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武師de文散打
-
2 # 佛說非身
曹雪芹的《紅樓夢》是古今中外少有企及的鴻篇鉅著,這部作品的真正魅力在於,全書從開篇到結束,自始至終充滿了一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悲憫情懷,是對生命最深沉的大愛,是對人生最悲傷的哲思。曹老深厚的文字語言功底,巧妙的情節鋪陳,成功的把這種情懷傳染給讀者,在讀作品的同時,不知不覺悲心頓生,慨嘆世事無常,繁華易逝。縱是如花美眷,怎奈這似水流年。任他情定三生,到頭來來白茫茫一片真乾淨。
作者將一生的執著凝聚於此,肩上明月袖底風,一枝禿筆慰平生。寫下生前身後事,不負如來不負卿。此執已去,此情已矣,此生已盡,此心無礙。
真正讀懂紅樓的人,是歷盡世間滄桑,又深諳傳統文化的人。每每夜深人靜,或丹桂飄香或簷前滴雨,細細讀來,禪境頓生,一絲明悟似有似無,從心頭漫過……
-
3 # 海闊天空詩酒花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了我的唯一偶像魯迅說過的話:
《紅樓夢》是中國許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這名目的書。誰是作者和續者姑且勿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還有這一段: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魯迅還有一句直接對《紅樓夢》人物的點評,同樣是這種思想的反映:
自然,“喜怒哀樂,人之情也”,然而窮人決無開交易所折本的懊惱,煤油大王那會知道北京檢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飢區的災民,大約總不去種蘭花,像闊人的老太爺一樣,賈府上的焦大,也不愛林妹妹的。引用了這些,我覺得也差不多能說明問題了。
歸根到底一句話: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感同身受”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奢望。面對同一件事物,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產生同樣的感覺。
那麼,都是喜歡《紅樓夢》,為什麼喜歡的形式各不相同,有的是投注感情,與書中人物同哭同笑,有的是淡然處之,還能冷靜地進行純文化的分析?我想這又與每個人不同的生活閱歷、學識水準以及行為模式有關。
1.《紅樓夢》不是一本容易讀懂的書,閱讀的門檻首先會隔絕一部分人的感受。
《紅樓夢》雖然是白話小說,那也是兩三百年前的白話了,不熟悉古代語言的人,讀起來是會有一定障礙的。而且,《紅樓夢》的寫作手法相當細膩,別說人物多得令人發怵了,光是書中很多事無鉅細看似平淡的日常起居描寫,對於現在習慣閱讀“爽文”的讀者來說就很難有耐心讀下去。
更不用說《紅樓夢》表面的故事下隱藏的那麼多欲語還休的東西了,要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多關於這本書的未解之謎。這對於讀書時不喜歡“不清不楚”的讀者來說,又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總之就是,這是一本不容易讀懂的書,對於那些只是“慕名”而讀,卻還沒能跨過基本的閱讀理解門檻的讀者來說,自然是很難產生感情投射,最多隻能對一些看似神奇的片段產生好奇,比如書中“茄鱟”之類的美食什麼的,那讀後感也只能是“品文化”了。
2.《紅樓夢》涉及的內容和可供解讀的角度太多,閱讀者很容易對一些部分產生共鳴,而對另一些部分無感。
一般來說,不同的人往往只對和自身階層一致、生活經歷類似的人有共鳴,《紅樓夢》裡芸芸眾生,什麼階層都有,閱讀者自然比較容易找到和自己比較有共鳴的一部分,而對其他部分沒什麼感覺。
正如魯迅先生說的,滿腦子政治理想的人,就容易從書中看出革命和改朝換代的意思;只鍾情美好愛情的人呢,就覺得全書不過是將寶哥哥和林妹妹的曠世之戀;熱衷於探討人生意義的人,大概會覺得書中揭示的是人生繁華皆為虛幻的道理……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大家感興趣的東西不一樣,焦大不會愛上林妹妹。
所以,閱讀時產生的情感也不一樣。愛情至上的,多半會為寶黛之戀傷心落淚;喜歡“揭秘”的,興趣點都放在字裡行間的分析,可能會有激動和“恍然大悟”之後的感嘆,傷感的程度卻要輕很多的;再超然一些的,覺得人生也不過如此了,大喜大悲也改變不了什麼,可不就能心平氣和“品文化”了麼?
3.每個人表達感覺的方式和習慣不一樣,有的人容易外露,有的人比較內斂。
除了閱讀時產生的感覺不一樣之外,人們表達感情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即使是對《紅樓夢》的閱讀體會差不多的讀者,也可能因為各自的行為習慣差異,而有截然不同的表現。
比如,同樣是為寶黛愛情難過,一位年輕的文藝少女可能會如題主所言“看一遍哭一遍”,而一位經歷過“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成年人可能會迴避這個話題,類似“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和“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的區別。
所以,看一遍哭一遍的人,有可能只是感情比較豐富,閱讀時代入感比較強,而看似無動於衷“品文化”的人,有可能是已經千帆過盡,對人生坎坷瞭然於心,不再那麼悲喜外露而已。
-
4 # 稀語紅樓
《紅樓夢》是一部“傳奇”,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能看懂方能有淚,拆不透只有迷茫......一切皆正常!
-
5 # 阿丹151014015
不止《紅樓夢》,比如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觀眾也是看一遍哭一遍,因為文藝作品引起了讀者觀眾們情感上的共鳴。
然而,有讀者看一遍哭一遍,有讀者品味文化的小說就不多見了。能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又有很高的文化味品,正是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的特殊魅力所在。
回覆列表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有句歇後語叫做“聽評書掉淚——替古人擔憂”,用來取笑那些聽書/觀戲劇/看電影/看電視時“看進去”後,把自己的情感代入,隨情節起伏、人物悲歡而喜怒哀樂的人。
據說以往延安時代,組織看《白毛女》,喜劇小品演員陳佩斯他爹——著名反派演員陳強扮演惡霸地主黃世仁。戲臺上演的太逼真,戲臺下看的太投入,就有個苦大仇深的小戰士,一邊哭、一邊痛恨地主的霸蠻,說時遲那時快一個沒忍住,站起身來就抓槍、推子彈,“乓”的一槍照“黃世仁”打去、子彈擦腦袋飛過,差點把青年演員陳大爺擊斃,才趕緊一夥人撲上去把那個哭哭啼啼/怒髮衝冠的小戰士摁住、槍下了——真是好險!要是那一傢伙打中了、幾十年後我們咋欣賞得成佩斯哥哥的《吃麵》、《主角與配角》……等精彩表演啊?
這就是藝術的魅力。
但話說回來,為啥有的人卻又“無動於衷”呢?
這就跟人的見識、閱歷、文化層次和修養等分不開了。有的人的人生本來就像一部書,酸甜苦辣,艱辛困頓啥都吃過了,經歷過了,當他再坐下來看一本書,觀一部劇的時候,再悲再喜,頂齊天——多半都只會引得輕輕一嘆,或微微一笑,他的情感不會再有大起大落表示了。
曾經滄海難為水啊!
所以說,那些被文藝作品感動的掉淚的,往往是生活閱歷較淺、感情/思維還沒受到多少社會的“汙染”、心智還比較單純的人、他們容易代入。就像很多小學生朋友,為啥會為點小事痛哭悲傷——因為他單純又較真啊!
而那些只“樂於品文化”的人,到多半經歷豐富,比較有人生智慧,所以也拎得清藝術與生活之區別嘛。
這兩種人都有可貴處。無關乎情深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