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夏問長安
-
2 # 廿二層雲
兵之道,未慮勝,先慮敗。
首先是上黨之地,南韓棄之,趙國不當取。趙國勞師襲遠與秦爭鋒,實屬不智。後勤線拉長,趙國國力難支,趙王因此求速勝。
廉頗與秦軍對峙,雖小仗連敗,但上黨穩於泰山。堅壁以待,名將守禦,秦無可奈何。
趙王求勝心切,又惡廉頗小敗,中秦之計,用了趙括,終成大錯。
趙括貪功冒進,舍營而出,中白起誘兵之計,被二萬五千精兵斷其後,圍於長平。為將者無智中伏己是可悲,中伏後卻無勇氣率軍當即殺出,實乃無膽鼠輩!趙軍中伏被圍四十六日,軍中互相爭鬥,人肉相食!治軍如此,安能不敗?守無可守,趙括才出而拼命,直接被射死。如此無運之將,又無智無勇治軍無能,實乃戰爭史上的奇葩。
此役,趙王不慮形勢,只求速勝,趙括無德無能無膽,卻想一戰成名,又遇白起這個冷血殺神,四十萬將士被坑於長平。
坑他們的是白起?是趙王?還是趙括?
-
3 # 葉飄刀
秦趙勝負原因:
1. 重視程度不同,秦國很早就認識到了長平為關乎國運變化的生死之戰,為此戰,秦國內部進行了高度動員和統一,一切都為了贏得長平之戰。比如換白起是秘密的,就是為了不提高趙國的警覺。而趙國一開始並沒有認識到長平之戰的重要性,對於整個長平之戰的走勢,對於是聯合諸侯抗秦還是和秦議和都是猶豫的,甚至在是速戰還是堅守等等都有分歧,最終造成了廉頗和趙括的換將。秦國換上來一個白起,趙國換下一個廉頗,雙方在重視程度上有明顯的區別。趙國在一開始沒有做好和秦國全面死磕的準備。
2.國力的差別,趙國與秦國在國力上本來就存在差距,而秦國在一開始又充分認識到了長平之戰的重要性,舉全國之力投入。到長平之戰後期,趙國已經沒有了繼續和秦國相持的能力,所以不得不採取速戰的辦法。國力的差距導致了趙國無法持續與秦國進行消耗戰。
-
4 # 曉峰來介紹
對於長平之戰的結局只能說是必然結果,兩方實力,謀略差距太大。
一:秦國。長平之戰發起主要還是由於趙國搶走了秦國看中的大肥肉——南韓的土地。而且為了保證這次戰爭勝利,秦國不僅偷偷把將領換成有殺神之稱的白起,還下了死命令誰若洩露這個秘密直接殺頭,所以光看秦國派出白起就證明他們對於這次長平之戰勢在必得,務必要拿下它。
另外在白起用計誘敵深入以後秦始皇從國內抽調15歲以上的男丁,直接投入戰場,把長平圍的水洩不通,切斷長平的糧草供給之路,為白起的勝利也提供了很大的支援。當時的秦國經過多次征戰國力已經下降了很多,所以對於這次長平之戰也是竭盡全力,傾全國之力只為保證拿下長平。能夠取得勝利也只能說是謀略加決心。
二:趙國。長平最初是由廉頗固守的,本來是可以和秦國僵持下去,可是趙王做事輕率,好大喜功,只知道聽好聽話,直接把無膽無謀無經驗的趙括派到前線,如果當時聽了趙括父母和大臣的話也不至於賠上四十萬大軍。
只能說兩軍主帥的謀略和統治能力都不在一個層面上。一個勢在必得,一個做事猶猶豫豫,所以結局不用質疑,趙國失敗也是註定的。
-
5 # 來蕉個朋友吧
趙國的失敗是必然,長平一戰是秦趙外交軍事,博弈的結果,還是先來簡單的說一下長平之戰的歷程吧 。當然先說兩個一直以來的誤入,第一,長平之戰的三年,是秦國的三年 秦趙對抗時間的半年,廉頗耗秦軍三年的說法是扯淡, 第二,長平期間趙國不缺糧也沒借過糧食,缺糧和借糧發生在邯鄲之戰。
好了直奔主題 260年4月秦趙先鋒軍在長平遭遇,秦斬趙國趙軍的裨將茄,廉頗退守。六月,秦將王齕帥軍進攻,攻破趙軍陣地,擊敗趙將廉頗,斬殺趙軍四名都尉,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也被攻陷。七月,趙國的軍隊築起圍牆,龜縮在營壘裡不敢應戰。於是,秦國軍隊發起強攻,攻佔下趙軍西邊的營壘,斬殺趙軍兩名都尉。自長平之戰以來,廉頗的屢戰屢敗引來了,趙孝成王的不滿。前方連續的失敗,也讓趙王有了議和的想法。於是遣使議和,結果秦王對趙使好吃好喝好待遇,做出親如一家的姿態。同時秦昭襄王放出了,兩國即將罷兵的訊息。扼殺了趙國橫縱抗秦的可能。這一時期秦國取得了外交方面的決定勝利。
議和不成的趙孝成王決定孤注一擲,主動進攻秦國結束戰事,秦國方面為了給這位年輕的趙王增添進攻的信心,也放出了那倒著名的反間計 ——趙括賊強 。 於是趙括不可避免的別推上了前線。從此趙國進攻只是時間問題。 而趙括上任後,秦國為了徹底的擊敗趙國換上了,秦國的軍神 ——白起
隨著趙括的上任,趙國進攻只是時間問題,但是這也給白起出了一道難題。如果僅僅只是在正面擊敗趙括,難麼趙括必然會回到百里石防線繼續固守。那麼秦國此前的一系列努力也就白費了,於是白起主動進攻,並且詐敗,用以引誘趙括,趙括果然上當,40餘萬趙軍傾巢而出。同時白起放出了這場賭局中真正的殺招。 白起出兩支奇兵,一隻2萬5千人絕其後,佔領了趙國原來的陣地百里石防線,另一隻5000人切斷了,趙國的前後軍,合圍了趙括。幾乎可以說實現罕見的等量合圍。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趙軍斷糧40余天,趙括突圍戰死,40餘萬趙軍除240名年輕計程車兵被放走外,其餘全部被坑殺。
長平之戰後,趙國一蹶不振。同時也加速了秦國統一的步伐。雖然長平之後秦國坐失良機硬著頭皮發動了邯鄲之戰遭遇慘敗,然而 4年後 公元256年,秦軍進攻南韓陽城,斬首韓軍四萬,滅東周。公元254年,秦軍佔領魏國河東,249年,佔領南韓滎陽,248年佔領趙國37城 241年秦國抵擋了由春申君引領的的五國攻秦 238 嬴政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計劃。230年秦國正式發動滅六國之戰。長平之後秦國依然沒有停止進攻的腳步。當然秦國也遭遇了幾次失敗。但是,這個時候山東六國除了合縱的辦法之外。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抗秦。而秦一統天下也變成了時間問題。
-
6 # 微微風生
長平之戰是情報戰的典型代表。
戰爭之初,趙國廉頗堅守不出,秦軍沒有一點辦法。並且當時秦國實力還沒有積攢到位,糧餉不足,無法持久,必定無功而返。這也是戰國初期秦國很少發動大規模戰爭的原因,直到鄭國渠建成,關中平原成為天府之國以後才得到改觀。
當時形勢,秦國在戰場上討不到便宜,就動起了情報戰的念頭。
透過一些列運作,收買離間,德高望重的廉頗將軍被剝奪了將權,換成了大將趙奢的兒子趙括。
趙括呢,人人都說他紙上談兵,他不服氣啊,就想打一場大勝仗證明一下自己。於是就採取進攻手段,這下正迎合秦軍速戰速決的心思。而趙軍是打不過秦軍的,結果可想而知。
-
7 # 破局攻心文案
最大的反轉就是臨時換將,趙括紙上談兵,天時地利人和秦都佔了,如果李牧繼續掌握軍權最起碼可以爭取機會,但不一定會成功……
-
8 # 尋覓歷史的塵埃
自古戰爭輸贏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但是決定戰爭的因素還是人。
雖然前期戰國佔據了地利,但是由於採取策略不當,周邊的國際環境並不樂觀,並沒有獲得有效的支援。最後當時這場戰爭耗時3年之久,國內臣民情緒承受力已到極限,而秦國則破釜沉舟,孤注一擲,動員一切力量為這場戰爭服務。更有耐久力。
在戰爭緊要關頭,戰國承受能力崩潰,換將,進攻,陷入包圍,一系列的問題集中爆發,輸就成了必然。
回覆列表
戰爭打到最後,當雙方將領都不犯錯的時候,剩下的就是國力的比拼了,而趙國終究還是耗不過強大的秦國,最終自然是全線崩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