先說說“好吃好穿”,這一點我們平時深有體會,最美不過雞鴨魚肉,生猛海鮮,這些口福我們平素不說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宴,一、二個月改善一次恐怕也是常事。既然年前年後都是這些個套路,那麼過不過也就只是個形式而已了。

    接著說說”喜慶團聚“,舊時人們就業不容易,出門打工的人少,出門的也是走鄉串戶的手藝人。逢年守歲的都能如約歸來,你敬我愛,其樂融融。錢掙不掙得到,倒是另一回事了。現在不同喲,不打工你就沒有活路。孩子上學要錢,娶媳婦要錢,蓋房子買車還要錢。在錢大爺面前,華人都是孫子(原諒我沒有罵人的意思)。

    衣錦還鄉的打工者以為,我掙了這麼多錢,如果不顯擺顯擺,會讓人寒磣了,於是大包小包的買買買,儼然自己成了功臣,要麼整天出去會友,要麼在家躺到自然醒,這麼做本來不算錯,但他沒有想到的是一年四季守在家裡的孃親才是最大的功臣,她盼你千里歸來,就是希圖那些東西嗎?父母做著三百六十五天的飯,哪怕你能主動洗手做一天沒滋沒味的飯菜,也會在父母的眼裡找到晶瑩的光彩。那一星光彩就是“最好的新年”。

    所以我們現在所認為的喜慶與團聚是扭曲,變形了的。

    說到”一家親,萬家和“,我認為當代社會人裝得厲害,微信是個好東西,但再轉得天花亂墜,也不如實實在在地說一句“新年好”。一家人似親非親,扭扭捏捏,鄰里之間你防著我,我防著你,偶爾走動一下,別人也會想“這人會不會有所企圖”?所以現代人如果過於把形式當作了招牌菜,那麼“過年”這道特色菜反而相形見拙。

    至於“好兆頭,新氣象”這兩個詞。在舊年境裡,人們期許有個好兆頭新氣象,是因為苦日子過久了,盼好的兆頭和氣象就像盼星星與月亮一樣。有多難你能體會得到的。

    ”莫須有的寄念“?就是無根據的自信。每每到年關時節,老爺爺會在一個閒暇裡跟孫子講一個有關過年的傳說,這孩子不明白,就去問父母,於是他的父母再跟他講一遍有關這個傳說的故事。並告訴他,這個故事以後還得他繼續傳承下去。於是孩子就想:過年,美好,傳承。孩子長成大人了,”新年的故事“就像種子一樣栽到心裡去了,所以不管風霜雨雪,不論酪暑嚴寒,新年在歲月的歷練中成了一道道美麗的年輪。

    但是當代人的快餐意識卻把那一層層的年輪淡化,以至於水裡加再多的糖,也是淡的。因為人們在過年的同時,還在一遍遍地問自己,我能從這個新年裡得到什麼樣的好處。如果沒有達到,過它又有什麼用呢!”供“與”需“嚴重失衡

    這也不是某個人的錯。現代人消費高,生活壓力大,子女就學住房貸款下崗待業很是普遍,就算是過個好年也改變不了這種現狀,於是乎……

    過去,我們都是”新年“這個大風景裡的小風景;現在,新年只是我們身上的一塊”裝飾布“。

  • 8 # 雙木雙夕

    小時候窮,但是喜過年啊,一年才一次機會可以買新衣服,買新鞋子,有紅包買新禮物,任何事對一個小孩來說都是新鮮!長大了,賺錢了,任何東西任何時候都有錢買了。但是我們的童真與快樂,新鮮卻沒有了,年味也就變味了!

  • 9 # 木辛木辛893

    謝邀,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平常的日子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比過去過年過節的還要豐盛,真的不象小的時候那樣期盼著過年,有好東西吃,為了過新年父母給添件新衣服,給幾塊壓歲錢,最多一年能掙幾十塊,多則上百塊,心裡就得美一年,看看現在的孩子少則上千,多則上萬,現在的日子過的太好了,人們慢慢的把年味丟失了。

  • 10 # 逐夢淘淘

    記得小時候天天盼著過年,因為過年可以有肉吃,可以吃糖球,可以吃瓜子,可以吃新鮮的蔬菜,可以有新衣服穿,可以有鞭炮放,可以有壓歲錢花,而且還不用上學。

    感覺年味越來越淡,主要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過年才能得到的東西,現在隨時觸手可及。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過年真的已經不是我們小時候的樣子了。

    以前過個年,忙裡忙外的需要二十幾天,什麼都得自己動手做,現在幾個小時去超市就搞定了。閒了,省事了,就覺得沒意思了,沒有原來的年味了。

    我覺得過年挺好啊,可以見一見很久沒見的好友們,聊聊天,聯絡聯絡感情,能在父母身邊多陪他們幾天,給孩子講講咱們小時候過年的習俗,帶著他們去他們想去玩的地方玩玩,挺好。

  • 11 # 榆梅

    其實年味的淡濃是相對的。淡,未嘗不是好事;濃也不見得都是個好。

    說習慣決定意識。

    年是千年習俗的演繹。人類越往前走,有丟棄也有創造。對於年俗的保留與繼承就會越來越少,而新的程式便取待了過去的存在。

    從年的年歌裡可見一斑,需要保留的有哪些呢?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掃層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剃精精,二十八蒸饃發,二十九裝香爐,年三十貼花門,大年初一去作捐。二十三稍有保留,人們還是要準備芝麻糖進行供奉。二十四的打掃衛生(部分保留)而磨豆腐,蒸饃等已經被超市所取代。其它的也大有捨棄。保留的一是祭灶,二是貼春聯。這兩項也是因商家的堅持而保留,達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內容少了,人心自然也淡。

    鞭炮是年的伴奏,如一臺戲的音樂。沒有伴奏就乾癟。雖說清靜,環保了不少,但多了冷清少了熱鬧,人對年的概念也變得模糊。

    一件事情,後臺的準備比前臺的表演重要,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年的準備也如此,渲染力,鼓動力都在一個準備中,人對年的程式變了,準備簡化了,這也是造成淡年的原因。

    人類活動內容與表現是從祭祀開始的,中國是個禮儀之拜,其禮節演繹源淵流長,這些祭祀形式都是對年濃化的根本。一個節日從服飾到禮品需要充分的安排,要的是隆重,規模也很濃烈,這也是過去年濃的關鍵。如今丟棄了繁文縟節,對神靈的.塑造與信仰也逐而打破。人變得透徹,少了面紗,少了情趣。內容沒了,不熱鬧了,也是淡了。

    年淡了,簡單了。其實也是人們對生活的一種透析。大部分人講,現在人們吃得好,日日都象過年。而過去吃是年的主體,現在的節日病也源於吃,人們明白病從口入,也是人們看淡年的一個原因。

    因此看來,年味淡也是一種進步。一年到頭了,一家人團圓一地,坐在自己創造的環境裡,吃得健康,玩得開心,相談甚歡,親情倍濃。看看兒孫的發展,談談新年的打算,聽聽父母的教悔,帶走親情的溫度,再奔新輝煌,也不失為一個靜謐,和諧,進步,開心的年。淡了年的形式,濃了年的心境,也不錯呀!

  • 12 # 使用者6288472053

    以前是全家團聚,其次是海吃,奢侈一次。

    現在,上班,卡住回鄉路!

    現在,奢侈,可以天天有!

    咱們還是,缺文化上的過年呀,為什麼政府不出錢辦一辦年會,年慶,年歡?

  • 13 # 一行321

    以前物質匱乏,過年才能吃上好的,穿新衣,現在生活好了,也就沒什麼區別了,再加上生活中的媒體誘惑太多,所以年味兒也越來越淡了。

  • 14 # 浪子文齋

    現在感覺年味淡了,是很正常的。顧名思義,年味,就是過年的感覺。

    過年是我們民族的一大優良傳統民俗,也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裡一分子。那時候,過年的感覺就是:好吃、好穿、喜慶、團聚,一家親,萬家和。好兆頭,新氣象。還有“莫須有”的精神寄念。

    以上這些個感覺,如果你現在能攢齊備了,我想你現在也是幸福的。但是,我不相信你能把這些個感知感受,都邀到你的身邊來。

    也就是說,舊時人們講究的只是一種的念想,意識的能動性大於物質性。理想過於豐滿,現實過於骨感。

    先說說“好吃好穿”,這一點我們平時深有體會,最美不過雞鴨魚肉,生猛海鮮,這些口福我們平素不說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宴,一、二個月改善一次恐怕也是常事。既然年前年後都是這些個套路,那麼過不過也就只是個形式而已了。

    接著說說”喜慶團聚“,舊時人們就業不容易,出門打工的人少,出門的也是走鄉串戶的手藝人。逢年守歲的都能如約歸來,你敬我愛,其樂融融。錢掙不掙得到,倒是另一回事了。現在不同喲,不打工你就沒有活路。孩子上學要錢,娶媳婦要錢,蓋房子買車還要錢。在錢大爺面前,華人都是孫子(原諒我沒有罵人的意思)。

    衣錦還鄉的打工者以為,我掙了這麼多錢,如果不顯擺顯擺,會讓人寒磣了,於是大包小包的買買買,儼然自己成了功臣,要麼整天出去會友,要麼在家躺到自然醒,這麼做本來不算錯,但他沒有想到的是一年四季守在家裡的孃親才是最大的功臣,她盼你千里歸來,就是希圖那些東西嗎?父母做著三百六十五天的飯,哪怕你能主動洗手做一天沒滋沒味的飯菜,也會在父母的眼裡找到晶瑩的光彩。那一星光彩就是“最好的新年”。

    所以我們現在所認為的喜慶與團聚是扭曲,變形了的。

    說到”一家親,萬家和“,我認為當代社會人裝得厲害,微信是個好東西,但再轉得天花亂墜,也不如實實在在地說一句“新年好”。一家人似親非親,扭扭捏捏,鄰里之間你防著我,我防著你,偶爾走動一下,別人也會想“這人會不會有所企圖”?所以現代人如果過於把形式當作了招牌菜,那麼“過年”這道特色菜反而相形見拙。

    至於“好兆頭,新氣象”這兩個詞。在舊年境裡,人們期許有個好兆頭新氣象,是因為苦日子過久了,盼好的兆頭和氣象就像盼星星與月亮一樣。有多難你能體會得到的。

    ”莫須有的寄念“?就是無根據的自信。每每到年關時節,老爺爺會在一個閒暇裡跟孫子講一個有關過年的傳說,這孩子不明白,就去問父母,於是他的父母再跟他講一遍有關這個傳說的故事。並告訴他,這個故事以後還得他繼續傳承下去。於是孩子就想:過年,美好,傳承。孩子長成大人了,”新年的故事“就像種子一樣栽到心裡去了,所以不管風霜雨雪,不論酪暑嚴寒,新年在歲月的歷練中成了一道道美麗的年輪。

    但是當代人的快餐意識卻把那一層層的年輪淡化,以至於水裡加再多的糖,也是淡的。因為人們在過年的同時,還在一遍遍地問自己,我能從這個新年裡得到什麼樣的好處。如果沒有達到,過它又有什麼用呢!”供“與”需“嚴重失衡

    這也不是某個人的錯。現代人消費高,生活壓力大,子女就學住房貸款下崗待業很是普遍,就算是過個好年也改變不了這種現狀,於是乎……

    過去,我們都是”新年“這個大風景裡的小風景;現在,新年只是我們身上的一塊”裝飾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菲律賓改國家的名字,算不算文化不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