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英語學人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奧卡姆剃刀的原則是基本可適用於自然演化而生的語言的。無論時間狀語還是時態,都不是冗餘。

    時態不是時間的一維概念,而是時間和狀態的二維概念。雖然是以時為主,以態為輔。

    時間狀語只是表時間,無法表狀態。

    在學習時態時,我們總是能較好得理解時間,因為時間太簡單,卻不能較好得理解狀態 (aspect)。

    時間維度上,不好理解的只有過去未來時,其實就是從過去的場景看未來的狀況。

    下面詳解狀態aspect

    一般時

    是動詞的基本形式,表示的是客觀事實,經常性,習慣性的動作,或者存在的狀態。

    She walked to me.

    她向我走來。在過去發生的客觀事實。

    進行時

    正在進行的動作。

    The wind is blowing.

    風正在刮。

    A shooting star is falling from the sky when the general dies.

    將軍死的時候,流星墜地。

    完成時

    已經完成的動作。

    I have been to the top of the mountains.

    我曾去過群山之巔。

    完成進行時

    完成+進行,表持續

    She has been crying since last evening.

    自從昨晚,她一直在哭。(現在還在哭,動作沒結束)

  • 2 # 外語不難學

    按照這位題主的意思是「漢語沒有時態,所以漢語比英語簡潔」?

    那我只能說,你不但對英語不瞭解,你對漢語也不瞭解。

    你不知道中文裡的「了」,「在」,「要」類似於英語的過去時、進行時和將來時?「過」表示完成時?

    1. 我吃飯。 = I have dinner. (一般現在時)

    2. 我吃飯了。 = I had dinner. (一般過去時)

    3. 我在吃放。 = I am having dinner. (現在進行時)

    4. 我當時在吃放。 = I was having dinner. (過去進行時)

    5. 我要吃飯了。= I am going to have dinner. (一般將來時)

    6. 我到時在吃飯。 = I will be having dinner. (將來進行時)

    7. 我吃過飯了。 = I have had dinner. (現在完成時)

    8. 我吃了飯了。= I have had dinner. (現在完成時)

    9. 我當時吃過飯了。 = I had had dinner. (過去完成時)

    10. 我到時吃過飯了。 = I will have had dinner. (將來完成時)

    11. 我吃了一段時間的飯了。 = I have been having dinner. (現在完成進行時,不用把一段時間翻譯出來)

    12. 我那時吃了一段時間的飯了。 = I had been having dinner. (過去完成進行時)

    13. 我到時吃了一段時間的飯了。 = I will have been having dinner. (將來完成進行時)

    14. 我當時要吃飯了。= I was going to have dinner. (過去將來時)

    15. 他問了我到時在做什麼。 = I asked me what I would be doing. (過去將來進行時,間接賓語)

    ...

    你覺得多餘了嗎?在沒有加時間狀語的情況下,英語透過時態表達時間關係。你這樣說,那麼中文的「了」「在」「要」也是多餘了,那刪掉只剩下;

    我吃飯。

    I have dinner.

    你能體會時間關係了嗎? 或者加上時間狀語?

    我昨天吃飯。

    I have dinner yesterday.

    乍看之下,它還是一個一般時(描述一般的狀態),表示你昨天是一個會吃飯的人,但到底你吃沒吃?我不知道。

    透過上面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來,英語比漢語表達時間上更精確、簡潔。中文如果要表達精確,有時就要加一些「那時」「到時」「一段時間」這些時間狀語才能表達清楚;而英文則不需要。

    我們再來拓展一下,請看:

    例子一:

    他去了書店買書。(「了」在第一個動詞後,書店是去了,書買沒買還不知道)

    He went to book store to buy some books. (英語用「不定態」表示不確定的動作)

    例子二:

    他去書店買了書。(「了」在第二個動詞後,書店是去了,書也買了,強調買的是書)

    Going to bookstore, he bought some books.

    例子三:

    他去書店買書了。(「了」在句子後,去了,但不知道到沒到,也不知道買沒買)

    He has been going to bookstore to buy some books. (現在完成進行時表示動作發生,且還在持續,結束了沒還不知道)

    例子四:

    他跑了三圈。(一個「了」表示一般過去時)

    He ran three laps.

    例子五:他跑了三圈了。(兩個「了」表示完成時,但跑完了全部圈數了沒還不知道)He has been running three laps. (完成了三圈,但沒完成全部圈數,還在跑)He has ran three laps. (已經跑完了三圈,不管他還在不在跑)

    所以,語言都是類似的,只是每種語言的規則不一樣。當然如果你學過西班牙語,你會知道動詞時態變化更復雜,沒有了have,be這些助動詞;如果你學過日語,你會發現同樣會有「-ています」、「-ました」來表示時態;如果你學過韓語,同樣會有「-었다」、「-고있다」表示時態;如果你學了和中文語法結構很像的泰語,會有「แล้ว」(laew)和漢語的「了」共通。所以,為了表達時間關係,沒有類似的語法結構是不行的。所以,時態不是多餘的,只是各自的規則不一樣而已!

  • 3 # 傑克Jack199

    你提的問題確實很有意思。但是你沒有看到法語,俄語,德語等都很難。

    這不怪你。一個人很難熟悉那麼多語種

    中文的優勢就在於簡潔,這是公認的。中文的難點在於文字書寫和辨認。中文的難點還有四聲的變化,外華人感到很難學。

    而英語,法語,德語,俄語等拼音文字,由於語法極為繁複,確實很難學,本華人都很難學好,就更不用說外華人的。

    你說得對,中文確實簡潔,好學。英文確實複雜,不好學。這是公認的。不存在爭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李盈瑩的首次世錦賽之旅,她還需要怎麼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