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界第一亞索

    1. 龍頭山文峰塔

    在林州城東的龍頭山頂,矗立著一座高約20米的7層古塔,這就是龍頭山文峰塔。

    此塔建於何時?為何建於此地?又為何以“文峰”命名?查閱一下林州史料,便不難找到答案。

    在從明崇禎丁丑到清康熙丁未的30年間,林州先後有楊汝經、劉遠芳、牛應徵、閻鶴升、王輔遠、牛君藩、王鼐、劉澤博8人考中了進士。也就是說,在這30年中,平均每隔三四年,就有一名林州人金榜題名。然而,自劉澤溥之後的140餘年間,林州卻再也沒出過一個進士。這一反常現象,在當時的林州各界引發了許多猜測。

    林州城西山名曰“林慮”,峰巒聳矗,壁立千仞,在《地理經》中謂之“虎山”。城東山矮勢緩,綿延起伏,謂之“龍山”。左右兩山高程的懸殊及山形的差異,造成了右高左低,虎強龍弱的不平衡態勢。這時有人便認為,林州不是沒有人才,而是因“地利”因素缺失,才造成域內人才難以成名。清乾隆11年(1746),伏羌舉人鞏敬緒,調任林縣知縣。他上任後,聽信這些風水專家的意見,認為林縣要想出人才,必須培弱抗強,補東抑西。經過實地考察,最終擬定在城東龍頭山頂建座石塔重振“文風”。

    乾隆12年,工程正式開工,數月之後,一座三層高的石塔便告完工。至道光17年(1837)夏初,時任知縣袁銘泰又繼而續之,將3層改建為7層,並將此塔命名為“文峰塔”。

    因為這座塔建在眾目睽睽的龍頭山頂,所以,在後來的林州,便出現了多個版本的民間傳說。其中有個故事說,龍頭山原是一條青龍變的活山,不但能長高,還會晝伏夜行,如果它能喝到南關大池裡的水,林縣就會出一斗芝麻數量的官。有一天,一“南蠻子”路過此地,看出了其中的奧秘,便說龍頭山是條惡龍變的。如不把它鎮住,將後患無窮。縣官信以為真,便依照“蠻人”的指點,在龍頭山上建起了這座石塔,把青龍壓死在了塔下。原來說林縣能出一斗芝麻數量的官,結果出了一斗芝麻數量的建築工匠。

    傳說終歸傳說,它原本就沒打算承擔歷史責任。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故事和林州的實際情況大相徑庭。在此後的道光戊申至清光緒癸卯間的55年中,從林州這塊大地上又走出了申逢吉、劉曦、田景瀛、李詩濂、呂慎修、董應遴、李祖光、李仲鸞、逯懿、李見荃、呂慰增、張家駿12位進士和50多名舉人。從史料記載來看,這些成績如實記載了一鄒(鄒蔚祖)二週(周百順、周起濱)等幾任知縣尊師重教之功。至於“林州工匠”一說,據史料記載,遠在明朝初年,林州工匠就已名揚全國了。

    文峰塔始建至今,已經260個春秋,重修至今又170餘年。在此期間,它經歷了多次地震和暴風驟雨的考驗,仍安然無恙地傲立在龍頭山顛。它的存在是前人企盼林州教育騰飛的歷史物證,更是研究林州古代建築藝術的一份寶貴史料。1979年11月,此塔被公佈為“林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劉秀和林州村名

    劉秀是中國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9歲父母雙亡,靠叔父劉良撫養長大。公元22年,27歲的劉秀在南陽加入劉玄領導的起義軍。次年二月劉玄稱帝,封劉秀為太常偏將軍。當年劉秀領兵連克葉縣、郾城,將王莽10萬大軍殺得屍橫百里血流成河,從此以後,王莽政權一蹶不振,喪失了對全國的控制能力。

    劉玄看時機已到,便加封劉秀為蕭王,派他到黃河以北地區遊說招撫各地官吏。當時河北邯鄲有個名叫王郎的風水先生,他看到天下民心思漢,便詭稱自己是漢成帝之子劉子輿,是正宗皇族後代,應該繼承皇位。當地州縣官吏有的信以為真便投靠了他。劉秀到邯鄲不久,便被王郎發現了,他生怕老底被揭,便立即發令通緝,並親自帶兵捉拿。劉秀見勢不妙,便沿太行山東麓向南逃奔。這便是《二十四史》中所說的“王郎攆劉秀”。當劉秀途徑武安、涉縣進入林州地界後,由此引發了一連串的村名故事。

    3.馬 刨 泉

    馬刨泉位於豫、晉、冀三省交界處的林州境內。當劉秀越過漳河逃到此地時,已是人困馬乏飢渴難忍。他將馬拴在一棵樹上,想休息片刻再向前趕路。沒想到他騎的馬此時也是舌幹口渴,右前蹄在地上亂刨不止。不一會,馬蹄刨的坑內便流出了水。劉秀護兵發現後,便用兵器挖掘,一股股清泉當即噴湧而出。劉秀一行連人帶馬飲了個痛快,稍加休息便繼續向南逃去。

    劉秀走後,此泉一直噴湧不止,人們稱它為“馬刨泉”。由於這裡有了水,山民們便紛紛來此地定居,並把泉名定為村名,稱作“馬刨泉”村。

    4.騾 子 斷

    劉秀離開馬刨泉後,由於連續趕路,於農歷七月十五日這天,他的馬便被活活累死了,劉秀痛心至極,牢牢記住了這個忌日。因急於逃命,只好換了頭騾子當坐騎。

    當逃至林州市西北部的深山老林之後,他換乘的騾子,速度又漸漸慢了下來。眼看王郎的追兵越來越近,在劉秀萬分著急之時,騾子突然倒在了地上。劉秀從地上爬起,正要提鞭抽打,忽然發現騾子要臨產生駒了。他無可奈何地說:“早能下,晚能下,千萬不能現在下,你趕快讓他化在肚子裡不要下。”這原本是劉秀的幾句著急話,沒想到他的話音剛落,騾子肚就像放了氣的皮球,變得越來越扁了。片刻功夫,騾子便從地上站起來,像剛才沒發生這事一樣,馱著劉秀匆匆往前走了。

    從此以後,騾子就永遠喪失了生育能力,只能依靠馬、驢雜交傳宗接代。這個當初斷絕騾子生駒的地方,後來漸漸發展成了一個小山村,它就是今日的“騾子斷”村。

    5.絲 空 洞

    劉秀離開騾子斷後繼續南逃,因山高路險,被迫丟棄坐騎徒步前行,一路上翻山越嶺受盡了艱辛。當逃至林慮山魯班豁下的一個山洞時,劉秀見洞口蛛網密佈,便想進洞休息躲藏一時。說也奇怪,劉秀剛一進洞,一群蜘蛛便又迅速吐絲結網,封住了洞口。王郎追兵至此,見洞口蛛網密結,完好無損,正想繞洞而去,這時,洞旁的一棵大樹上有幾隻喜鵲,一看來了這麼多人,便“喳喳喳”地叫了起來,王郎把“喳喳喳”聽成了“在在在”,便要派人進洞檢視。此時,落在另一棵樹上的一群老鴰又“哇哇哇”地叫起來,王郎又把這“哇哇”聲聽成了是“瞎話瞎話”。於是,他把手一揮,手下的人便繞過洞口向前走了。

    公元25年,劉秀當了皇帝。當地人聽說當年在此避難之人就是當今皇上,便稱此洞為“絲空洞”。後來有一司姓人家在此建房立村,又把“絲空洞”改成了“司空洞”村。

    6.風水寶地石門寺

    石門寺坐落在林州市萬泉湖旁的萬泉山上。說他是風水寶地,是說這裡的山水和泉城濟南相比毫不遜色。山上山下泉眼眾多,一股股泉水從坡間噴湧而出,大的如碗口,小的像筷子,有的噴水成柱,有的如吐珍珠,有的依地浸漫,有的滴答作響,有的旋流成渦,也有的獨闢成溪,最終匯成了一個大名鼎鼎的萬泉湖,成了風景秀麗的旅遊觀光勝地。

    萬泉山原名“石門山”,因當地山勢壁立如門而得名。關於石門寺的起源,據石晉開運二年(945)所遺古碑證實,它至少也有千餘年以上歷史了。

    對於石門寺,當地還流傳有一個神話故事,說在很早以前,廟裡就住有許多和尚,寺前的山泉,每年都要流出一捧沙金,把這些金子賣掉,足夠寺廟裡一年開支。後來換了個貪心的方丈,他讓和尚們揮釺淘金,結果金子沒有挖出,淌金的泉水也不流了。

    此故事耐人尋味,至今仍有教育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傍晚的四字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