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禾苗苗苗

    《長安十二時辰》發生在天寶三年,盛唐留下的繁華依稀可見。上元節將至,塞外狼衛來襲,李必和張小敬臨危受命在短短二十四小時上演了一出場驚心動魄的反恐大圍剿,守護著了大唐的安定和繁華。

    狼衛是什麼?他們是不懼生死,訓練有素的殺手,他們對大唐,對靖安司來說是不可見的,而大唐的一切,對狼衛雖談不上了如指掌,但也看的也有那麼八九分真切了,能在二十四小時內一舉殲滅他們,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大唐完備的體制以及民眾對大唐的忠誠和信賴。

    靖安司最為長安城完全的守衛者,井井有條的運作,嚴格的上下級關係,對命令的絕對服從,有效而完備的資訊傳達系統,以及那製作逼真的能看見長安城每一個細節的沙盤等等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建立和磨合起來的,很明顯是盛唐留下的偉大遺產。顯然何監和李必在儘可能的維護這一套完備的體系,儘可能的捍衛靖安司的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最令人震感的是那份忠誠感和使命感,不可否認右相和太子各懷心思,為自己的權利而戰,但最底層民眾的忠誠感來自於對這個體系絕對的信任和支援。李必身為靖安司司丞,但他心懷天下,小小年紀勵志成為丞相,想他人所不能想,做他人做不能做,儘管其老師何監一再強調只要不出錯即可,但看到李必大刀闊斧的行為之後,仍舊深感欣慰。

    何監雖被迫離開靖安司,但臨走之時仍舊堅持要騎著他那頭老毛驢,八十多歲的何監,雖然眼神中閃過一絲默然,但精氣神依然在,從他那健碩的背影,看到更多的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右相權傾朝野,但在安排內務之時仍舊井井有條,毫無任何懈怠。就張小敬一個死囚臨危受命,依然以身作則,分得的清主次,在民族大義面前,毫不猶豫的犧牲了小已,這種抉擇看到更多的是對長安城安定的一種堅守。

    對於小已之死,不良人對張小敬嗤之以鼻,連一個青樓女子都對能理直氣壯的扇他一巴掌,可見至少在各個階層民眾心中的是非觀是有的。這種是非觀絕對是建立在富足的物質基礎之上的,從這一點大唐民眾精神上是富足的。

    因此這些點點滴滴都是大唐榮耀的最好見證。為什麼說最後的見證,那是因為繁華背後隨處可見的腐朽,倒退,甚至有點瀰漫著一層不安和動搖。堂堂靖安司,面對狼衛來襲竟然要靠一個死囚來力纜狂瀾,說的不好聽一點這是在救火,實際上是靖安司自身的缺陷,對外敵功課做得不足,又或者過於盲目自大和鬆散,缺少足夠的警惕性。當遇到重大突發事件之時有點手腳慌亂,竟找到了張小敬這樣一個英雄式的人物,試想如果找不到這樣一個人物,或者這個人壓根對大唐就充滿了懷疑,那後果不堪設想。

    就朝政來說右相和太子似乎更在乎個人利益的得失,而不是從整個大唐的大局未來作分析和權衡。靖安司出現失誤之時,右相所做的事情是極力的收攏權利,有點隔岸觀火的味道,根本不在乎狼衛是否對長安城造成怎樣毀滅性的打擊。而太子似乎也只是想維護他個人的權利,根本沒有思考大唐的問題在哪裡,大唐的危機從何而來。而這些事情卻只有一個小小的司承在思考,未免讓熱感到浮華背後的一絲蒼涼.....

    偌大的長安城,暗花似錦,卻是暗流浮動,危機四伏,塞外的狼衛已經肆無忌憚的潛伏進長安城內,而且有組織的在謀劃一些活動,對於手無寸鐵的百姓則是一種絕對傷害。當魚腸殘忍殺死準備回家團圓的送貨者的那一刻,不禁感嘆這樣的長安城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還有什麼安全可言?

    葛老這樣一個崑崙奴竟然明目張膽在天子腳下開創了屬於自己的地下情報王國,而且做得那樣心安理得,那樣明目張膽,那絕對不是他一個人所能辦到的,很顯然葛老和朝廷勢力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確切的說是朝廷勢力是他們的保護傘,或者說他們也需要葛老這樣的情報系統為其服務。

    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是有其原有的,地下王國的產生就是這一王朝逐漸走向沒落的表現。而像丁瞳兒這樣身世悽慘的女子,原以為能再次找到幸福,然而現實又把她再一次推進了深淵,只有在這裡她才能找到自我,找到自己的利用價值,看似一個普通的歌女,卻反映了小人物在沒落王朝中逐漸迷失的辛酸和無奈......

    無論是靖安司,李必,何監,丁瞳兒,檀棋等等每個人心中還有一份執著和堅持,他們在竭盡全力的維護者大唐的最後一絲榮耀,可以說這正是這份榮耀支撐著他們完成了對狼衛的一次侵襲.

    因此說《長安十二時辰》是大唐,長安城最後繁華的記錄一點也不為過,至少從他們掙扎中看到了是大唐的這份榮耀在支撐著他們努力的堅守著,只不過這份榮耀能支撐多久,那就不得而知了......

  • 2 # 森木頭

    何監大醉騎著馬進靖安司,整個人撲倒在城防模型上,大喊“毀了,毀了”的時候這種大廈將傾,極盛轉衰的感覺開始籠罩這部劇了吧。

    從劇裡來講,天寶三年的上元節,百姓都沉寂在對大仙燈的新奇中。但是有狼衛混進的長安城,有著驚天的陰謀,而無辜的百姓和繁華的長安城都很可能面臨災難。而一邊聖人已經沒有當初自比堯舜的豪情壯志。相反的沉迷於丹藥長生之道,甚至不想再理會朝政,要把大權交給丞相,自己去逍遙自在。(當然這裡面是皇帝的平衡權術,但一心想著打壓自己兒子,不讓盛年奪位的皇帝,又能對百姓對國局有多大的用心呢)

    而丞相呢?工於心計,排除異己,這樣的人獨攬大權,可以想見長安的今後會是怎樣的景象。

    從劇外來講,小說的基礎是是放在安史之亂的前後,這一時期就是唐朝由盛轉衰的節點,地方軍閥的割據勢力,中央已經壓制不住,其他民族也開始崛起,乘勢作亂。而大唐國君還沉浸在驕奢淫逸之中。

    這會是怎樣的結局可想而知。

    繁華之後是衰落,我們看著長安城的繁盡,也看到李必、張小敬等人為破除陰謀的奮力奔走,看到丞相和太子之間的權力鬥爭,也會知道這一切都到了繁華最後的時刻。一場陰謀不過時衰頹的導火索,這背後的腐敗、鬥爭……才是一切的癥結。

  • 3 # 臨風影劇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發生在天寶三年,正是大唐帝國繁盛的頂峰,沒人能夠想到在不久的將來,繁華落幕之後,帝國將走向無可挽回的衰落。這由盛轉衰的過程,在杜甫的詩中都有反映。

    這時的大唐在表面的繁華之下,積壓日久的社會矛盾已經愈演愈烈。統治階層腐化墮落,縱情聲色,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而底層百姓卻在官府和豪強的重重盤剝之下,生計日益艱難,如杜甫詩中所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還有大量胡人遷居中原,加入軍隊,掌握軍權。如安祿山居然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的節度使,掌握了最精銳的胡漢混合部隊,無形中為日後的動亂埋下了隱患。如杜甫詩中所云:主將位益崇,氣驕凌上都:邊人不敢議,議者死路衢。同時統治階層內部也是矛盾重重,尤其是宰相楊國忠與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之間的爭權奪利,哥舒翰與安祿山的西北、東北軍閥派系之爭。

    種種危機疊加,唐玄宗卻渾然不覺。終於在十一年後的天寶十四年爆發了震動天下的安史之亂,大唐帝國從此一蹶不振,日漸陷入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再難恢復往日的榮光。從這個角度來說,《長安十二時辰》是長安城繁華似錦的最後記錄並不為過。說不好聽點,就是末日的狂歡。這時沒人能夠想到後來長安失陷叛軍肆虐的慘狀。如杜甫詩中所云: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

    我是臨風觀劇,期待您的點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考辛斯徹底淪為勇士累贅,火箭今年機會大嗎?