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密,大家第一印象是《國富論》,是說明十八世紀的背景,亞當斯密作為一位終生未娶的蘇格蘭教授,斯密出身並不是作為經濟學家出現,當時也沒有這職業,但人們記住亞當斯密,就是因為他開創了經濟學這門學科。
斯密本人是天才,不過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點,歷史上天才往往不會單獨出現,而一群群出現,所以天才往往離不開時代映襯。斯密的幸運,就在於他不是一個孤獨存在的天才,他的思想收到到很多前輩影響,比如哲學家大衛休姆以及法國的經濟學家。更進一步說,他對經濟學創造力或者應用技術能力看,對比奎奈、坎蒂隆等人,他也不是同時代經濟學者中最牛的人,但是他優點就在於他吸收了那個時代最為爭取的觀點,形成一個體系化思路。
斯密運氣好,《國富論》出版也趕上好時機。書出版是1776年,趕上英國工業時代的發展,那是一個資本的時代,大家別忘了同年美國建立。因緣際會,使得《國富論》成為經濟學的聖經,或者類似中國文學史上的《紅樓夢》。
人如此,國家也是如此,發展前提除了制度正確,還需要時代配合。大家應該知道,《國富論》全稱《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出版,顧名思義,斯密討論一個國家財富何以積累的問題,定義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區域。以英國為例,隨著工業革命席捲了全球帶來第一波世界性的產業革命,大英帝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真不是靠堅船利炮,而是財富與生產力雙雙向前,資本主義從此取得了歷史性勝利。
國家怎麼富起來,關鍵在經濟怎麼發展。《國富論》說了很多理論,我幫您提煉一下,其中最核心就是分工。學科的建樹往往來自大師對時代的敏銳洞察力與高度概括力,面對資本主義在工業革命催化下迅速崛起的社會變革,斯密反思了其中原因,並把”分工”作為討論的開篇,總結人類社會進步歸結為分工和專業化帶來的勞動生產力的增進,同時認為勞動是國民財富的源泉,國家要發展,非分工不可。
在分析分工帶來的勞動進步時,斯密舉了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即使在今天也被世界富豪蓋茨在引用,這就是微小的扣針製造業,這小小的扣針也有很多供需,抽鐵線、拉直、切截、削尖、打磨、安裝等等,釦針的製造分為十八種操作。
有些工廠開始有了分工,這十八種操作,分由十八個專門工人擔任,所以平均一天一天製造二十枚針,但是如果一個人來做這麼多,說不定一天連一枚針也製造不出來。
分工帶來的效率是現象,思想家的與眾不同技術可以透過現象去分析背後的邏輯。斯密對於生產效率的提高的呢?有三個總結,工人技巧專業,這體現為人力資本的進步,其次減少了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的損失,這體現為流程的進步,第三就離不開機械發明,這體現為技術的進步。
這三點因素,看起來是在說分工,其實也解釋了經濟增長背後動力,後來不少經濟學研究都是從這裡發散開去。斯密的結論雖然是工業時代,但在今天一樣存在,最典型就是中國的崛起,其實背後就是國際分工帶來的變化,我們華人過去窮,也沒有太多技術,但是因為人力資本便宜,所以我們在國際市場有優勢,透過拿到各種外貿訂單,我們不僅賺到了外匯,其實更是學習到技術,而且在分工中不斷湧現了創新。
分工帶來的改變對於勞動者也非常明顯。分工普及之下,勞動者的的專門化也成為可能,甚至下層的民眾也出現普遍富裕。在斯密的年代可能是工人各種行業協會,現在就是大家熟知的中產階級,這最終又帶來國際經濟的增長。斯密說過,沒有成千上萬的人的幫助和合作,一個文明國家裡的卑不足道的人,他一般適應的舒服簡單的方式也不能夠取得其日用品的供給的,翻譯過來說,就是 其實今天的普通人,生活水準其實超過古代帝王。
回頭來看,人們為什麼要分工?不是因為人人都獻出一點愛,分工的動機恰恰則在於人的自利之心,“請給我以我所要的東西吧,同時,你也可以獲得你所要的東西。”這其實和大家想法的一樣,來到《徐瑾的讀書圈》星球,不僅是為了支援我,也是為了自己能學到一點,這種心態才是真正可以長久的讀書心態。
基於自利之心建立的交換,反而最終有益於社會,這奠定了斯密的經濟人本性的原則。他認為人們在經濟活動中追求個人利益,正因為每個人都有利己主義,所以,每個人的利己主義又必然被其他人的利己主義所限制,這就迫使每個人必須顧及他人的正當利益,由此而產生了社會利益,社會利益正是以個人利益為立腳點的。
這實際上就是論述了市場機制為什麼可能, 只要有交換的地方,就有市場,而市場是最不壞的一種選擇,任何一個人,幾乎隨時隨地都需要同胞的協助。我們不能僅僅依賴陌生人的善意,最好的方式刺激他們的利己心,使有利於他,並告訴他們,給他作事,是對他們自己有利的,他要達到目的就容易多了。這有點類似法國學者曼德維爾提出悖論:“私人惡德即公共利益。”,市場看起來反常識,但是最後往往最符合人性。
最好的經濟學家並不是改變世界,而是解釋世界。目睹分工帶來的工業變革,亞當斯密敏銳地感觸這一點,抓住機會將經濟學自成一體。放在今天來看,分工思想本質是一種管理,企業因分工而產生,交易組織結構已久看不見的手的結合讓各種組織得到發展。分工對於後代的影響也相當之大,比如企業內分工引發的組織管理,行業內外分工引發的產業經濟學,再比如國家間分工引起的國際貿易理論,斯密的理論到今天都舉足輕重,決定經濟的走向。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分工會帶來社會進步的標誌,那麼過去為什麼沒有那麼多分工,只有在工業時代才會大量湧現?這就涉及市場的深度問題。分工是由交換引起的,分工的程度,因此總要受交換能力大小的限制,也就是交換必然受市場範圍限制。市場要是過小,那就不能鼓勵人們終生只做一件事,當市場比較大,分工就多,生產力就高。
當然,分工與市場關係還受其他一些技術因素,比如物理上的運輸交換成本,或者今天看不見的交易成本等的影響,也會改變分工。比如因為水運成本小於陸運,水運開拓了比陸運所開拓的廣大得多的市場,一般沿海和沿河地區就更為發達。在歷史其實也可以解釋為何在十八世紀海洋文明大幅度甩開大陸文明,走向現代化;再比如中國經濟發展從沿海和沿河地區開始,典型如中國的溫州等地。
今天的課重點梳理了亞當斯密,首先談了亞當斯密的非經濟學背景以及他的時代,其次談論了分工如何帶效率提升,以及分工大量出現為何需要一定的市場體量,其中也穿插了講述了經濟人的定義為何使得市場運作有效。斯密特點提供清晰有力的正確常識,經濟學大師並不是空想家,一切經濟思想都基於現實之上,分工帶來的工業變革給與了亞當斯密機會,開創了現代正規化的經濟學。事實上,每一次經濟學走入迷途之際,大家都想起來,我們是忘記了亞當斯密的教誨。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成本越來越低,分工必然越來越細,與之帶來的市場機遇只會越來越多。這種時候,同學可能有疑問。在人工智慧與自動化衝擊之下,我們看到也有各種反對專業的潮流,今天很多高大上中產職業可能明天會消失,比如醫生,比如分析師,再比如會計。那麼這就留下一個思考題,專業和分工是一回事麼?
亞當斯密的傳統代表了英美經濟學主流,但也和亞當斯密很不同的觀點和流派,比如經濟人讀書會也推薦過的德國曆史學派的經濟學家李斯特,他寫過《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如果你感興趣,讀了斯密,還有能力也可以看看。
亞當斯密,大家第一印象是《國富論》,是說明十八世紀的背景,亞當斯密作為一位終生未娶的蘇格蘭教授,斯密出身並不是作為經濟學家出現,當時也沒有這職業,但人們記住亞當斯密,就是因為他開創了經濟學這門學科。
斯密本人是天才,不過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點,歷史上天才往往不會單獨出現,而一群群出現,所以天才往往離不開時代映襯。斯密的幸運,就在於他不是一個孤獨存在的天才,他的思想收到到很多前輩影響,比如哲學家大衛休姆以及法國的經濟學家。更進一步說,他對經濟學創造力或者應用技術能力看,對比奎奈、坎蒂隆等人,他也不是同時代經濟學者中最牛的人,但是他優點就在於他吸收了那個時代最為爭取的觀點,形成一個體系化思路。
斯密運氣好,《國富論》出版也趕上好時機。書出版是1776年,趕上英國工業時代的發展,那是一個資本的時代,大家別忘了同年美國建立。因緣際會,使得《國富論》成為經濟學的聖經,或者類似中國文學史上的《紅樓夢》。
人如此,國家也是如此,發展前提除了制度正確,還需要時代配合。大家應該知道,《國富論》全稱《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出版,顧名思義,斯密討論一個國家財富何以積累的問題,定義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區域。以英國為例,隨著工業革命席捲了全球帶來第一波世界性的產業革命,大英帝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真不是靠堅船利炮,而是財富與生產力雙雙向前,資本主義從此取得了歷史性勝利。
國家怎麼富起來,關鍵在經濟怎麼發展。《國富論》說了很多理論,我幫您提煉一下,其中最核心就是分工。學科的建樹往往來自大師對時代的敏銳洞察力與高度概括力,面對資本主義在工業革命催化下迅速崛起的社會變革,斯密反思了其中原因,並把”分工”作為討論的開篇,總結人類社會進步歸結為分工和專業化帶來的勞動生產力的增進,同時認為勞動是國民財富的源泉,國家要發展,非分工不可。
在分析分工帶來的勞動進步時,斯密舉了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即使在今天也被世界富豪蓋茨在引用,這就是微小的扣針製造業,這小小的扣針也有很多供需,抽鐵線、拉直、切截、削尖、打磨、安裝等等,釦針的製造分為十八種操作。
有些工廠開始有了分工,這十八種操作,分由十八個專門工人擔任,所以平均一天一天製造二十枚針,但是如果一個人來做這麼多,說不定一天連一枚針也製造不出來。
分工帶來的效率是現象,思想家的與眾不同技術可以透過現象去分析背後的邏輯。斯密對於生產效率的提高的呢?有三個總結,工人技巧專業,這體現為人力資本的進步,其次減少了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的損失,這體現為流程的進步,第三就離不開機械發明,這體現為技術的進步。
這三點因素,看起來是在說分工,其實也解釋了經濟增長背後動力,後來不少經濟學研究都是從這裡發散開去。斯密的結論雖然是工業時代,但在今天一樣存在,最典型就是中國的崛起,其實背後就是國際分工帶來的變化,我們華人過去窮,也沒有太多技術,但是因為人力資本便宜,所以我們在國際市場有優勢,透過拿到各種外貿訂單,我們不僅賺到了外匯,其實更是學習到技術,而且在分工中不斷湧現了創新。
分工帶來的改變對於勞動者也非常明顯。分工普及之下,勞動者的的專門化也成為可能,甚至下層的民眾也出現普遍富裕。在斯密的年代可能是工人各種行業協會,現在就是大家熟知的中產階級,這最終又帶來國際經濟的增長。斯密說過,沒有成千上萬的人的幫助和合作,一個文明國家裡的卑不足道的人,他一般適應的舒服簡單的方式也不能夠取得其日用品的供給的,翻譯過來說,就是 其實今天的普通人,生活水準其實超過古代帝王。
回頭來看,人們為什麼要分工?不是因為人人都獻出一點愛,分工的動機恰恰則在於人的自利之心,“請給我以我所要的東西吧,同時,你也可以獲得你所要的東西。”這其實和大家想法的一樣,來到《徐瑾的讀書圈》星球,不僅是為了支援我,也是為了自己能學到一點,這種心態才是真正可以長久的讀書心態。
基於自利之心建立的交換,反而最終有益於社會,這奠定了斯密的經濟人本性的原則。他認為人們在經濟活動中追求個人利益,正因為每個人都有利己主義,所以,每個人的利己主義又必然被其他人的利己主義所限制,這就迫使每個人必須顧及他人的正當利益,由此而產生了社會利益,社會利益正是以個人利益為立腳點的。
這實際上就是論述了市場機制為什麼可能, 只要有交換的地方,就有市場,而市場是最不壞的一種選擇,任何一個人,幾乎隨時隨地都需要同胞的協助。我們不能僅僅依賴陌生人的善意,最好的方式刺激他們的利己心,使有利於他,並告訴他們,給他作事,是對他們自己有利的,他要達到目的就容易多了。這有點類似法國學者曼德維爾提出悖論:“私人惡德即公共利益。”,市場看起來反常識,但是最後往往最符合人性。
最好的經濟學家並不是改變世界,而是解釋世界。目睹分工帶來的工業變革,亞當斯密敏銳地感觸這一點,抓住機會將經濟學自成一體。放在今天來看,分工思想本質是一種管理,企業因分工而產生,交易組織結構已久看不見的手的結合讓各種組織得到發展。分工對於後代的影響也相當之大,比如企業內分工引發的組織管理,行業內外分工引發的產業經濟學,再比如國家間分工引起的國際貿易理論,斯密的理論到今天都舉足輕重,決定經濟的走向。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分工會帶來社會進步的標誌,那麼過去為什麼沒有那麼多分工,只有在工業時代才會大量湧現?這就涉及市場的深度問題。分工是由交換引起的,分工的程度,因此總要受交換能力大小的限制,也就是交換必然受市場範圍限制。市場要是過小,那就不能鼓勵人們終生只做一件事,當市場比較大,分工就多,生產力就高。
當然,分工與市場關係還受其他一些技術因素,比如物理上的運輸交換成本,或者今天看不見的交易成本等的影響,也會改變分工。比如因為水運成本小於陸運,水運開拓了比陸運所開拓的廣大得多的市場,一般沿海和沿河地區就更為發達。在歷史其實也可以解釋為何在十八世紀海洋文明大幅度甩開大陸文明,走向現代化;再比如中國經濟發展從沿海和沿河地區開始,典型如中國的溫州等地。
今天的課重點梳理了亞當斯密,首先談了亞當斯密的非經濟學背景以及他的時代,其次談論了分工如何帶效率提升,以及分工大量出現為何需要一定的市場體量,其中也穿插了講述了經濟人的定義為何使得市場運作有效。斯密特點提供清晰有力的正確常識,經濟學大師並不是空想家,一切經濟思想都基於現實之上,分工帶來的工業變革給與了亞當斯密機會,開創了現代正規化的經濟學。事實上,每一次經濟學走入迷途之際,大家都想起來,我們是忘記了亞當斯密的教誨。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成本越來越低,分工必然越來越細,與之帶來的市場機遇只會越來越多。這種時候,同學可能有疑問。在人工智慧與自動化衝擊之下,我們看到也有各種反對專業的潮流,今天很多高大上中產職業可能明天會消失,比如醫生,比如分析師,再比如會計。那麼這就留下一個思考題,專業和分工是一回事麼?
亞當斯密的傳統代表了英美經濟學主流,但也和亞當斯密很不同的觀點和流派,比如經濟人讀書會也推薦過的德國曆史學派的經濟學家李斯特,他寫過《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如果你感興趣,讀了斯密,還有能力也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