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756065838513
-
2 # 使用者9364575890814
1.7G是cpu頻率、這樣低的主頻無論多少核也無用、老早就淘汰、運算能力低、目前使用的CPU不論那檔次頻率主頻基本是3G-4G的CPU。
1.7G是cpu頻率、這樣低的主頻無論多少核也無用、老早就淘汰、運算能力低、目前使用的CPU不論那檔次頻率主頻基本是3G-4G的CPU。
平時我們說的擠牙膏,主要指英特爾每代的效能提升幅度太小。
但英特爾近些年的升級,其實都是在最佳化CPU的功耗——頻率曲線,降低同頻率下的功耗,提升拐點頻率,而不是把重心放到效能提升上(畢竟農機時期的AMD效能簡直慘不忍睹)。
舉兩個例子(同樣滿載、預設電壓的情況下):
6700K四核頻率4.0GHz,功耗接近95W的TDP;7700K四核頻率4.4GHz,功耗卻不到80W。移動版i5-2450M和i5-3210M,雙核最大頻率都是2.9GHz,單核最大頻率都是3.1GHz。前者滿載功耗近30W,後者只有20W。引用一位網友 @西風紫儀 半年前在我專欄文章下的回答:
英特爾放話:酷睿“i9”真的要來了!
每一代CPU頻率和功耗之間的曲線都有一個拐點,拐點之前功耗與頻率趨於線性關係而且功耗相對較低,而拐點之後的斜率驟增,每提高0.1ghz的功耗增量巨大,22nm跨越到14nm的時候低壓u頻率的暴漲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而效能與頻率直接掛鉤,舉個例子,i7 2640m 雙核四執行緒最高3.5g,滿載睿頻雙核3.3g,功耗可以達到39w,而i5 2450m雙核滿載功耗不到30w,頻率是雙核2.9g,而每一代這個拐點的頻率都在提高,到了14nm時代,十核心的e5 2630 v4 (我的是es版滿核心睿頻2.3g)滿載功耗只有40w(算上uncore功耗),平均到每個核心上只有4w,四核八執行緒搞起來不過16w,i5出現四核也說明英特爾有能力把頻率跟核心數量的提升做好取捨,六核出現是遲早的事情,今年終於看見了一線希望,希望英特爾早日推出偏向續航能力的低壓四核筆記本CPU。從最早的一代低壓i7滿載頻率只有2GHz以下,到現在低壓i5可以穩定雙核3GHz,這就是製程和架構更新帶來的提升。
現在之所以升到四核八執行緒,是因為Kaby Lake上市還不滿一年,沒法從效能上榨取更多的效能,只能透過加核心提升多執行緒效能,來對抗AMD Ryzen架構的攻勢(以此推測,Ryzen的移動版處理器效能不俗)
——從架構和製程角度來看,英特爾依然在擠牙膏,畢竟8代還在用14nm;但擠牙膏這詞本身是從效能角度提出的,從這個方面看,英特爾不算是擠牙膏。
預計i5-8250u的多核最大頻率在2.4-2.5GHz,這樣可以控制高負載功耗在15W的TDP左右。i7-8550u會挑選一下體質,多核最大頻率再高一兩個倍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