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全部
1、它是一種無汙染的能源。雷電一次放電能達1至10億焦耳。中國成語中就有“雷霆萬鈞”之力一詞(霆:劈雷,鈞:古代的重量單位,合當時30斤)。利用這種巨大的衝擊力,可以夯實鬆軟的基地,從而為建築工程節省大量的能源。根據高頻感應加熱原理,利用雷電產生的高溫,可使岩石內的水分膨脹,達到破碎岩石,開採礦石之目的。 2、雷電能治病。每場雷雨過後,空氣中的氣體分子在雷電場的作用下,會分離出帶負電的負氧離子。研究人員測試表明,雷雨過後,每立方厘米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可達1萬餘個,而晴天裡的鬧市區,負氧離子僅幾十個。實驗表明,被稱做“空氣的維生素”的負氧離子,對人體健康很有利。醫療專家模擬雷雨的神奇作用,將負氧離子引入病房,結果發現,當室內空氣中的負氧離子與正離子的比例調控在9比1之時,對氣喘、燒傷、潰瘍以及其他外傷的治療有促進作用;可使居室內細菌、病毒減少;同時,對過敏性鼻炎、神經性皮炎、關節疼痛等病症均有一定的療效。釣魚的朋友有一條漁諺雲:寧釣雷雨後,不釣雷雨前。也是基於這個道理。 此外,雷鳴電閃時,強烈的光化學作用,還會促使空氣中的一部分氧氣發生反應,生成具有漂白和殺菌作用的臭氧。伴隨著雷電的上升氣流,可將停滯於對流層下面的汙染大氣攜帶到10公里以上的平流層底部。 3、它可以製造氮肥。發生雷電時,大氣中的閃電通道可達幾千米長,溫度極高,有大量的氮和氧化合成二氧化氮。生成的二氧化氮溶解於雨水中,變成濃度不高的硝酸,落入土壤中,又和其他物質化合變成硝石。是大自然對人類無償的恩賜。 4、雷電可預示天氣。農諺雲:“東閃日頭西閃雨”,因中國地處西風帶內,雲雨大多從西邊移動過來影響本地。“南閃火門開,北閃有雨來。 5、雷電找礦。雷電愛打擊容易導電的物體,利用這一特點,為地質勘探人員尋找金屬礦床提供了線索 人工引發雷電 近年來,由於雷電造成的直接和間接損失越來越嚴重,雷電物理和雷電監測、預警及防護的研究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與此同時,人工引發雷電也日漸成為各國科學家的一個熱門研究領域。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獲悉,近十年來,中國在人工引發雷電技術的開發應用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並形成了一支在國際上有一定地位和影響的研究隊伍。 人工引發雷電就是在適宜的雷暴條件下將雷電人為地引發到地面,它可使本來隨機發生的自然雷電在時間和空間可控狀態下進行,便於集中各種先進的測量手段在很近距離內對雷電電流、電磁輻射及光學特性等進行同步觀測研究,從而為雷電物理、雷電監測及防護等問題的研究開闢了一條新途徑。目前,人工引雷廣泛採用的是火箭拖帶細金屬導線的方法。 作為國內唯一的人工引發雷電研究機構,位於蘭州的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自1989年首次採用專用引雷火箭引雷成功以來,先後在甘肅、北京、江西、南昌、廣東等地進行了人工引雷實驗,共成功引雷30餘次,發展並完善了人工引發雷電技術,並對不同雷暴電結構下的人工引發雷電特徵、人工引發雷電的光學特性、雷暴天氣過程的人工影響及人工引發雷電的生物效應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別是人工引發雷電在雷電防護中的應用方面,已和國家電力公司合作,利用火箭引雷對雷電防護裝置進行科學評估和檢驗,這項成果將不僅對雷電物理研究有重要的科學意義,也會產生重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氣候變化和雷暴雷電活動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該所的人工引雷實驗表明,人工引發雷電對雷暴電場和降水有明顯影響,一般會導致降雨猛增和滴譜增寬現象。相關的模擬計算也表明,對冰雹雲進行人工引雷可以使冰雹消減、降水增加。這樣在一定條件下,人工引雷有可能成為人工影響天氣過程的一個有效手段。 另據研究表明,人工引發雷電擊地點附近會產生很強的瞬變電磁場變化,這可能對作物或其種子產生變異影響。當然,進一步探明人工引發雷電導致植物突變的機理,將人工引雷實驗變為植物育種的物理因素,以選育多種有實用價值的新品種還是一個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如何利用雷電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雷電這一自然現象已基本上被人們瞭解。但是我們應當在瞭解雷電的基礎上,做到控制雷電並使之為人類服務。怎樣才能利用雷電呢? 一提起利用雷電,我們就會聯想到打雷下雨時雷聲隆隆、電光閃閃的壯觀景象。大家一定會認為閃電可以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並企圖利用閃電的能量。但是,利用閃電的能量有一個困難,就是閃電不能按人們的希望在一定的時刻發生。換句話說,就是閃電不易控制。另外,雖然閃電是最常見的自然現象,但是據統計,每年在每平方公里面積上平均只有一兩次閃電。雷雨雲單體的尺度從1-10千米,所以各次閃電都隔著很大的距離。有人測量並統計過,在強雷雨時閃電之間的平均距離是2.4千米。在弱雷雨時閃電之間的平均距離是3.7千米。 如果豎立一根很高的鐵桿引雷,雷擊的次數要多些,但是閃電擊中鐵桿的次數仍不很多。有人統計過,在一個雷雨季節,雷電擊中高400—800米的避雷針的次數也不過20次。 很早就有人做過利用閃電製造化肥,肥沃土地的實驗。我們知道,氮和氧是空氣的主要成分。氮是一種惰性氣體,在平常的溫度下,它不易與氧化合,但是當溫度很高時,它們就能化合成二氧化氮。 如果我們有興趣,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實驗: 用一個封閉的玻璃瓶,裡面充滿空氣並插上電極。通電時,電極間就有耀眼的火花閃耀。火花之中,慢慢地有黃色的氮氣燃燒的火焰出現。過一會兒,原來無色的空氣會變成紅棕色,把瓶子開啟,迎面就有一股令人窒息的氣味,這就是二氧化氮。如果往瓶子裡倒些水,搖晃幾下,紅棕色的氣體馬上消失,二氧化氮溶解於水變成硝酸。 自然界的閃電火花有幾千米長,溫度很高,一定有不少氮和氧化合生成二氧化氮。閃電時生成的二氧化氮溶解在雨水裡變成濃度很低的硝酸。它一落到土壤中,馬上和其他物質化合,變成硝石。硝石是很好的化肥。有人計算過每年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00-l000克閃電形成的化肥進入土壤。 人工閃電制肥實驗的作法有很多,這裡只舉一個例子。有人在田野裡豎立3根杆子(制肥器)。一般是木杆,杆高約20米,杆距120米,杆子頂部裝有金屬接閃器,用金屬導線。 從接閃器一直引到地下埋入土中。建立後,曾進行了兩次雷擊實驗。在每次雷擊後對實驗地段附近地區的雨水及土壤進行化學分析,測量其中硝酸態氮含量的增減。第一次雷擊強度較小,比較明顯的範圍半徑約15米,有效面積約667平方米左右。經過土壤分析。結果是約增氮0.94-1千克,相當於硫酸銨4.7-5千克/667平方米。第二次雷雨強度較大,以實驗地點為中心50米半徑範圍內,平均增加2.7千克/平方米,相當於硫酸銨13.55千克。 從以上實驗可以看到,雷電確實起到了把空氣裡的氮“固定”到土壤裡去的作用。更有趣的是,有人為了驗證人工閃電制肥實驗的效果,在實驗室裡用人工閃電做了實驗。結果,經過閃電處理的豌豆比未處理的提早分枝,分枝數目也有增加,開花期也提早10天左右;處理過的玉米抽穗提早了7天;處理過的白菜增產15%—20%,證明閃電對農作物確有一定好處。 雖然這些數字只是從次數不多的試驗中分析化驗的結果,但是它可以直觀地說明,閃電可以增加土壤裡的氮肥,對農作物的生長有一定好處。 轉載於( 作者:王才良 發表日期:2004年4月14日 )
記得采納啊
展開全部
1、它是一種無汙染的能源。雷電一次放電能達1至10億焦耳。中國成語中就有“雷霆萬鈞”之力一詞(霆:劈雷,鈞:古代的重量單位,合當時30斤)。利用這種巨大的衝擊力,可以夯實鬆軟的基地,從而為建築工程節省大量的能源。根據高頻感應加熱原理,利用雷電產生的高溫,可使岩石內的水分膨脹,達到破碎岩石,開採礦石之目的。 2、雷電能治病。每場雷雨過後,空氣中的氣體分子在雷電場的作用下,會分離出帶負電的負氧離子。研究人員測試表明,雷雨過後,每立方厘米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可達1萬餘個,而晴天裡的鬧市區,負氧離子僅幾十個。實驗表明,被稱做“空氣的維生素”的負氧離子,對人體健康很有利。醫療專家模擬雷雨的神奇作用,將負氧離子引入病房,結果發現,當室內空氣中的負氧離子與正離子的比例調控在9比1之時,對氣喘、燒傷、潰瘍以及其他外傷的治療有促進作用;可使居室內細菌、病毒減少;同時,對過敏性鼻炎、神經性皮炎、關節疼痛等病症均有一定的療效。釣魚的朋友有一條漁諺雲:寧釣雷雨後,不釣雷雨前。也是基於這個道理。 此外,雷鳴電閃時,強烈的光化學作用,還會促使空氣中的一部分氧氣發生反應,生成具有漂白和殺菌作用的臭氧。伴隨著雷電的上升氣流,可將停滯於對流層下面的汙染大氣攜帶到10公里以上的平流層底部。 3、它可以製造氮肥。發生雷電時,大氣中的閃電通道可達幾千米長,溫度極高,有大量的氮和氧化合成二氧化氮。生成的二氧化氮溶解於雨水中,變成濃度不高的硝酸,落入土壤中,又和其他物質化合變成硝石。是大自然對人類無償的恩賜。 4、雷電可預示天氣。農諺雲:“東閃日頭西閃雨”,因中國地處西風帶內,雲雨大多從西邊移動過來影響本地。“南閃火門開,北閃有雨來。 5、雷電找礦。雷電愛打擊容易導電的物體,利用這一特點,為地質勘探人員尋找金屬礦床提供了線索 人工引發雷電 近年來,由於雷電造成的直接和間接損失越來越嚴重,雷電物理和雷電監測、預警及防護的研究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與此同時,人工引發雷電也日漸成為各國科學家的一個熱門研究領域。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獲悉,近十年來,中國在人工引發雷電技術的開發應用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並形成了一支在國際上有一定地位和影響的研究隊伍。 人工引發雷電就是在適宜的雷暴條件下將雷電人為地引發到地面,它可使本來隨機發生的自然雷電在時間和空間可控狀態下進行,便於集中各種先進的測量手段在很近距離內對雷電電流、電磁輻射及光學特性等進行同步觀測研究,從而為雷電物理、雷電監測及防護等問題的研究開闢了一條新途徑。目前,人工引雷廣泛採用的是火箭拖帶細金屬導線的方法。 作為國內唯一的人工引發雷電研究機構,位於蘭州的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自1989年首次採用專用引雷火箭引雷成功以來,先後在甘肅、北京、江西、南昌、廣東等地進行了人工引雷實驗,共成功引雷30餘次,發展並完善了人工引發雷電技術,並對不同雷暴電結構下的人工引發雷電特徵、人工引發雷電的光學特性、雷暴天氣過程的人工影響及人工引發雷電的生物效應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別是人工引發雷電在雷電防護中的應用方面,已和國家電力公司合作,利用火箭引雷對雷電防護裝置進行科學評估和檢驗,這項成果將不僅對雷電物理研究有重要的科學意義,也會產生重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氣候變化和雷暴雷電活動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該所的人工引雷實驗表明,人工引發雷電對雷暴電場和降水有明顯影響,一般會導致降雨猛增和滴譜增寬現象。相關的模擬計算也表明,對冰雹雲進行人工引雷可以使冰雹消減、降水增加。這樣在一定條件下,人工引雷有可能成為人工影響天氣過程的一個有效手段。 另據研究表明,人工引發雷電擊地點附近會產生很強的瞬變電磁場變化,這可能對作物或其種子產生變異影響。當然,進一步探明人工引發雷電導致植物突變的機理,將人工引雷實驗變為植物育種的物理因素,以選育多種有實用價值的新品種還是一個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如何利用雷電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雷電這一自然現象已基本上被人們瞭解。但是我們應當在瞭解雷電的基礎上,做到控制雷電並使之為人類服務。怎樣才能利用雷電呢? 一提起利用雷電,我們就會聯想到打雷下雨時雷聲隆隆、電光閃閃的壯觀景象。大家一定會認為閃電可以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並企圖利用閃電的能量。但是,利用閃電的能量有一個困難,就是閃電不能按人們的希望在一定的時刻發生。換句話說,就是閃電不易控制。另外,雖然閃電是最常見的自然現象,但是據統計,每年在每平方公里面積上平均只有一兩次閃電。雷雨雲單體的尺度從1-10千米,所以各次閃電都隔著很大的距離。有人測量並統計過,在強雷雨時閃電之間的平均距離是2.4千米。在弱雷雨時閃電之間的平均距離是3.7千米。 如果豎立一根很高的鐵桿引雷,雷擊的次數要多些,但是閃電擊中鐵桿的次數仍不很多。有人統計過,在一個雷雨季節,雷電擊中高400—800米的避雷針的次數也不過20次。 很早就有人做過利用閃電製造化肥,肥沃土地的實驗。我們知道,氮和氧是空氣的主要成分。氮是一種惰性氣體,在平常的溫度下,它不易與氧化合,但是當溫度很高時,它們就能化合成二氧化氮。 如果我們有興趣,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實驗: 用一個封閉的玻璃瓶,裡面充滿空氣並插上電極。通電時,電極間就有耀眼的火花閃耀。火花之中,慢慢地有黃色的氮氣燃燒的火焰出現。過一會兒,原來無色的空氣會變成紅棕色,把瓶子開啟,迎面就有一股令人窒息的氣味,這就是二氧化氮。如果往瓶子裡倒些水,搖晃幾下,紅棕色的氣體馬上消失,二氧化氮溶解於水變成硝酸。 自然界的閃電火花有幾千米長,溫度很高,一定有不少氮和氧化合生成二氧化氮。閃電時生成的二氧化氮溶解在雨水裡變成濃度很低的硝酸。它一落到土壤中,馬上和其他物質化合,變成硝石。硝石是很好的化肥。有人計算過每年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00-l000克閃電形成的化肥進入土壤。 人工閃電制肥實驗的作法有很多,這裡只舉一個例子。有人在田野裡豎立3根杆子(制肥器)。一般是木杆,杆高約20米,杆距120米,杆子頂部裝有金屬接閃器,用金屬導線。 從接閃器一直引到地下埋入土中。建立後,曾進行了兩次雷擊實驗。在每次雷擊後對實驗地段附近地區的雨水及土壤進行化學分析,測量其中硝酸態氮含量的增減。第一次雷擊強度較小,比較明顯的範圍半徑約15米,有效面積約667平方米左右。經過土壤分析。結果是約增氮0.94-1千克,相當於硫酸銨4.7-5千克/667平方米。第二次雷雨強度較大,以實驗地點為中心50米半徑範圍內,平均增加2.7千克/平方米,相當於硫酸銨13.55千克。 從以上實驗可以看到,雷電確實起到了把空氣裡的氮“固定”到土壤裡去的作用。更有趣的是,有人為了驗證人工閃電制肥實驗的效果,在實驗室裡用人工閃電做了實驗。結果,經過閃電處理的豌豆比未處理的提早分枝,分枝數目也有增加,開花期也提早10天左右;處理過的玉米抽穗提早了7天;處理過的白菜增產15%—20%,證明閃電對農作物確有一定好處。 雖然這些數字只是從次數不多的試驗中分析化驗的結果,但是它可以直觀地說明,閃電可以增加土壤裡的氮肥,對農作物的生長有一定好處。 轉載於( 作者:王才良 發表日期:2004年4月14日 )
記得采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