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莫斯科的椰子

    根據《舊唐書》的記載,李恪後來被追封為鬱林王,實際上是從一品的郡王,長子李千里繼承了從三品的鬱林縣侯。武則天的時候,李唐宗室諸王中德高望重的都被殺得差不多了,只有李千里因為無才無德氣量狹小性情急躁,又多次進獻吉祥的物品才得以免於禍患。李唐宗室復辟後,李千里進封成王,與自己的兒子李禧跟隨節愍太子起兵結果兵敗被殺,等到睿宗即位後,睿宗雖然稱其“保國安人,克成忠義,願除兇醜,翻陷誅夷”,又表示“永言淪沒,良深痛悼”,結果也只是官復原職,既無追贈亦無改葬。

    次子李瑋早卒。唐中宗初年追封為朗陵王,他的兒子李袨過繼給了李恪的胞弟蜀王李愔,官至從四品上的秘書少監,唐玄宗的時候爵位降為了郡王,不過從禮法上來說,這支已經與李恪無關了。

    三子李琨,《舊唐書》上說的很清楚,唐玄宗的時候因為佔了兒子李禕的光,被追贈了個正三品的工部尚書,並被追封為了吳王。所以顯然李琨能夠被追封為吳王,與自己的父親鬱林郡王李恪沒有半點關係,完全是自己兒子的功勞。而且李琨被追封后沒有改葬,也沒有因為追贈而補發俸祿。對照一下同輩李治的嫡子們,不是皇帝就被追封皇帝,不能追封為皇帝的即使被廢后仍追封為太子;再比較開元同期,李隆基兄弟除早夭的為親王,其餘的不是被追封為皇帝就是太子。再想想李琨的幼子李祗早在唐中宗的時候就繼承了吳王這個封號,就知道李琨追封的這個“吳王”究竟能有什麼分量與榮譽了。

    李琨的幼子李祗繼承了這一脈,李祗是經過幾次升遷才做到了陳留太守,而他的兒子李巘先是憑藉門蔭補了個五品官,後來繼承了嗣吳王的爵位。《新唐書》中說李巘死的時候被追贈了太子少保,但因其“歷官清白,居室不能庇風雨。收恤甥侄,慈愛過人,家無留儲”,所以最後還是“公卿合賻乃克葬”。這點就不太能理解了,為什麼李巘本身是從一品的爵位,死後又被追贈了從二品的官職,然而朝廷卻沒賞賜任何喪葬錢物,甚至需要同事們湊份子才能順利安葬呢?

    四子李璄,唐中宗的時候被封為歸政郡王,因為其兄李千里參與了節愍太子起兵一事,所以連坐被貶為南州司馬。最後卒於任上。

    至於李琨的長子李禕,因為過繼給了江王李囂,所以從禮法上也排除在了李恪這一脈之外。不過既然《舊唐書》中鄭重其事地聲稱李琨得以追封吳王是因為李禕的“顯貴”,還說李禕的三個兒子“皆至達官,別有傳”,那我們就來看看李禕這一脈究竟顯貴到何種程度。

    李禕本來是繼承了江王的爵位,但最後還是被降了一等爵變成了信安郡王。不過李禕在唐玄宗的時候可謂是官運亨通,雖然他立下第二次軍功的時候,算起來已是60多歲的年逾花甲年近古稀之齡了。但史書上對吳王李恪這一脈特別的有好感,所以他的兩個兒子固然是因為他的軍功得以封官,他自己也加封了從一品的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又兼任了支度使、營田使等官職,但史官仍要為其感慨一句“其賞不厚,甚為當時所嘆。”

    李禕本人也十分貪得無厭,經常強迫部下送黃金珠寶給自己,夏州都督府別駕苑玄亮因為不肯賄賂他,就被懷恨在心的李禕奏請朝廷,貶為了錦州別駕。

    天寶元年李禕成為太子少師後沒多久,旋即就退休了;等到第二年升為太子太師時,委任書剛下,李禕就病死了。根據《舊唐書》的記錄來看,雖然史官記載唐玄宗聽說李禕死後痛惜了很久,但李禕作為朝廷的從一品大官卻連個諡號都沒上,喪葬規模如何更是不得而知,而太子李亨對他的老師更是一點表示也沒有。

    由此可以參考一下唐高宗李治是如何對待李績的,加封李績為太子太師時還特地增加他的實封共一千一百戶;李績生病的時候,李治和太子送藥給他服用;李績死後,李治為他輟朝七日,追贈太尉、揚州大都督,諡曰貞武;最後風光陪葬昭陵的時候,李治更是“登樓臨送,望柳車慟哭,併為設祭。皇太子亦從駕臨送,哀慟悲感左右。”

    再來看看史官專門為之單獨成傳的李禕三子:李峘、李峴、李嶧。

    《舊唐書》說李峘是以郡王之子的身份,按例封為國公的,唐玄宗在成都的時候郭千仞趁夜謀亂,李峘等人帶兵平定,卻只加授了正三品的文散官金紫光祿大夫。而李峴以門蔭入仕,經過“累”遷才做到正六品下的畿縣令,不過按照“一品子正七品上”的規定來看,可以反證其父李禕的“顯貴”了——雖然就在長孫無忌被黜自盡後不到四年的時間裡,他的嫡孫長孫延就已經撈到了正五品以上的京官。李峴後來因為“匡翊肅宗”有功,得封國公。李嶧則是最後官至蜀州刺史,史官稱這一門顯貴的三兄弟為“榮耀冠時”(不知道同祖同輩的李巘被同僚湊份子下葬時這三位在哪裡)。

    這三兄弟中比較值得一提的是李峴,史官稱其“少有吏幹”“為政得人心”。然而正是在李峴身為京兆府尹的時候,楊貴妃的族人橫行長安,李峴不僅對此束手無策,還被楊國忠找了個藉口貶出京城。直到唐肅宗上臺後,才重新重用了他,最後“與呂諲、李揆、第五琦同拜相”(擔任的不過是中書侍郎一職,不僅有兩名中書令做頂頭上司,更要與另外三人分享所謂的相權),而李峴“位望稍高,軍國大事,諸公莫敢言,皆獨決於峴”——結果“專權”的李峴“為中官所擠”,遭到李輔國的排擠,成為唐朝首位屈辱於宦官之下的知名宰輔。

    就史書中的記錄而言,李恪的子孫後代看上去都是相當的顯貴,不是嗣吳王就是官至正五品以上。然而無論是李恪的嫡系李祗一脈,還是出繼江王的李禕一脈,歷仕則天、中宗、睿宗、玄宗、肅宗、代宗、德宗乃至以後的各代唐朝皇帝,卻都不曾將本就葬在長安的李恪之墓陪葬昭陵,這又是何因?反觀李承乾的嫡孫李適之出仕唐玄宗的時候,唐玄宗就親自下詔追贈李承乾為恆山愍王,以及褒贈了李適之的父親伯父哥哥等好幾個人。《舊唐書》中甚至有言:“數喪同至京師,葬禮甚盛,仍刊石於墳所。”

    而且相當令人玩味的一點是,李恪的兒子李璄,孫子李祗,曾孫李峴、李嶧、李巘等人都曾做過宗正卿一職,而宗正卿職責何在?

    簡單點說,宗正卿就是掌管皇族資料的。所以聰明的你明白了嗎,為什麼史書中說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而我們後人讀起來只覺得相當的空虛,因為根本找不到相關的史料可以證明李恪究竟有什麼文才和武才的,原來原因就在於此。

    一直以來都有人懷疑有關李恪的資料被人篡改過了,如今看來的確是非常之有可能是被人篡改過了。不過這可不是什麼“勝利者的史書”,而是身為掌管皇族資料的宗正卿可比所謂的“勝利者”們更有實質的權力——畢竟“縣官不如現管”,他們要是將這些皇族的資料不動聲色地修改一下,就算是皇帝也發現不了。

    所以別的皇子親王有名望有才能有吏幹,都是有實實在在的事蹟作支撐的,唯獨李恪這裡就只有非常浮誇的讚美之辭而已。而李恪的後人們之所以只敢添些溢美之辭卻沒有增加更多的事蹟讓李恪的生平看上去更完善一些,想來一是因為李恪真的沒什麼事蹟可以大書特書的,二來也是不敢隨意亂編事蹟添上去,因為多方一印證,就有可能出現紕漏。所以最多也只是誇上幾句,究竟是不是這麼一回事,反正讀者也不可能穿越回去,就算是有所猜測也無法證明了。

    而且李恪的後代歷任宗正卿的時候已是中晚唐,聯想一下五代十國因為戰亂,李唐嫡系的資料散佚不少,唯獨李恪這一脈的資訊卻能儲存得如此“詳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周欣怡這個名字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